-

生产瓶颈是什么意思(瓶颈期是什么意思)

来源:小高教学网 作者:本站 时间:2023-04-29 07:30:01 阅读次数:0

近期不少网友都在问:生产瓶颈是什么意思(瓶颈期是什么意思),小编也是查阅很多资料,整理了一些相关方面的答案,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24897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63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目录:

企业发展,有三个瓶颈需要你突破

生物进化,是从一种生物变成了另外一种生物,比如人是从猴进化到猿、从猿到直立人、从直立人进化到现代智人的过程。每次进化,都会有新的东西出现,当然也会有很多以前的特征被保留,这就是生物进化。




那么,到了企业发展的进化呢?也是类似的,一个企业的规模从1千万到2千万是一个小门槛;从2千万到5千万是一个中门槛;从5千万到1亿是大门槛。




每一次规模的巨大变化,就是企业的一次进化,因为这中间涉及到管理、人才和组织的彻底改变。如果这三方面的改变没有做到位,企业也就很难进入下一个阶段;有时候因为幸运,比如市场前景比较好,竞争少,你可能会在病态的情况下进入下一个阶段,但是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你仍然不能自愈,很快就会被淘汰,除非这个市场上的所有竞争对手都不如你。




为什么公司规模变大,管理模式、人才结构、组织架构就一定要跟着调整呢?




第一,企业规模变大,效率必须提升。




效率其实就代表着利润,效率代表着竞争力。比如你的企业做到1千万,需要10个人,那么,做到2千万需要多少人呢?




20人、25人?如果是这样,你们的效率可能就是低效的。比如中间的财务人员、管理人员应该可以负责更多的东西,当你们想要拿到2千万,增加的可能只需要5个人。




如果你的规模扩大一倍,人数也扩大一倍,效率看上去并没有提升。提升效率,就是你用更少的人做更多的业务、创造更多的价值。




想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对你的管理模式、人才结构、组织架构做调整了。




第二,效率提升,第一个靠的是人。




和你一起创业的这批人,他们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他们可以跟着公司的发展,能力有很大的提升,能够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比如管理能力、专业能力等都能够提升上来,那么人才问题可能就解决一部分了。




此时,你需要再招聘一些优秀的人才进来,人的问题可能就解决了。但是,实际的情况可能是,你原来的这批人会阻碍企业进入下一个阶段。多数情况,一个企业的发展,阻力最大的就是管理层和老板




老板可能不能换,但是你可以找人帮你,协助你建立一套符合企业现阶段的经营体系,这里最难的是,老板能否改变自己的思想,改变自己的行为。




如果老板没有问题,员工是最大的阻力,就必须换掉。比如,能够胜任某些工作的,就继续干;不能胜任管理的,就退下来做业务;各方面都已经赶不上的,就通过沟通、培养提升上来,如果这样做,仍然没有进步,那就只能放弃了。




当你的人解决了,效率提升问题已经解决了一半了。


第三,效率提升,第二个靠的是分工。




分工,就涉及人才结构和组织结构的变化。你们公司的规模扩大一倍,原来没有管理,现在需要有人做管理,管理者就需要有管理能力、识人用人的能力。




比如,某些人不适合做管理,就不要放在管理的位置上,你可以缺,但是不能把不合适的人放上,因为这样就是默认这个人适合这个位置,他本人也就认为自己很厉害。如果人不合适,这个位置也不能缺,你可以让某个人代理,只有他真正的达到标准以后,才可以被晋升、正式任命。




分工最重要的是根据根据岗位职责来寻找合适的人,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位置上。当你现在还没有那么多的优秀人才的时候,就需要通过引入优秀人才、淘汰不合适的人的方式来给企业换血。当然,如果企业有足够的时间,需要给他们成长的机会,给他们专业的培训。




第四,效率提升,第三个靠的是业务流程优化。




人少的时候,团队协作很简单,有时候你们不用沟通,就知道彼此在干什么,但是当人数增加,分工更细的时候,一个业务从开头到结束,可能需要经过好几个人、甚至十几个人的共同参与,而且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完成。此时,如果没有一个标准的业务流程把这些串起来,工作效率就会大打折扣。因为,多数人在沟通上,总是默认对方可以听明白;实际上,你说了三遍,他可能也没有听明白是什么意思。




业务流程是根据你的业务设计的,业务流程是一个闭环。比如,你们公司做产品,要先了解市场,了解客户需求,根据目标客户做产品方案、产品研发、产品生产,然后是产品销售、售后服务,问题反馈收集,产品迭代优化等。




业务流程如果没有这个闭环,真正的效率提升是无法完成的。




总之,对于企业发展来说,你会遇到管理模式、人才结构、组织架构的瓶颈。而破解这个瓶颈的关键,就是围绕这三点的改变,把效率提升上来。


如何打破学习瓶颈(上)


程宇坤为女儿嘟姐制作的汉字卡。


2022年8月,程宇坤的女儿嘟姐正在练习毛笔字。


刘刚在美国中文教师学会年会上做讲座。


姒玉明的女儿们为课文所绘的图。


百度供图


在海外中文学习者中,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华裔青少年。对他们来说,学好中文不仅意味着在未来的发展中可以更好发挥天然优势,而且还能传承中华文化。


但对华裔青少年来说,学好中文并非易事。如何保持不断的中文输入,如何避免丧失学习兴趣,如何了解中文背后的深厚文化,如何借助新技术提升中文学习效率,如何选到合适的教材等都是其在中文学习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就此,本版今日推出《华裔青少年学中文:如何打破学习瓶颈 》系列报道,请相关专家、一线中文教师、华裔青少年的家长等各抒己见,分享经验。


——编 者


在日本,初为人母教中文


程宇坤


女儿嘟姐的中文学习之路,从她还没出生就开始了。怀上她的时候,彼时的我已在日本生活了3年,拿到了硕士学位并已通过了日语N1等级考试。但由于我的学位课程是英语,日语口语也不流畅,于是嘟姐的母语被定位为中文,这也是我和嘟姐爸爸的母语。我畅想着嘟姐慢慢长大,可以和我沟通她所经历的喜怒哀乐,我们可以给她讲看过的星辰大海。而这一切,如果她不会说中文,都将无从谈起。


俗话说,老大照书养。初次为人父母的焦虑也体现在了对孩子的语言教育上。胎教、早教、读中国古诗、唱中文儿歌……由于我空前高涨的教育热情,嘟姐刚能坐稳就开始装模作样地听我读中文绘本,等她再大一些,每天晚上,我都为她用中文讲睡前故事。有些书讲得次数太多了,以至于时隔六七年后,当我拿起同一本书讲给嘟姐的妹妹桃妹听时,还可以靠记忆复述出大部分内容。10年前的国际物流业务还不如今天这么发达,为了让嘟姐能有持续的中文输入,我们每次回国再返回日本时,除了随身携带的中文绘本之外,还要再海运一大箱书。9年来,我们搬了4次家,但这些书一直跟着我们。


在绘本和妈妈故事时间的加持下,嘟姐的中文听说一直都很顺利,也形成了在家说中文、出门讲日语的模式。幼儿园中班时,有插班进来的中国小朋友不会讲日语,她还接受园长的委托做了半年多的小翻译。


其实,有很多家长跟我表示过困惑:“我们在家也都讲中文,可孩子就是不肯说,要么就是直接回日语。”其实细想下来,不难明白其中的原因。生活中使用的语言是有一定范围的,如果没有外部环境帮助孩子拓展语言使用范围,那每天在家中使用的无非就是吃饭、洗澡、睡觉等日常生活场景中的语言。长此以往,孩子的中文表达能力和实际的认知边界就会发生偏差,想聊的不知道怎么说,会说的又没什么有趣的。渐渐的,就会丧失关于这门语言的兴趣,自然也不愿意再开口了。而对于缺少中文语言环境的海外华裔青少年来说,绘本是拓展语言范围的有效途径。


前几个星期的某一天,嘟姐突然问我:“妈妈, 现在的店还分正店和脚店吗?”交流之后,我才知道她是从一档大宋奇妙游的栏目中听来的。当我们学习一门语言时,从来都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本身,而是通过这门语言,去了解这门语言承载的文化及社会价值观等。我很高兴嘟姐能尝试通过中文去了解、去探索以及去思考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


到现在为止,嘟姐没有上过任何线下和线上中文班。倒不是觉得不好,而是觉得暂时没有必要。没了课程内容范围的限制和考试必考内容的约束,嘟姐的中文学得很是自在:想背古诗时就找一期《中国诗词大会》看看,不仅能跟着选手们玩玩飞花令,还能听听教授们的讲解;想学写字时,就在家里铺上宣纸,把之前背的古诗写一写。前一段,她跟我说想看《米小圈漫画成语》,我便买回来放在书架上,嘟姐两天就翻完了。虽然我知道她未必能理解每个成语的含义,但我认为在现阶段,保持住她对中文的兴趣和中文学习热情,比学什么都来得重要。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当我开始学英语时,录音机是唯一的听力设备。每次听过一遍想要重听,就需要把磁带倒到相应的位置,具体操作全凭手感。


如今,出生在国外的嘟姐和桃妹需要学中文时,科技与经济的发展已经使学习资源的取得不再是限制学习的主要因素,给孩子在家中创造一个中文环境也不是有难度的事了。我相信,只要家长有一些规划,有一点坚持,孩子们的中文一定会越来越好。


现在,就是学习中文最好的时代。


(


如何闯过中文“听说读写”四大关


刘 刚


众所周知,任何语言学习都离不开对“听、说、读、写”这四大技能的培养。不同背景的语言学习者,掌握这四项技能的过程和难度是不一样的。


对正在学中文的多数海外华裔青少年来说,“听”这一技能也许是掌握起来最容易的一个。我有一个华人朋友,在他们家中,父母与孩子日常交流时几乎只用英语,但父母之间或他们与其他华人朋友交流时主要用中文。十几年下来,孩子虽然只能说一些简单的中文词汇,但对中文日常对话的理解却没有太大的困难。


与“听”相比,对“说”的掌握则要困难些。因为它不仅需要父母对孩子保持长期的中文输入,也需要父母坚持要求孩子用中文进行回应,从而保持他们中文输出的能力。这对只有一个孩子的华人家庭来说不难实现,因为如果父母只用中文跟孩子交流,那么孩子在家庭中的语言交流选项就比较少,练习中文表达的机会也会更多,日积月累,就能保留较好的中文听说能力。而在有两个孩子以上的华人家庭里,则常常会出现“年龄越小的孩子中文会话能力越弱”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主因并不是父母的懈怠,而是因为年龄较小的孩子在家中会有更多语言交流选项。在跟父母交流时,他们虽然还用中文,但在与兄弟姐妹交流时,会自然转换成使用起来更“顺口”的当地语言。久而久之,他们的中文表达能力会因为缺乏练习而弱于哥哥姐姐。需要强调的是,即使是听说都很好的华裔青少年,如果没有受过系统的中文语言教育,当需要用中文进行更复杂的描述、更正式的表达或逻辑性更严密的论辩时,他们的中文听说技能就会展现出匮乏的一面。


与“听”、“说”这两种多少可以通过自然习得的技能不同,华裔青少年读与写的能力,如果没有经过长期系统的学习和训练,是几乎培养不出来的。“写”应该是四项技能中最耗时也最难培养的一项技能。很多在大学选修我中文课程的华裔学生,在听、说、读3方面都已经达到接近中文为母语者的水平,但是在写作上却只能达到外语学习者的高级水平。 他们无法自由运用更生动、更贴切的词汇和句型去进行更文学化的描述,也不能用更复杂和地道的方式去给文章谋篇布局、进行环环相扣的论证。所以,对绝大多数语言学习者来说,“写”是一项几乎需要用一生去慢慢学习的技能。


正是因为“写”难以一蹴而就,“读”就成为海外华裔青少年中文技能培养的关键。海外华裔学生如果想在中文能力上实现质的飞跃,就必须要尽早闯过“读”这一关。然而,就现有的资源和环境来看,“读”这一关也恰恰是中文学习相对难“过”的一关。要培养海外华裔学生“读”的技能,至少需要具备以下几个主观和客观条件:主观上,学生需要认识大量的汉字,尽早完成“读字”—“读句子”—“读段落”—“读文章”的过渡;客观上,市面上需要有大量适合学生不同阅读水平的中文分级读物,以帮助他们逐步巩固、提高阅读能力。前两个条件,只要学生能通过家庭或课堂教育获得持续的认字和阅读训练,应该不难实现,但要满足第三个条件却是一大挑战。


我在教会女儿基本中文词汇和阅读技能之后,曾尝试寻找一些适合她年龄段的中文童书来提高她的阅读能力。但在一通搜寻之后,我发现目前市面上能引起她阅读兴趣又适合她阅读能力的中文童书很少。一本标明适合5至8岁儿童阅读的中文童书,在语言难度上往往没有进行分级。这样的童书,让国内5至8岁的孩子独立阅读尚且有难度,对于缺乏中文大环境的海外华裔儿童来说,要读懂其中的内容,没有十几年中文学习的苦功根本做不到。而当他们经过苦学终于能读懂书中文字时,却可能因为书中内容偏低龄化而无法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


因此,我认为,上述中文童书内容和文字难度上的“鸿沟”是导致一些海外华裔青少年过早丧失对中文的阅读兴趣、无法在中文学习中更上一层楼的主因。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汇集人力物力,创作出大量既有趣、又适合海外华裔青少年阅读能力的分级读物。


(


我的中文教材“供给侧改革”


姒玉明


2011年初春的一个周日,我当时负责的一所中文学校四年级(在该校是最高年级)的老师临时请假不能到校上课。由于找不到其他人,便由我代课。但因事先毫无准备,不知从哪里开始,我便先问学生:“你们喜欢学中文吗?”


“No!”不少同学答。


答案有些出乎意料,我接着问:“为什么呢?”


他们说:“太无聊、太平淡……”那天的课堂后来变成了吐槽大会,从课本到作业,他们都找出了不喜欢的理由。但仔细一琢磨,我发现他们罗列的理由中并没有“太难”这一项。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他们不喜欢中文的理由不是太难,只是课文内容不合适而已。


一般而言,一个人要学一门语言,一是凭兴趣、爱好;二是不得不为之;三是要有用处。由于美国的高中毕业生学术能力水平考试(SAT)、美国大学入学考试(ACT)不考中文,所以上面所述学习语言理由中的后两项无解,可考虑的就是趣味。当时,我的两个女儿都在四年级的班上。为了不让她们怨声载道,以至于哪天就撂挑子,我决定参与到她们的中文学习中去。怎样参与呢?我想出的办法是为她们编中文教科书,并亲自教她们。


编教科书涉及选材问题。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针对两个女儿列举的不喜欢学中文的理由,着重考虑了课文内容是否有趣味和针对性。我边编边教,她们边学边问,并直率地表达各自的意见和感受。虽然她们不能告诉我怎样才能编出好的课文,但能告诉我什么是她们不喜欢的课文。为了进一步鼓励两个女儿,我请她们帮忙绘课文插图,修改英文注释。有了参与感,她们对这件事开始感兴趣。


事实证明,她们之前并非讨厌中文,也不觉得中文有多难,只是不喜欢当时所学的课本,因为有些内容与她们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脱节。基于此, 我就从她们的视角出发选材、构思,用她们能明白、欣赏的语言叙事。比如,她们的英语课文中,大部分都属于非虚构类内容,其中又以说明文、记叙文和科普课文为主。所以,我编著的中文课文就涵盖了生物、物理、化学、法律、历史等科目。这样,她们的中文课就和在学校正在学习的其他科目相辅相成了。


两个女儿对更广阔世界的好奇心和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求知欲,让我不停地编、不停地教。经过3000多个昼夜的努力,我们针对海外华裔编出了一套从学前班至AP(美国大学预修课程)的中文教材,取名《整全教育中文》。这套书将文字、语言、文学等整合在一起,不仅让学生学习中文,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和传统,而且帮助他们提升文学修养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注重细节、条理的习惯以及塑造优秀的品格。


我们全家借助中文教学这个平台,十年如一日地做了这一件事。其间,学中文让我们有话可说、有事可谈。因此,家里基本上没有出现过“不学中文、母慈子孝;一学中文、母吼子叫”的状况。在我们家,常见的情景是,全家人认认真真地对每篇中文课文、每个细微之处反复探讨、质疑和修改。那些难忘的时光与岁月,从来不需要提起,永远也不会忘记,已经成为我们家宝贵的财富。


(


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相辅相成


陆 思


我旅居西班牙已逾3年,其间,有幸成为一名中文教师,站在讲台上说文解字、传播中华文化、讲述中国故事。


在两年多的教务教学工作中,我接触到了不同年龄段的华裔学生。他们对中文的理解和运用,对祖籍国文化的探知和感触等,正是我和同事们进行教学研究和教学方案调整的依据。


我所在的学校——西班牙巴塞罗那孔子文化学校已有27年的办学历史,目前在巴塞罗那市及周边地区共开设六大校区、加上“孔子云课堂”网络校区,共有学生2000余人。这些学生中有90%在西班牙出生和长大,从小学阶段就在西班牙接受教育的人数占比更是高达98%。他们平时使用中文的机会不多,加之在当地学校学的语言,无论是拼读、书写还是语法都与中文不同,所以在学习中文的道路上最大的挑战是缺少中文语言环境。


如何给学生创造一个更好的中文语境呢?老师们的方法是制定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教学方案。


针对学龄前儿童,学校的课堂教学以说好中国话、培养幼儿用正确语序进行表达为主导,通过老师讲解绘本故事、幼儿复述、幼儿自主讲解小故事等方式,培养幼儿的中文表达能力。此外,辅助教授有关汉语拼音的基础知识、识读汉字等内容,以让幼儿从小爱上说中文。


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教学方式由老师主讲、学生听课调整为利用合适的课文内容编排课本剧、学生变身小老师讲课等形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激发其学习中文的兴趣并提升其理解和运用中文的能力。


针对已具备一定中文基础的初高中部学生,通过主题辩论会、朗诵比赛、话题讨论等形式,锻炼其中文构思、写作、运用、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课下,老师们还会通过建立以班级为单位的“微信故事群”、举办“朗读课文打卡比赛”等形式让学生巩固课上所学知识。除此之外,在即将到来的新学期,学校拟在每周一至周四开设“周中精品网课”,为学生提供与国内同步的《语文》课程。


助力华裔学生学好中文,除了尽力创造中文语境之外,还需要营造中华文化氛围。


在笔者看来,首先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结合中华文化进行讲解。每个汉字、每个成语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中文教师需要将这些文化信息通过有效、有趣的方式传递给学生。


其次,结合中国传统节日开展中文教学。比如每逢遇到春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可以在课堂上通过手工、书法、绘画、游戏互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记住这些节日、感受节日氛围,从而获得文化认同感。


最后,要积极参加相关机构组织的特色文化活动。以这个暑期为例,我们学校带领学生参加了“亲情中华 为你讲故事”网上夏令营、“中华文化大乐园”、“大运河文化”线上体验营、“中华传统文化双师大讲堂”等活动,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华文化。


正如巴塞罗那孔子文化学校董事长麻卓民所言:“创办中文学校当然要教孩子学中文,但教孩子学中文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传承文化。”确实,传承文化和语言教学相辅相成是提升中文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


(本版配图除署名外均由文章


“偷个懒”才能突破瓶颈期!——健身年限越高越明白

你在健身房挥汗如雨、全神贯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完成严格的训练,仿佛虔诚的信徒。突然有一天,你陷入了顽固的瓶颈期。与往常不同的是,这一次无论你多么努力——训练竭尽全力,饮食、睡眠、补剂等方面做得天衣无缝,仍无法寸进。


这令你慢慢感到绝望并怀疑人生——我到底该怎么做?


如果我告诉你,学会定期在训练中“偷懒”就能突破瓶颈,你会不会惊讶得合不拢嘴?这就是减载周的神奇之处。


什么是减载?怎么减载?何时减载?这篇文章为你深度剖析以上三个问题。




什么是减载周


减载周,顾名思义,就是在阶段性的大强度训练周期之间,穿插一周低强度、低频率、低容量的训练。


减载周的意义在于充分恢复、充分放松,以便你能更好地投入之后的训练。




减载的方式有哪些?


减载的方式可以粗略划分出五种,你选的方式应该与你期望达到的目标相匹配。




1. 减少训练强度


这种减载周要求你减少训练强度/重量(只使用1RM重量的40-60%),但是增加做组次数,以保证总训练容量不变。如果你不会计算的话,那么就用平时训练的一半重量,同时做组次数增加一倍即可。


此减载方法适合某些增长力量的训练计划:平日你已经频繁使用大重量,那么减载时就应该显著降低重量。




2. 减少训练容量


这种减载方式与上一种相反,它要求你保持训练重量,但是将组数减少到平常的一半,以达到减负目的。


此方法适合竞技/职业选手在赛季时使用。相比于减少训练强度,减少训练容量更有助于维持力量水平与肌肉量。


3.同时减少训练强度和容量


如果你尝试过以上两种方法,依然发现自己不能很好地消除疲劳累积,那么既降重量又降组数也许更适合你。


4.调整训练模式


个人而言,这种减载方式是我最喜欢的。执行方式也并不复杂:你只需在一周内完全改变你的训练模式,例如将力量训练换成低强度的自重训练组合、功能性训练、游泳、甚至是远足。


此方法更适合普通爱好者。




5.彻底不运动


如果你一旦开始运动,就掌握不了分寸,总是练到精疲力尽。那么在减载周你最好还是别训练了,充其量做些拉伸。




在了解了五种不同的减载方式之后,让我们进一步探讨,为什么安排减载周反而能够帮助我们突破瓶颈。




你为什么需要减载?


相比于普通的休息日,减载周最大的意义在于,它能够给你的关节、韧带、肌腱以更多的恢复时间,从而避免你在频繁的高强度训练中受伤。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长时间的大强度训练容易给中枢神经带来过多的压力,而减载周将会让你紧绷的神经得以喘息。


所以你如果是那种“不死不休”的玩命训练者,那么安排减载周将会让你远离过度训练的危险。


任何训练计划在持续“渐进负荷”的过程中,通常会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阶段1:应激反应期


应激反应是你身体对于外界压力(例如举起重物)的初步反应。在这个阶段,身体为了适应抗阻训练带来的外界压力,会提高神经募集效率、增加肌肉的血液流速以及氧气供应速度。但此时肌肉量并没有真正发生增长。


阶段2:适应期


在第二阶段,你的身体开始对外界反复出现的压力做出调整,强化自身机能以应对下一次压力的出现。这也是每一个训练者都期待的阶段,因为你的身体正在逐渐适应压力(也就是你进步了!)。


取决于你的训练种类,这样的适应有多种多样的表现方式:肌肉力量提高、肌肉耐力增强、肌肉量增长了等等。


到目前为止,压力没有带来太多的问题,直到阶段3。


阶段3:抵抗期/疲劳期


第三阶段,训练进度会因为持续的疲劳累积而出现停滞。强行坚持下去可能导致肌肉拉伤、关节疼痛、骨折、神经系统损伤、内分泌系统损伤等一系列问题。


但是你完全可以通过及时安排减载周来瓦解整体压力,避免最终受伤。






减载的频率?


减载周的频率因人而异,你需要综合评估训练风格、训练水平、训练目标以及年龄等因素来规划减载周。


提供几种常见的减载周频率大家参考:




3周常规训练/1周减载:


在三周的常规训练当中较为卖力,然后安排一周减载。


适用于训练时喜欢榨干自己的狂热爱好者以及高龄训练者。


每6-8周减载1周:


这种方案的通用性比较强,几乎适用于所有训练者。


每12-16周减载1周:


此方案适用于某些低频率训练计划,比如一周只练2-3次,那么平日的休息日已经足够多。减载周不需要、也不应该太频繁。


一年减载0-3周:


有少部分人认为,只要将压力因素考虑周全,合理安排训练计划并保证健康的饮食和优质睡眠,就几乎不需要减载。


我并不认同这个观点,即便最顶尖的运动员/教练也不能保证完全掌控训练进度和压力,他们都会安排合理的周期进行充分恢复(例如举重运动员在春季训练强度比较大,而其它季度相对较为放松)。减载周对于延长训练生涯和获得持续进步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然而新手(训练经验不足一年)的确不太需要减载周,因为他们的训练水平尚低,还不至于给身体造成难以恢复的压力。


减载周之后的训练如何安排?


减载周过后,你的身体已经基本恢复到了最佳状态。此时你应该问自己三个问题:


1. 我的目标改变了吗?


2. 从过往经验来看,我目前所坚持的计划能够支撑我达到目标吗?


3. 我享受训练的过程吗?


如果你的回答都是肯定的,那么你可以继续减载前的训练计划、继续渐进负荷。


如果你的回答不确定甚至是否定,那么或许需要一些调整。




总结


减载周对于你的身心健康非常有帮助。一份成熟的训练计划应当安排有合理的减载——为的是让你以更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更大的挑战。


越是“瓶颈”期,越需要破局思维



题记:


所谓成长,就是不断破局。






不管在工作或生活中,你有没有遭遇过或正在遭遇着这样一个时期:不管你怎么“努力”,事情总是停滞不前、没有起色,不管你怎么“付出”,事情总是达不到你期待的结果。


结果越不如人意,就越焦急,内心越是急切想通过再一次的努力,来证明自己,打破现状,可结果往往是更大的失望,于是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焦虑、再证明、再次失望......的恶性循环之中。


这种状态,就是人生的“瓶颈期”,你的付出总是石沉大海,你的努力总是没有收获,那种无力感、挫败感,让人感到迷茫、彷徨。


到底怎么才能打破这种僵局呢?


破局思维。


什么是破局思维?


生活中,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尤其是陷入停滞不前的怪圈时,譬如人生瓶颈期,我们这时候最需要的不是继续盲目努力,而是要跳出眼前这个局,重新审视事情、重新审视自己。


要想破局,必先识局。


接受现状,跳出困局,积极看待瓶颈期。


瓶颈期,是每个人人生路上必然会遇到的阶段,伟大人物列宁说过,人生是螺旋式上升的。意思就是,没有谁的人生是顺风顺水、一马平川的,而是一个在挫折中前进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打怪升级的过程。


所以,坦然接受自己的瓶颈期,这是一种常态,不必为此觉得人生无望,上天对你不公。


如果说,接受事实,就是智慧的开启。


那么,积极认知,就是翻盘的开始。


要知道,人生,从来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也没有触手可得的不劳而获,所有的礼物都装在一个叫做“磨难”的盒子里。正如苏芩老师说的,上天每给你一个礼物之前,都会让你痛一下子。


人生瓶颈期的背后,恰恰就是蜕变的契机,是命运的筛选机制,如果你意识到了这一点,你就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做。


积极的认知,往往导向积极的结果,这是心态的魔力。




要想破局,静心为要。


著名心学大师,王阳明说过,越是艰难时,越是修心时。


的确,人生瓶颈期的那种感觉,让人郁闷烦躁、急于脱离,但是欲速则不达。


你的浮躁,只会让你看到事情的表象,找不到事情的根源。


你的焦灼,只会让你更加不理智,做出依旧错误的决策。


所以,越是到这个时候,越是要静下心来,正如郦波教授所说的:静是一门功夫,愈迫而愈静。


只有静下来,才能客观的看待自己所处的状态、客观的去分析事情,才能理智地做出决策。


静生定,定生慧。




要想破局,“破”在内省。


如果你的努力没有成效,你最需要的不是急于证明自己,盲目出发,而是静下心来,内观自己,反省分析,这是一个绝好的契机,一个倒逼自己成长的时机。


首先,反思你努力的方向对不对?杨绛先生说,走好选择的路,别选择好走的路。


这是不是你喜欢的方向?这是不是你擅长的方向?如果是,请坚持下去,如果否,请三思,该放弃的果断放弃,不要钻牛角尖,因为有时候选择大于努力。




其次,反思你的方法对不对?你是不是还总是图省劲,延用老办法?


看过一句话,深有感触:


如果你每天日复一日的重复,却幻想有一个与众不同的未来,这根本是一个荒谬。


所以,摒弃你的固执、高傲,持 有空杯心态。一个人的眼光是狭隘的,他人总会给你独特的视角。多虚心请教,多广开言路,是成长最快的方式。


所以,摒弃你的惰性、浮躁,开始新的、大量的输入,如果你的老办法总没有成效,这正说明,你所拥有的已经无法应对,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沉下心来,读书成长自己。


记住:没有答案时,先去学习,当你拥有了足够多,答案自会显现。




最后,反思你的方式对不对?


你的努力,是真努力还是假努力,有时候我们看似在努力,但是心不在焉,导致效率不高,没有效率、成效的努力,是假努力。


你坚持下去了没?还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自律、坚持才能守得云开见月明。




结束语:


人生“瓶颈”期,的确让人焦灼、躁郁,让人看不到希望,越来越迷茫。


但是,请越是如此,越要沉下心来。


你若接受现状、积极面对,磨难便变成了礼物。


你若静下来,智慧便油然而生。


你若开始内观自己,蜕变就已经开始。


最后,愿我们能够在面对人生困局的时候,能够具有破局思维,坦然接受、静思己过、倒逼成长,相信必然能拨开迷雾,遇见越来越好的自己。


END-


版权声明:小墨伴您,温暖向阳,微笑生长。




突破心中瓶颈,有三种路径(连载140)



大家好,感谢您持续关注《道德经》系列连载。


今天,我们将进入《道德经》第二十三章“求德近道”第三层面的分享。

【原文】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zhāo),骤(zhòu)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现在,我们将进入第三层次:有道与无道,其实只相隔了一个心愿的距离。


首先,在“四和”上练功,让内在的太阳发光发热。

“四个和谐”即:和谐社会我的责任,和谐企业我的责任,和谐家庭我的责任,和谐身心我的责任。


如何达成和谐?首先,要突破心中的瓶颈!如何才能突破心中的瓶颈?


大体上会有三种不同的路径:


  • 第一种在“事”上下功夫——在“事”上下功夫,即行为模式符合道的呈现;
  • 第二种在“德”上下功夫—— 在“德”上下功夫,即通过做事来呈现不自生的天地、家国情怀;
  • 第三种在“心”上下功夫——在“心”上下功夫,即人必须通过做事来亮化自己的神性品质,来连接人人心中本来自有的道。

道,人人具足。


不同的是,有些人选择把内在具足的道活现出来;而有些人则不知道自己可以选择这样做。


所以,老子说:


选择了道的人,就有道;不选择的人,就无道——无道,是指没有把内在的道活现出来,没有点亮内心的明灯,没有让内在的太阳发光。


但即使如此,每个人内在的太阳一直都在,灯盏也一直都在。


无道的人,什么时候愿意把内在的道活现出来,只需点亮内心的灯盏,只需让内在的太阳发光发热,仅此而已。所以,有道与无道,其实只相隔了一个心愿的距离。



其次,孩子不听话,是我们说话方式上出了问题。

老子说,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希言自然。许多家长愤愤不平地说:“我对孩子那么用心关心,为什么孩子却这么忤逆不领情?”关键是我们要思考,是不是我们说话的方式上出了问题?


我们可以请父母做一个切身的体验活动。


让我们闭上眼睛,冥想孩子站在你面前,然后你就以习惯对孩子说话的口气,说出平时你对孩子说的那些限制性的话。


  • 比如“你是我生的,你当然、必须要听我的”;
  • 比如“这次考试,你怎么考得这么差?看看你的同学某某,人家永远那么争气!你真没出息……”

你可以对着冥想中站在自己面前的孩子,把这些话反复说个几十遍、上百遍,然后停顿一两分钟,体会确认一下刚才自己说话时的身体状态、感觉以及感受。


然后,在心里来一次角色对调,你冥想自己是孩子,而孩子则摇身一变成为了你自己家长的角色。这时,孩子正在用你平时那种说话的姿态、表情、语音、语调和语气,重复你刚才说的那些话,一遍一遍,就在你耳边、你面前、你心里……


你也可以认真的体验一下,如果你是孩子,听了这些话,是什么感受?


完成上述冥想中的角色互换后,家长一定会很震惊!


原来,我们平时竟然是那样说话的!我们那样说话,连自己都受不了啊?难怪很多时候,我们对着孩子说到声嘶力竭、声泪俱下也没有效果,反而把自己气得半死,而孩子依然故我,甚至把孩子越推越远……


所以,在说话沟通的问题上有一条铁律:“沟通的效果,取决于对方的回应。”


我们彼此之间的磁场都是相连的,人的心念是超越三维空间、更高精微的量子流,运动的速度远超过光速。


只要我们一动念,即使还没来得及把话说出口,那种磁场波对方往往已经接收到了;尤其是在亲近的人之间,这个接收的速度会更快、更不受距离的限制。


所以,若是我们话说出口前,心念是控制的、指责的、贬低的、抱怨的,你把话说得再好听,对方也接收不到,更不可能领你的情了!


因为,每个人的心都是一个接收器,没有人喜欢被指责,所以我们的心会提前指示身体所有相关系统都关闭通道,拒绝接受这种让自己难受的信息——人确实具有选择性收听的能力,那些不喜欢、不愿意、潜意识里排斥听的东西,会被我们自动屏蔽掉。


那么,做父母的要怎么和孩子有效沟通呢?


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七章中告诉我们要“悠兮,其贵言”。


什么是“悠”?就是心中有一种“水行攸攸”的感觉。


什么又是“攸”呢?


这个字有一个意思是水流的样子,表示心要像水那样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具备这些品质的心,是那样美丽安宁,永远善利万物而不争。


“攸”的另一个意思就是居所,也就是说让自己的心始终有光明、有信念——老子说“不失其所者久”就是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心中必须时刻记得自己这一生的使命与天命,那就不会让心流离失所,最后我们就可以找到回家的路了!


所以,父母在和孩子沟通之前,这也适用于我们和任何人的交流之前,要想让自己说的不至于沦为“有道理的废话”,首先要内观自己的心,是不是能达到“悠兮”的状态?


如果说话之前,我们的心能达到“悠兮”的状态,那就是自然合道的状态,那时我们的能量等级是非常高的,那么我们说什么都能让对方感受到温暖和舒服——有时一句话,就能让对方在黑暗中看到光明;甚至于有时我们根本不需要说话,对方已经宁静下来,自己找到答案了。


这就是“贵言”“希言”的力量所在!


中国圣贤的教育方法,自古以来都是身教重于言教,以身教作为环境,以言教作为点醒,这个比例不能搞反了!


所以,要想和孩子有效沟通,父母首先要调整心态,在平时努力做好自己,亮化神性品质,行不言之教,为孩子做榜样。


这个功夫只要到位了,有时父母根本无需多言,孩子自己就会努力跟上!如果把这个场景从家里换到企业里、治国里,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


每一个父母都是可敬的,父母是孩子的土壤,只有土地健康了,作为种子的孩子,才能自然、茁壮地成长。因此,如果父母的狂风暴雨时间太长,有时就会给种子造成难以挽回的灾难性后果……这道选择题怎么做,父母可以自己决定。



再次,“希言自然”的表现形式是柔弱、是守中、是归根。

《道德经》第二章中老子对“不言之教、无为之事”进行的诠释,同样也是对“希言自然”的解释。


所谓“希言”不是什么都不说,而是用自身的榜样力量来感化周围的世界;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要努力地做、和谐地做、聚精会神地做、持续不断地做、创造性地做;等做好了、成功了就把自己放下,就把功劳归于大家的天性,归于上天对大家的奖励。


“希言自然”涵盖的内容太大了,不管您从哪个方面去思考,从哪一条路去研究;不管是用于治身、治家还是治企、治国,因为每个人所站立的宇宙位置不同,所以每个人看到、听到、得到的答案也不尽相同。


每一个人都在讲实话,但不一定是在讲真理!


因为我们的能力有限,充其量只能把自己看到、听到、感觉到的用实话说出来。


所谓的科学精神是通过实践检验真理,科学最终的目的是追求真理。但人类现在的科技水平仅限于三维空间,浩瀚的宇宙中以人类的力量,能感知到的连1%都到不了……科学只能够告诉我们,以它现在的技术能力,经过实验,它能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极限是什么?


但到底这件事情传达的真理是什么?事件的背后还有没有隐藏更深的真相?


仪器无法告诉我们,每个人只能按照自己的能力和境界来理解了。


但自然是无涯的,人间事物是纷繁复杂的,人的知识能力却是有限的,所以老子让我们要“希言”,也就是要对未知心存敬畏,要言而不辩、言而不争。




随后的“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中,老子在这里给了我们三个非常重要的启示:


一是说人间所有的一切,都处在变化之中,什么东西都是暂时的,一切都会过去——成功会过去,财富会过去,名利会过去,权力会过去,失败会过去,痛苦也会过去……所以,我们不要被暂时的困难所迷惑,要锐意进取。


二是启示我们要珍惜时间,珍惜人生,把握现在,利用这短短的人生几十年光阴参悟大道,归根复命。即使悟性有限不能明道者,精进修持,也能够积德行善,种下善的机缘。


三是自然界的所有显象都告诉我们,风雨过后是彩虹,磨难背后是力量,暴风骤雨也是来成就一个人的伟大。由此老子启示我们,自然的本质特征是宁静致远的。若天地不静,她亲自造出飓风骤雨的作为尚不能持久,更何况是强势、张扬、陷害、贪婪、渺小的造孽之人呢?



今天的分享先到这里。


明天,我们将开始《道德经》第23章“求德近道”第四层面的分享。


欢迎您持续跟随《道德经》的分享,我们明天再见哦。




大家好,感谢您持续关注《道德经》系列连载。


今天,我们将进入《道德经》第二十三章“求德近道”第三层面的分享。

【原文】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zhāo),骤(zhòu)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现在,我们将进入第三层次:有道与无道,其实只相隔了一个心愿的距离。


首先,在“四和”上练功,让内在的太阳发光发热。

“四个和谐”即:和谐社会我的责任,和谐企业我的责任,和谐家庭我的责任,和谐身心我的责任。


如何达成和谐?首先,要突破心中的瓶颈!如何才能突破心中的瓶颈?


大体上会有三种不同的路径:


  • 第一种在“事”上下功夫——在“事”上下功夫,即行为模式符合道的呈现;
  • 第二种在“德”上下功夫—— 在“德”上下功夫,即通过做事来呈现不自生的天地、家国情怀;
  • 第三种在“心”上下功夫——在“心”上下功夫,即人必须通过做事来亮化自己的神性品质,来连接人人心中本来自有的道。

道,人人具足。


不同的是,有些人选择把内在具足的道活现出来;而有些人则不知道自己可以选择这样做。


所以,老子说:


选择了道的人,就有道;不选择的人,就无道——无道,是指没有把内在的道活现出来,没有点亮内心的明灯,没有让内在的太阳发光。


但即使如此,每个人内在的太阳一直都在,灯盏也一直都在。


无道的人,什么时候愿意把内在的道活现出来,只需点亮内心的灯盏,只需让内在的太阳发光发热,仅此而已。所以,有道与无道,其实只相隔了一个心愿的距离。



其次,孩子不听话,是我们说话方式上出了问题。

老子说,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希言自然。许多家长愤愤不平地说:“我对孩子那么用心关心,为什么孩子却这么忤逆不领情?”关键是我们要思考,是不是我们说话的方式上出了问题?


我们可以请父母做一个切身的体验活动。


让我们闭上眼睛,冥想孩子站在你面前,然后你就以习惯对孩子说话的口气,说出平时你对孩子说的那些限制性的话。


  • 比如“你是我生的,你当然、必须要听我的”;
  • 比如“这次考试,你怎么考得这么差?看看你的同学某某,人家永远那么争气!你真没出息……”

你可以对着冥想中站在自己面前的孩子,把这些话反复说个几十遍、上百遍,然后停顿一两分钟,体会确认一下刚才自己说话时的身体状态、感觉以及感受。


然后,在心里来一次角色对调,你冥想自己是孩子,而孩子则摇身一变成为了你自己家长的角色。这时,孩子正在用你平时那种说话的姿态、表情、语音、语调和语气,重复你刚才说的那些话,一遍一遍,就在你耳边、你面前、你心里……


你也可以认真的体验一下,如果你是孩子,听了这些话,是什么感受?


完成上述冥想中的角色互换后,家长一定会很震惊!


原来,我们平时竟然是那样说话的!我们那样说话,连自己都受不了啊?难怪很多时候,我们对着孩子说到声嘶力竭、声泪俱下也没有效果,反而把自己气得半死,而孩子依然故我,甚至把孩子越推越远……


所以,在说话沟通的问题上有一条铁律:“沟通的效果,取决于对方的回应。”


我们彼此之间的磁场都是相连的,人的心念是超越三维空间、更高精微的量子流,运动的速度远超过光速。


只要我们一动念,即使还没来得及把话说出口,那种磁场波对方往往已经接收到了;尤其是在亲近的人之间,这个接收的速度会更快、更不受距离的限制。


所以,若是我们话说出口前,心念是控制的、指责的、贬低的、抱怨的,你把话说得再好听,对方也接收不到,更不可能领你的情了!


因为,每个人的心都是一个接收器,没有人喜欢被指责,所以我们的心会提前指示身体所有相关系统都关闭通道,拒绝接受这种让自己难受的信息——人确实具有选择性收听的能力,那些不喜欢、不愿意、潜意识里排斥听的东西,会被我们自动屏蔽掉。


那么,做父母的要怎么和孩子有效沟通呢?


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七章中告诉我们要“悠兮,其贵言”。


什么是“悠”?就是心中有一种“水行攸攸”的感觉。


什么又是“攸”呢?


这个字有一个意思是水流的样子,表示心要像水那样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具备这些品质的心,是那样美丽安宁,永远善利万物而不争。


“攸”的另一个意思就是居所,也就是说让自己的心始终有光明、有信念——老子说“不失其所者久”就是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心中必须时刻记得自己这一生的使命与天命,那就不会让心流离失所,最后我们就可以找到回家的路了!


所以,父母在和孩子沟通之前,这也适用于我们和任何人的交流之前,要想让自己说的不至于沦为“有道理的废话”,首先要内观自己的心,是不是能达到“悠兮”的状态?


如果说话之前,我们的心能达到“悠兮”的状态,那就是自然合道的状态,那时我们的能量等级是非常高的,那么我们说什么都能让对方感受到温暖和舒服——有时一句话,就能让对方在黑暗中看到光明;甚至于有时我们根本不需要说话,对方已经宁静下来,自己找到答案了。


这就是“贵言”“希言”的力量所在!


中国圣贤的教育方法,自古以来都是身教重于言教,以身教作为环境,以言教作为点醒,这个比例不能搞反了!


所以,要想和孩子有效沟通,父母首先要调整心态,在平时努力做好自己,亮化神性品质,行不言之教,为孩子做榜样。


这个功夫只要到位了,有时父母根本无需多言,孩子自己就会努力跟上!如果把这个场景从家里换到企业里、治国里,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


每一个父母都是可敬的,父母是孩子的土壤,只有土地健康了,作为种子的孩子,才能自然、茁壮地成长。因此,如果父母的狂风暴雨时间太长,有时就会给种子造成难以挽回的灾难性后果……这道选择题怎么做,父母可以自己决定。



再次,“希言自然”的表现形式是柔弱、是守中、是归根。

《道德经》第二章中老子对“不言之教、无为之事”进行的诠释,同样也是对“希言自然”的解释。


所谓“希言”不是什么都不说,而是用自身的榜样力量来感化周围的世界;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要努力地做、和谐地做、聚精会神地做、持续不断地做、创造性地做;等做好了、成功了就把自己放下,就把功劳归于大家的天性,归于上天对大家的奖励。


“希言自然”涵盖的内容太大了,不管您从哪个方面去思考,从哪一条路去研究;不管是用于治身、治家还是治企、治国,因为每个人所站立的宇宙位置不同,所以每个人看到、听到、得到的答案也不尽相同。


每一个人都在讲实话,但不一定是在讲真理!


因为我们的能力有限,充其量只能把自己看到、听到、感觉到的用实话说出来。


所谓的科学精神是通过实践检验真理,科学最终的目的是追求真理。但人类现在的科技水平仅限于三维空间,浩瀚的宇宙中以人类的力量,能感知到的连1%都到不了……科学只能够告诉我们,以它现在的技术能力,经过实验,它能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极限是什么?


但到底这件事情传达的真理是什么?事件的背后还有没有隐藏更深的真相?


仪器无法告诉我们,每个人只能按照自己的能力和境界来理解了。


但自然是无涯的,人间事物是纷繁复杂的,人的知识能力却是有限的,所以老子让我们要“希言”,也就是要对未知心存敬畏,要言而不辩、言而不争。




随后的“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中,老子在这里给了我们三个非常重要的启示:


一是说人间所有的一切,都处在变化之中,什么东西都是暂时的,一切都会过去——成功会过去,财富会过去,名利会过去,权力会过去,失败会过去,痛苦也会过去……所以,我们不要被暂时的困难所迷惑,要锐意进取。


二是启示我们要珍惜时间,珍惜人生,把握现在,利用这短短的人生几十年光阴参悟大道,归根复命。即使悟性有限不能明道者,精进修持,也能够积德行善,种下善的机缘。


三是自然界的所有显象都告诉我们,风雨过后是彩虹,磨难背后是力量,暴风骤雨也是来成就一个人的伟大。由此老子启示我们,自然的本质特征是宁静致远的。若天地不静,她亲自造出飓风骤雨的作为尚不能持久,更何况是强势、张扬、陷害、贪婪、渺小的造孽之人呢?



今天的分享先到这里。


明天,我们将开始《道德经》第23章“求德近道”第四层面的分享。


欢迎您持续跟随《道德经》的分享,我们明天再见哦。


:
【本文标题和链接】生产瓶颈是什么意思(瓶颈期是什么意思) http://www.hzhe123.cn//n/143900.html 页面最新缓存时间: 2024年05月19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