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是什么?(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是什么)

来源:小高教学网 作者:本站 时间:2023-05-14 02:21:01 阅读次数:0

近期不少网友都在问: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是什么?(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是什么),小编也是查阅很多资料,整理了一些相关方面的答案,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28966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73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目录: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与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的故事

最近,在阅读唐浩明写的《张之洞》,在写到临近晚年的桑治平要与初恋情人秋菱一起远离尘世、远遁他乡、归隐山林家乡这一节中,


在春秋末期,强势的吴国在夫差的带领下攻克了越国,越国国王勾践被俘,但吴王没杀他,而是把他带到越国,让他做低贱而羞辱的事。吴王夫差看勾践被俘被关了三年,很听他、很老实、很臣服,没什么叛逆谋反之心,于是就放他回去越国。从而就有后面的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故事。回国后,勾践每每想起在吴国经历的种种羞辱难看,而立志发奋图强,为了不让自己陷于惰于安享荣华富贵的环境中,自己不睡舒服安逸的床,而睡在用柴草铺就的硬卧,在门口挂一苦胆,每天尝尝那苦胆的苦楚,以示警惕激励。就这样,经过十年的励精图治、秣马厉兵,越国发展强大了,最后灭掉了吴国。


范蠡与西施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这段时期。范蠡从政后,作了越王勾践的辅佐大臣,他们深知吴王夫差好女色。于是,越王勾践就派范蠡在越国内遍寻具有天姿国色的美女进献给吴王夫差,使用美人计,让他沉迷于女色、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让他荒淫无度不思国政。范蠡还真在越国找到这么一位美女,她就是西施。话说,西施与女伴一起在浦阳江畔浣纱,水中的鱼儿见到美艳娇姿天姿国色的西施都害羞得沉入水底。因而,就有了用沉鱼来形容女子美丽的典故。另外,据说范蠡第一眼看到西施,就爱上了她,而且西施也爱上了范蠡,但苦于君仇国恨,他们舍小爱为大爱,最后西施忍辱负重、舍身报国,成就了一段流传佳话。后人也给他们圆了一个理想圆满的结局,越国攻破战胜吴国后,西施最终回到了范蠡身边,也就有了范蠡携西施泛舟太湖上的一幅美好画面,有情人终成眷属。


以上是沉鱼与美女西施的故事。接着落雁又指古代的哪位美女呢?


落雁,讲的是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的故事。话说,在西汉时期,汉元帝昭示天下,要遍选秀女入宫,而天姿国色、天生丽质、琴棋书画、聪慧异常的王昭君就被选入了宫中,成为了宫女。有一天,汉朝藩属国的南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来长安朝觐王子,以尽藩臣之礼,并说我想成为你们的女婿。当时的帝王和朝臣们商议,这是好事啊,通过与匈奴通婚可以平缓边境冲突,维持国家的和平稳定。但是选谁呢?一想一找,正有一位具有天姿国色、能琴棋书画、聪慧异常且未得宠幸的宫女,此宫女就是王昭君。接着,被选定的宫女王昭君就踏上出塞远嫁匈奴的旅程,坐在宝马轩车上的王昭君,看着眼前一片茫茫无际的戈壁沙漠,回望离自己渐行渐远的故国,心中满是不舍和思念,于是在骑座上拿出一支琵琶,用她那嫩滑纤细的小手灵活地拨弄着琴弦,瞬间那温婉优美悦耳的音乐响彻云霄,连在天上飞的大雁听到这悦耳的音乐、看到这天姿国色的美人儿,都忘记了扇动翅膀,最后落到了地面。因此后来就有了用落雁来形容身姿美丽女子的典故。


讲完沉鱼落雁,不要嫌烦,我们继续来学习闭月和羞花的故事。闭月和羞花又是指古代的哪两位美女呢?


话说,那是在东汉末年的三国时期,当时汉献帝的一位王臣司徒王允的家中有一位歌妓,有一天晚上,是个花好月圆夜,她走到后花园去赏月,突然一阵风吹来,一团云雾遮住了皎洁而明亮的月亮,此时,这一幕被司徒王大人看见了。此后,司徒王大人见人就说,他家的女儿与月亮比美,月亮比不过,都害羞的躲进了云层中。这位司徒王允大人口中所谓的女儿,其实是他家的歌妓,名叫貂蝉,天姿国色、温文尔雅、貌美如花。所以,后人就将“闭月”比喻一个女子的美丽多姿,用于夸赞女子。


当然,这后来就有司徒王允献美人计,将美女貂蝉献嫁给当时篡位的王莽,离间吕布与王莽的关系,最后借吕布之手杀掉了王莽。


最后,我们再来讲另一位具有古代四大美女之称的杨玉环,羞花就是出自美人杨玉环的故事。


对于杨玉环杨贵妃,我们听到和所知道的更多的是唐朝杜牧写的那句名诗“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讲的是唐朝明皇唐玄宗李隆基对杨玉环杨贵妃的无比的宠幸和溺爱。


其实,杨玉环可能真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不然唐玄宗李隆基也不会被她迷得神魂颠倒、爱得醉生梦死。闭月羞花中的“羞花”也是出自杨玉环的故事。


话说,杨玉环被选入宫后,天天被封闭在宫中,心情烦闷,甚是思念家乡和家人,于是,就到花园去赏花散心,看到眼前盛开的娇艳欲滴的牡丹、月季花…,不由地感叹,“花儿、花儿呀!你们年年岁岁都有盛开的时候,我何时才能出头呀?”心泪俱下,然后伸手去轻抚花儿,刚碰到花,花瓣立即收缩,绿叶也卷起低下。恰逢一位后妃宫女看到了这一幕,此后这位宫女见人就跟人说,杨玉环与花比美,花儿都含羞地低下了头。此后,这一说法一经传开,便被人们广为流传。因而,后来也就有了用“羞花”来形容女子的身姿美丽,夸赞女子长得漂亮。


以上就是关于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关于沉鱼与美女西施、落雁与王昭君、闭月与貂蝉、羞花与杨玉环的故事。写得比较简单,仅供了解。


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不是英雄难过,而是他们压根就不想迈过!我们常说,红颜祸水,以上四大美女,三位就引来祸水或灭国。当然,这是古时历史故事,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真假难辨。自古英雄爱美人,同样,美人也爱英雄!爱美之心、爱雄之心,人皆有之嘛!






中国四大神话传说:孟姜女寻夫



有一年六月十九日,观音娘娘成佛得道日子,这天玉帝和皇母娘娘设宴,请来诸神,在灵霄殿庆贺。


席间,太白金星说:"秦始王召成千上万人修长城,害得凡间人肚饥无粮吃,冰冻无衣穿,叫苦连天"。


玉帝应道:"如今六国归统,还用造什么城。惟是此人帝运未满,可叫玉童玉女下凡投胎出世帮他改邪归正,这件事就交你们办”。


于是北斗注死星君为玉童玉女在死期簿上注上一笔,南斗注生星君也在生期簿上注上一笔,观音娘娘就把玉童玉女的魂魄摄入摄魂瓶中回驾。


这日,恰好娶妻多年四十出头还未得子的范周成、孟玉品各带妻子来观音堂行香求子,哭声被赴宴驾云回堂的观音娘娘听见,便把玉童的魂胎投到范氏娘子腹内,玉女的魂胎投到孟氏娘子的腹内。


第二年范家添了男孩,孟家也添了女孩。满月那日,他二人到观音堂还愿又不期碰上,二人欢喜一场。


这时,正好观音堂外有个铁口仙在算命。二人便齐叫铁口仙给各自孩子算算命号名,男子号名范喜郎,女子号名孟姜女!


铁口仙说:“你两家如能联缘,日后必有大福大寿,经铁口仙这么一咕噜,两家也就当场联缘了”。


范、孟两家都是贫苦人家,喜郎无钱上学堂读书,做农倒是一把好手,姜女针线好,能绣得花开鸟鸣。


民间曾哀唱"昏君无道秦始王,强迫万民造长城,三丁抽一五抽二,单身匹马也要行,”后生仔四处躲藏,真是"天上乌云行,人间百姓难,鬼怪不足怕,只惊秦兵来”。




一晃到了成婚年纪,于是日子选在六月十九,那时,秦始王横暴,派人四处抓壮年修长城。


因此范喜郎和孟姜女,只好偷偷在夜间拜堂。不料当范喜郎正要揭起新娘孟姜女的头巾时,秦兵突然从后门闯入,把他抓走,孟姜女也顾不得生死的跑出去追,秦兵用大棍小棍打她,她无奈,只得惨伤回转。


范喜郎同数万民夫造长城,长城筑得太高,塌下,压死民伏无数,尸骨满地。


太白金星听到人间轰响声,屈指一算,玉童已死,就丢一粒养尸丹在范喜郎口内,回天宫去。


范喜郎一去音信全无,孟姜女日夜挂念流了不少眼泪,她又烧香,求上天庇佑范郎平安无事。


这年秋天,孟姜女做好寒衣,拜别父母,送衣寻郎一路往长安走去。孟姜女走透长安路,寻遍役佚营,问尽造长城人,都得不到消息。


一个老役叫孟姜女去东岭下赶造塌城墙那处看一看,孟姜女去到那里也还是寻不到喜郎。


她又急又伤心,又一日夜,孟姜女站在一块大石上等呀、等呀,心里禁不住一哭叫道:“我的未见面的夫呀,姜女来看你呀,你到底在哪里呀……”哭声未停,只听轰的一声响,长城倒塌了八百里,原来是太白金星使了法术。


这时秦始王在宫中与宫女调笑,一声轰天响,连宫殿也摇动,他还未清醒过来,监城官报"城墙被一娇美女哭一声,塌了八百里”。


秦始王不相信说"一个女子能哭倒长城,天下哪有这种怪事"


监城官又奏”是小臣亲眼看见,还好我在石头边走,才免一死”。


秦始王问监城官:“坏我长城的美女现在何处,朕正想看一看”。


监城官说:“小臣已将美女捆了关进营中”。


第三日,秦始王来到监城营,见孟姜女比仙女还标水,定要姜女做他的妃子。


孟姜女想,自己平白一声哭郎,城墙何以会塌,莫不是城墙下早就埋有范郎的尸体?


便对秦始王说:“皇上若要村姑小女,得让我到长城塌处走一环,看一看”。


秦始王允准,就叫监城官陪孟姜女去看,秦始王在监城营里等着,孟姜女在一处死人骨堆里见有一首尸体完好,就走近一看,认出是她亲手绣的鸳鸯短褂,龙头花鞋,必是丈夫无疑,她啼一声我的没见面的郎呀,只见喜郎的鼻孔里流出血来。这时,孟姜女暗下决心要为夫报仇。




秦始王见孟姜女好久不归,便叫人前拥后护地赶来,见姜女在死人面前哭,便说:“人死啼也不活,快些跟我进官去。”


孟姜女对秦始王说:"你要我进宫,要答应我三件事”


孟姜女说:“一要放造长城的役佚回家,二要为造城而死的冤魂做七七四九日大功德,三要把范郎的尸体埋葬在万岁陵里,并要你为千万冤鬼披麻带孝。”


秦始皇一心只想要孟姜女为妃便一一答应。


孟姜女见秦始皇答应,就立即站在城垛的大石上,叫秦始王把役佚放了。秦始王想,有孟姜女在身边,还修什么城,不放他们,她要是哭一声,长城若再塌下来就不好了,便命,监城官放回全部役佚。


孟美女又叫秦始王请大和尚开醮,又叫他把她夫范喜郎的尸体入殓葬在凤凰陵墓里。秦始王想,自己以后再造个陵墓就是,也就叫监城兵请和尚,抬范喜郎入葬。


孟姜女再叫秦始王披麻带孝,为造城而亡的冤鬼超升。


这时,秦始王才悟出孟姜女的心计来,便对孟姜女说,"是我爱你心切,你有讲便答应,这披麻戴孝不是君王所为,就免了吧?”


孟姜女这时放下脸说:“君无戏言,你到底要不要我,你若不披麻戴孝我就跳下…….秦始王听到,连忙一边叫人送麻衣来,一边叫人排场做德醮。


孟姜女待七七四一九日功德完满了,秦始王正布置花殿要成婚时,便爬上高台纵身跳下,孟姜女这下是被太白金星,引渡上天为玉女。


孟姜女一死,秦始王万料不到自己万事空,站在宫殿上苦叹。


民间流传:"秦王色海无底洞,拿幡披麻四九工,姜女不嫁假孝子,竹篮担水两头空。”的谣谚。


到秦亡后,还活在世上的造城役佚,想起孟姜女便到长城之下为她建一座庙、塑上金身年年祭祀,并叫来工斤在孟姜女寻夫哭倒城墙的那块大石上,刻了“望夫石"三字。


清明将至,老话说“坟边有2物,后代一直富”,这“2物”指的啥?

导语:老人说“坟边有2物,后代一直富”,“2物”到底指啥,有啥讲究?


清明节是国家的法定节假日,也是中华民族祭祀祖先的传统节日。每到清明节,无论身在何方,不管有多忙,人们都会尽量抽时间,赶回老家来祭祖扫墓,为逝去的祖先和亲人,送上自己的思念和敬意。一是可以弘扬中华民族重视孝道的传统美德,二是可以加强家族和国家的凝聚力。


每年的清明节,在民间都有很多的传统活动,像扫墓祭祖、踏青、植树、拔河、插柳、迎蚕神、吃青团等等,而扫墓祭祖则是清明节最重要的一个传统习俗!那么,问题来了,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为什么要选择在清明节这天扫墓祭祖呢?


大家都知道,清明节正值仲春和暮春之交,也是春暖花开的时候。随着天气的转暖,雨水也开始增多,各种花花草草也开始萌发。这个时候,坟墓上很容易长出野草。因此,在雨季还没到来之前,人们会在清明节这天,铲除坟墓上的杂草,添一些新土,修补鼠洞,摆上贡品,焚烧纸钱,燃香奠酒,祭祀祖先和亲人。


自古以来,人们对祖先和亲人的坟墓都特别重视。因为古人认为,虽然人有生老病死,但是灵魂不会随之消灭。并且,去世的人的灵魂,会在“地下世界”继续生活,而坟墓就是他们的“阴宅”。所以,保护好祖先和亲人的坟墓,是对祖先和亲人最大的尊重。


另外,儒家思想认为,百善孝为先,不仅要对活着的长辈尽孝,对去世的长辈也同样要尽孝。在古代,儒家思想是占主导和统治地位的。而保护祖先坟墓的完好,则是体现晚辈尽孝的重要方式之一!


除此之外,古人对墓地的风水也非常重视!因为古人认为,墓地的风水好了,家族的人丁就会兴旺,财运也会滚滚而来。常听村里的老人说:“坟边有2物,后代一直富”。这里的“2物”具体指啥?又有什么讲究呢?下面,大家就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物:柏树


俗语说:“松柏长青,日月长明”。松树和柏树不仅生命力顽强,一年四季都是绿色的,还有着正义、长寿、高尚和不朽的寓意。古人认为,在坟墓边上种上柏树,会让后代人丁兴旺,财运滚滚。另外,柏树种在坟墓边上,还可以防止小动物破坏坟墓,驱赶野兽。


第二物:灵芝


灵芝是一种非常名贵的药材。在古代,灵芝一直被人们尊称为“仙草”。同时,灵芝也是“祥瑞之物”。在我国的四大民间传说故事《白蛇传》中,白娘子为了救许仙,去峨眉山盗取仙草,而这里的仙草就是灵芝。如果在坟墓边发现灵芝,一定要好好保护。因为,在古人眼中,灵芝有吉祥如意、吉星高照的寓意。


虽然这些说法,在现在看来,只是一些迷信说法,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但是,却寄托了人们对祖先和亲人的尊敬和思念之情。


在您的家乡,关于清明节祭祖都有什么风俗和禁忌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出来!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如果您喜欢厨娘的分享,请将厨娘的分享,转发给您身边更多爱生活,爱美食的朋友!您的支持,是我前进的动力!谢谢大家,下期见!


非遗之民间文学



白蛇传传说(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江苏省镇江市、浙江省杭州市地方传统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白蛇传传说是白蛇白娘子的故事,白蛇传又名白娘子传奇、雷峰塔传奇等,是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它讲述了修行千年的白蛇化为白娘子(白素贞),携青蛇小青来到杭州西湖,与药店伙计许仙(宣)相遇相恋结姻,复遭和尚法海横加干涉等一系列悲欢离合的故事。白蛇传传说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既反映了人们对婚姻自由和爱情生活的向往,也表现了人们对人性解放的追求。白蛇传传说中,保留了大量的传统习俗和风土人情,集中地展示了民族文化精神。


家喻户晓的白蛇传传说是我国民间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所塑造的白娘子、许仙、法海和小青等人物形象,表达了广大人民对人性解放的渴望,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传说中所保留的大量古代传统习俗,使白蛇传成为我国民俗文化信息最为丰富的口头遗产之一。


诸子百家

一、诸子


1.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后入楚)国苦县(古县名)。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并称之为“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老子存世作品有《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20世纪80年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2.庄子(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


庄子,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姓庄, 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 ,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 。他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阴阳”;庄子“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他的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据传,又常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真经》。


3.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4.孟子(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济宁邹城)人。


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树宸”,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和《寡人之于国也》被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5.荀子(战国末期赵国思想家、教育家)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6.墨子(墨家学派创始人及主要代表人物)


墨子(生卒年不详) ,名翟(dí),东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 ,一说鲁阳人 ,一说滕国人 。墨子是宋国贵族目夷的后代 ,生前担任宋国大夫。 他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


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墨子创立了墨家学说,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墨子在战国时期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在当时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墨子死后,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其弟子根据墨子生平事迹的史料,收集其语录,完成了《墨子》 一书传世。


7.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学派代表人物)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战国时期韩国都城新郑(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人 ,法家代表人物,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韩王之子,荀子学生,李斯同门师兄。


韩非子是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其关于法家学说的著作,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韩非深爱自己的祖国,但他并不被韩王所重视,而秦王却为了得到韩非而出兵攻打韩国。韩非入秦后陈书秦王弱秦保韩之策,终不能为秦王所用。韩非因弹劾上卿姚贾,而招致姚贾报复,遂入狱。后李斯入狱毒之。韩非人虽死,但是其法家思想却被秦王嬴政所重用,奉《韩非子》为秦国治国经要。帮助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韩非的思想深邃而又超前,对后世影响深远。


韩非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集于一身,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将老子的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著有《韩非子》,共五十五篇,十万余字。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呈现韩非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效益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目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思想。


《史记》载: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得恨矣!”可知当时秦王的重视。


8.孙子(中国春秋时期军事家)


孙武(约公元前545年—约公元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 。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孙武大约活动于公元前六世纪末至前五世纪初,由齐至吴,经吴国重臣伍员(伍子胥)举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为将。他曾率领吴国军队大败楚国军队,占领楚国都城郢城,几近覆亡楚国。


其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他撰著的《孙子兵法》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军事学术史和哲学思想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哲学等领域被广泛运用。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该书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


9.鬼谷子(春秋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纵横家创始人)


鬼谷子名王诩、王禅,道号玄微子。战国显赫人物,华夏族,额前四颗肉痣,成鬼宿之象,创建鬼谷门派。一说是卫国(河南淇县)人;一说是战国魏国邺地(河北临漳)人;一说陈国郸城(河南郸城县)人;一说汉水之滨 关内云阳 (陕西石泉县 )人。


著名谋略家、道家代表人物、兵法集大成者、纵横家的鼻祖,精通百家学问, 因隐居云梦山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鬼谷子常入山修炼,深谙道法,神妙莫测。 “王禅老祖”是后人对鬼谷子的称呼,为老学五派之一。老学:苏张(苏秦和张仪) 、 鬼谷一派,申、 韩一派; 杨朱一派,庄、 列一派,尹文一派。


他通天彻地,智慧卓绝,人不能及。一曰数学,日星象纬,在其掌中,占往察来,言无不验;二曰兵学,六韬三略,变化无穷,布阵行兵,鬼神不测;三曰言学,广记多闻,明理审势,出词吐辩,万口莫当;四曰出世,修真养性,祛病延年,服食导引,平地飞升。


二千多年来,兵法家尊他为圣人,纵横家尊他为始祖,算命占卜的尊他为祖师爷,谋略家尊他为谋圣,名家尊他为师祖, 道教尊其为王禅老祖。 在文化史上,他是与孔子、孟子、庄子、荀子、墨子、韩非子等先哲齐名的学术大家。


鬼谷子主要作品有:《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鬼谷子天髓灵文》等。其著作被后世称为“智慧禁果,旷世奇书”,书中涵盖的思想、谋略智慧在现代的从政、外交、经营、管理等方面有着深刻的指导作用。


10.管子(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


管仲(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颍上(今安徽颍上县)人 。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周穆王的后代。


齐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98年),开始辅佐公子姜纠。齐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得到鲍叔牙推荐,担任国相,尊称为“仲父”。任职期间,对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对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齐桓公四十一年(公元前645年),病逝,谥号为敬。后世尊称为“管子”,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保护者”、“华夏第一相“。


11.淮南子(西汉淮南王)


刘安(公元前179-前122年),沛郡丰县(今江苏徐州丰县)人,生于淮南(今安徽淮南)。西汉时期文学家、古琴演奏家。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厉王刘长之子。 封淮南王。


刘安所著的《离骚传》是中国最早对屈原及其《离骚》作高度评价的著作。 他曾招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编写《淮南子》(亦称《鸿烈》), 《淮南子》是中国思想史上划时代的学术巨著。 刘安是世界上最早尝试热气球升空的实践者,也是中国豆腐的创始人。


12.列子(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道家)


列子(大约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即战国年间,享年75岁),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名寇,又名御寇(“列子”是后人对他的尊称),华夏族,周朝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后 。先秦天下十豪之一,著名的 道学者 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


列子,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列子》又名《冲虚经》,(于前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 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卷,早佚。今本《列子》八卷,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可能是后人根据古代资料编著的。全书共载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134则,是东晋人张湛所辑录增补的,题材广泛,有些颇富教育意义。


对后世哲学、美学、文学、科技、养生、乐曲、宗教影响非常深远。著有《列子》,其学说本于黄帝老子,归同于老、庄。创立了先秦哲学学派贵虚学派(列子学)。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道家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传承人物。


13.商子(先秦法家代表人物)


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姬姓,公孙氏,名鞅,卫国顿丘(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 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后代。


商鞅辅佐秦孝公,积极实行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政治上,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战;军事上,统率秦军收复了河西之地,赐予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史称为商鞅 。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后,商鞅被公子虔指为谋反,战败死于彤地,尸身车裂,全族被杀。


14.邓子


邓析(前545年—前501年), 河南新郑人,郑国大夫,春秋末期思想家,“名辨之学”倡始人。与子产同时,名家学派的先驱人物。他是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革新派,他第一个提出反对“礼治”思想。他的主要思想倾向是“不法先王,不是礼义”。


《荀子·非十二子》谈到:邓析“不法先王,不是礼义。”他反对将先王作为自己效法的榜样,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反对礼治的思想家。 邓析生前著作基本已失,目前仅存《无厚》《转辞》两篇。欲改旧制,私造“竹刑”。他比子产还要激进,对子产所推行的一些政策不满,曾经“数难子产之政”。甚至对于子产的铸刑书他也多有批评,于是自编了一套更能适应社会变革要求的成文法,将其刻在竹简上,人称“竹刑”。晋人杜预说:邓析“欲改郑所铸旧制,不受君命,而私造刑法,书之于竹简,故言‘竹刑’。”对于竹刑的具体内容,我们虽然不得而知,但从古人的评价即可看出,它是要改变郑国的旧制,既不效法先王,不肯定礼义,也不接受当时国君的命令,只能是体现新兴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东西。


15.慎子


慎到(约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15年),尊称慎子。中国战国时期赵国邯郸(今属河北省)人。《史记》说他专攻“黄老之术”。齐宣王时他曾长期在稷下讲学,是稷下学宫中最具有影响的学者之一。《史记》说他有《十二论》,《汉书·艺文志》的法家类著录了《慎子》四十二篇。是从道家中出来的法家创始人之一。后来很多都失传了,《慎子》现存有《威德》、《因循》、《民杂》、《德立》、《君人》五篇,《群书治要》里有《知忠》、《君臣》两篇,清朝时,钱熙祚合编为七篇,刻入《守山阁丛书》。此外,还有佚文数十条,近代出土慎到佚篇《慎子曰恭俭》 。


16.吴子(战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


吴起(公元前440年-前381年),姜姓,吴氏,名起,卫国左氏(今山东曹县)人。 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


一生历仕鲁、魏、楚三国,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在楚国时,辅佐楚悼王主持变法。周安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81年),因变法得罪守旧贵族,惨遭杀害。


著作有《吴子兵法》,传于世,与兵圣孙武并称“孙吴”。唐肃宗时,位列武成王庙内,成为武庙十哲之一。宋徽宗时,追封广宗伯,成为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17.邹子


邹忌(约前385年—前319年),一作“驺忌”,尊称“驺子”,中国战国时期齐国人。《史记》亦作驺忌,齐桓公田午时的大臣;齐威王田因齐时期,以鼓琴游说齐威王,被任相国,封于下邳(今江苏邳州西南),号成侯;后又侍齐宣王田辟疆。


他曾劝说齐威王奖励群臣吏民进谏,主张革新政治,修订法律,选拔人才,奖励贤臣,处罚奸吏,并选荐得力大臣坚守四境,从此齐国渐强。


前360年前后,齐威王起用邹忌实行改革,“谨修法律而督奸吏”。


二、百家


1.道家(信奉老庄等道家学说的哲学学派)


春秋时期,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道家完整系统的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道家是对中华哲学、文学、科技、艺术、音乐、养生、宗教等等影响最深远的学派。 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大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经济、治国、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诸子百家”中一门极为重要的哲学流派,存在于中华各文化领域,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儒家(信奉孔子学说的哲学学派)


儒家是孔子所创立、孟子所发展、荀子所集其大成,之后延绵不断,至今仍有一定生命力的学术流派。


儒家原先是先秦诸子百家之一,其创始人是孔子。儒家在先秦时期和诸子百家地位平等,秦始皇"焚书坑儒"后,使儒家遭受重创。而后汉武帝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听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对思想实施钳制,使儒家重新兴起。


3.法家(提倡以法治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






法家是中国历史上提倡以法治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以富国强兵为己任。法家不是纯粹的理论家,而是积极入世的行动派,它的思想也是着眼于法律的实际效用。法家思想包括伦理思想、社会发展思想、政治思想以及法治思想等诸多方面。


法家是战国时期平民的政治代言人,在政治上可谓是“独步天下”。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法家思想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道德方面的约束还是很强的,对现代法制的影响也很深远。


4.纵横家(中国权谋术派系)


纵横家,是谋圣鬼谷子创立的学术流派。在战国时期以从事政治外交活动为主的一派。


在春秋战国时期,“纵横家”是指春秋战国时期一个独特的谋士群体,可称为中国五千年中最早也最特殊的外交政治家。他们朝秦暮楚,事无定主,反复无常,设第划谋多从主观的政治要求出发。


其祖乃鬼谷子,战国时人,籍贯不详,以隐于鬼谷而得名。曾授苏、张、孙、庞四大弟子,皆战国时风云人物。合纵派的主要代表是公孙衍和苏秦,连横派的主要代表是张仪。


5.墨家(中国古代哲学派别)


墨家约产生于战国初期。创始人为墨翟(墨子)。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关注现世战乱;后期墨家在逻辑学方面有重要贡献,开始向科学研究领域靠拢。


墨家与孔子所代表的儒家、老子所代表的道家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三大哲学体系。法家代表韩非子称其和墨家为“世之显学”,而儒家代表孟子也曾说“天下之言,不归杨(杨朱,道家代表人物)则归墨(墨子)”等语,证明了墨家思想曾经在中国的辉煌。


6.阴阳家(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学派之一)


阴阳家是盛行于战国末期到汉初的一种哲学流派,齐国人邹衍是其创始人,阴阳家的学问被称为“阴阳说”,其核心内容是“阴阳五行”,阴阳学说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哲学思维之一。


阴阳家思想将自古以来的数术思想与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并进一步发展,建构了规模宏大的宇宙图式,尝试解说自然现象的成因及其变化法则。


7.名家(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学派之一)


名家,是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之一, 以思维的形式、规律和名实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哲学派别,所以称"名家",也称“辩者”、“察士”。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将其与“儒家”、“道家”等并列为“六家”。


名家以擅长论辩著称,他们在论辩中比较注重分析名词与概念的同异,重视名与实的关系,开创了中国的逻辑思想探究。


8.杂家


杂家,中国战国末至汉初的哲学学派。以博采各家之说见长。以“兼儒墨,合名法”为特点,“于百家之道无不贯通”。《汉书·艺文志》将其列为“九流”之一。杂家的出现是统一的封建国家建立过程中思想文化融合的结果。


杂家对诸子百家兼收并蓄,但略显庞杂。又因杂家著作皆以道家思想为主,故有人认为杂家实为新道家学派。“杂家”并不是一门有意识、有传承的学派,所以他也并不自命为“杂家”的流派。


9.农家(先秦百家之一)


农家,又称“农家流”,是先秦时期反映农业生产和农民思想的学术流派,奉神农为祖师,祖述神农,主张劝耕桑,以足衣食。


10.兵家(先秦战略与战争研究派别)


兵家是中国先秦、汉初研究军事理论,从事军事活动的学派,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精华。诸子百家之一。关于兵家的起源,有人认为兵家源于九天玄女,有人认为兵家鼻祖是吕尚,有人认为兵家源自道家,也有人认为兵家源自法家,不过最让当代人信服的说法就是兵家始于兵家至圣孙武。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兵家又分为兵权谋家、兵形势家、兵阴阳家和兵技巧家四类。兵家的代表人物有春秋时孙武、司马穰苴,战国时孙膑、吴起、尉缭、赵奢、白起,汉初张良、韩信等。今有兵家著作《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吴子》、《六韬》、《尉缭子》、《握奇经》等。兵家著作中含有丰富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11.小说家(诸子百家学派之一)


小说家 ,诸子百家的其中一家,其书多已亡佚。据班固所著《汉书.艺文志》曰:“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意即小说家所做的事以记录民间街谈巷语,并呈报上级等为主,然而小说家虽然自成一家,但被视为不入流者,故有“九流十家”之说。(图文转载自网络,


一、诸子


1.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后入楚)国苦县(古县名)。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并称之为“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老子存世作品有《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20世纪80年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2.庄子(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


庄子,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姓庄, 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 ,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 。他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阴阳”;庄子“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他的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据传,又常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真经》。


3.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4.孟子(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济宁邹城)人。


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树宸”,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和《寡人之于国也》被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5.荀子(战国末期赵国思想家、教育家)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6.墨子(墨家学派创始人及主要代表人物)


墨子(生卒年不详) ,名翟(dí),东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 ,一说鲁阳人 ,一说滕国人 。墨子是宋国贵族目夷的后代 ,生前担任宋国大夫。 他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


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墨子创立了墨家学说,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墨子在战国时期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在当时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墨子死后,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其弟子根据墨子生平事迹的史料,收集其语录,完成了《墨子》 一书传世。


7.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学派代表人物)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战国时期韩国都城新郑(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人 ,法家代表人物,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韩王之子,荀子学生,李斯同门师兄。


韩非子是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其关于法家学说的著作,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韩非深爱自己的祖国,但他并不被韩王所重视,而秦王却为了得到韩非而出兵攻打韩国。韩非入秦后陈书秦王弱秦保韩之策,终不能为秦王所用。韩非因弹劾上卿姚贾,而招致姚贾报复,遂入狱。后李斯入狱毒之。韩非人虽死,但是其法家思想却被秦王嬴政所重用,奉《韩非子》为秦国治国经要。帮助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韩非的思想深邃而又超前,对后世影响深远。


韩非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集于一身,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将老子的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著有《韩非子》,共五十五篇,十万余字。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呈现韩非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效益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目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思想。


《史记》载: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得恨矣!”可知当时秦王的重视。


8.孙子(中国春秋时期军事家)


孙武(约公元前545年—约公元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 。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孙武大约活动于公元前六世纪末至前五世纪初,由齐至吴,经吴国重臣伍员(伍子胥)举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为将。他曾率领吴国军队大败楚国军队,占领楚国都城郢城,几近覆亡楚国。


其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他撰著的《孙子兵法》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军事学术史和哲学思想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哲学等领域被广泛运用。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该书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


9.鬼谷子(春秋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纵横家创始人)


鬼谷子名王诩、王禅,道号玄微子。战国显赫人物,华夏族,额前四颗肉痣,成鬼宿之象,创建鬼谷门派。一说是卫国(河南淇县)人;一说是战国魏国邺地(河北临漳)人;一说陈国郸城(河南郸城县)人;一说汉水之滨 关内云阳 (陕西石泉县 )人。


著名谋略家、道家代表人物、兵法集大成者、纵横家的鼻祖,精通百家学问, 因隐居云梦山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鬼谷子常入山修炼,深谙道法,神妙莫测。 “王禅老祖”是后人对鬼谷子的称呼,为老学五派之一。老学:苏张(苏秦和张仪) 、 鬼谷一派,申、 韩一派; 杨朱一派,庄、 列一派,尹文一派。


他通天彻地,智慧卓绝,人不能及。一曰数学,日星象纬,在其掌中,占往察来,言无不验;二曰兵学,六韬三略,变化无穷,布阵行兵,鬼神不测;三曰言学,广记多闻,明理审势,出词吐辩,万口莫当;四曰出世,修真养性,祛病延年,服食导引,平地飞升。


二千多年来,兵法家尊他为圣人,纵横家尊他为始祖,算命占卜的尊他为祖师爷,谋略家尊他为谋圣,名家尊他为师祖, 道教尊其为王禅老祖。 在文化史上,他是与孔子、孟子、庄子、荀子、墨子、韩非子等先哲齐名的学术大家。


鬼谷子主要作品有:《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鬼谷子天髓灵文》等。其著作被后世称为“智慧禁果,旷世奇书”,书中涵盖的思想、谋略智慧在现代的从政、外交、经营、管理等方面有着深刻的指导作用。


10.管子(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


管仲(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颍上(今安徽颍上县)人 。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周穆王的后代。


齐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98年),开始辅佐公子姜纠。齐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得到鲍叔牙推荐,担任国相,尊称为“仲父”。任职期间,对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对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齐桓公四十一年(公元前645年),病逝,谥号为敬。后世尊称为“管子”,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保护者”、“华夏第一相“。


11.淮南子(西汉淮南王)


刘安(公元前179-前122年),沛郡丰县(今江苏徐州丰县)人,生于淮南(今安徽淮南)。西汉时期文学家、古琴演奏家。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厉王刘长之子。 封淮南王。


刘安所著的《离骚传》是中国最早对屈原及其《离骚》作高度评价的著作。 他曾招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编写《淮南子》(亦称《鸿烈》), 《淮南子》是中国思想史上划时代的学术巨著。 刘安是世界上最早尝试热气球升空的实践者,也是中国豆腐的创始人。


12.列子(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道家)


列子(大约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即战国年间,享年75岁),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名寇,又名御寇(“列子”是后人对他的尊称),华夏族,周朝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后 。先秦天下十豪之一,著名的 道学者 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


列子,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列子》又名《冲虚经》,(于前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 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卷,早佚。今本《列子》八卷,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可能是后人根据古代资料编著的。全书共载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134则,是东晋人张湛所辑录增补的,题材广泛,有些颇富教育意义。


对后世哲学、美学、文学、科技、养生、乐曲、宗教影响非常深远。著有《列子》,其学说本于黄帝老子,归同于老、庄。创立了先秦哲学学派贵虚学派(列子学)。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道家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传承人物。


13.商子(先秦法家代表人物)


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姬姓,公孙氏,名鞅,卫国顿丘(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 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后代。


商鞅辅佐秦孝公,积极实行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政治上,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战;军事上,统率秦军收复了河西之地,赐予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史称为商鞅 。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后,商鞅被公子虔指为谋反,战败死于彤地,尸身车裂,全族被杀。


14.邓子


邓析(前545年—前501年), 河南新郑人,郑国大夫,春秋末期思想家,“名辨之学”倡始人。与子产同时,名家学派的先驱人物。他是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革新派,他第一个提出反对“礼治”思想。他的主要思想倾向是“不法先王,不是礼义”。


《荀子·非十二子》谈到:邓析“不法先王,不是礼义。”他反对将先王作为自己效法的榜样,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反对礼治的思想家。 邓析生前著作基本已失,目前仅存《无厚》《转辞》两篇。欲改旧制,私造“竹刑”。他比子产还要激进,对子产所推行的一些政策不满,曾经“数难子产之政”。甚至对于子产的铸刑书他也多有批评,于是自编了一套更能适应社会变革要求的成文法,将其刻在竹简上,人称“竹刑”。晋人杜预说:邓析“欲改郑所铸旧制,不受君命,而私造刑法,书之于竹简,故言‘竹刑’。”对于竹刑的具体内容,我们虽然不得而知,但从古人的评价即可看出,它是要改变郑国的旧制,既不效法先王,不肯定礼义,也不接受当时国君的命令,只能是体现新兴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东西。


15.慎子


慎到(约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15年),尊称慎子。中国战国时期赵国邯郸(今属河北省)人。《史记》说他专攻“黄老之术”。齐宣王时他曾长期在稷下讲学,是稷下学宫中最具有影响的学者之一。《史记》说他有《十二论》,《汉书·艺文志》的法家类著录了《慎子》四十二篇。是从道家中出来的法家创始人之一。后来很多都失传了,《慎子》现存有《威德》、《因循》、《民杂》、《德立》、《君人》五篇,《群书治要》里有《知忠》、《君臣》两篇,清朝时,钱熙祚合编为七篇,刻入《守山阁丛书》。此外,还有佚文数十条,近代出土慎到佚篇《慎子曰恭俭》 。


16.吴子(战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


吴起(公元前440年-前381年),姜姓,吴氏,名起,卫国左氏(今山东曹县)人。 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


一生历仕鲁、魏、楚三国,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在楚国时,辅佐楚悼王主持变法。周安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81年),因变法得罪守旧贵族,惨遭杀害。


著作有《吴子兵法》,传于世,与兵圣孙武并称“孙吴”。唐肃宗时,位列武成王庙内,成为武庙十哲之一。宋徽宗时,追封广宗伯,成为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17.邹子


邹忌(约前385年—前319年),一作“驺忌”,尊称“驺子”,中国战国时期齐国人。《史记》亦作驺忌,齐桓公田午时的大臣;齐威王田因齐时期,以鼓琴游说齐威王,被任相国,封于下邳(今江苏邳州西南),号成侯;后又侍齐宣王田辟疆。


他曾劝说齐威王奖励群臣吏民进谏,主张革新政治,修订法律,选拔人才,奖励贤臣,处罚奸吏,并选荐得力大臣坚守四境,从此齐国渐强。


前360年前后,齐威王起用邹忌实行改革,“谨修法律而督奸吏”。


二、百家


1.道家(信奉老庄等道家学说的哲学学派)


春秋时期,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道家完整系统的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道家是对中华哲学、文学、科技、艺术、音乐、养生、宗教等等影响最深远的学派。 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大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经济、治国、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诸子百家”中一门极为重要的哲学流派,存在于中华各文化领域,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儒家(信奉孔子学说的哲学学派)


儒家是孔子所创立、孟子所发展、荀子所集其大成,之后延绵不断,至今仍有一定生命力的学术流派。


儒家原先是先秦诸子百家之一,其创始人是孔子。儒家在先秦时期和诸子百家地位平等,秦始皇"焚书坑儒"后,使儒家遭受重创。而后汉武帝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听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对思想实施钳制,使儒家重新兴起。


3.法家(提倡以法治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






法家是中国历史上提倡以法治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以富国强兵为己任。法家不是纯粹的理论家,而是积极入世的行动派,它的思想也是着眼于法律的实际效用。法家思想包括伦理思想、社会发展思想、政治思想以及法治思想等诸多方面。


法家是战国时期平民的政治代言人,在政治上可谓是“独步天下”。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法家思想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道德方面的约束还是很强的,对现代法制的影响也很深远。


4.纵横家(中国权谋术派系)


纵横家,是谋圣鬼谷子创立的学术流派。在战国时期以从事政治外交活动为主的一派。


在春秋战国时期,“纵横家”是指春秋战国时期一个独特的谋士群体,可称为中国五千年中最早也最特殊的外交政治家。他们朝秦暮楚,事无定主,反复无常,设第划谋多从主观的政治要求出发。


其祖乃鬼谷子,战国时人,籍贯不详,以隐于鬼谷而得名。曾授苏、张、孙、庞四大弟子,皆战国时风云人物。合纵派的主要代表是公孙衍和苏秦,连横派的主要代表是张仪。


5.墨家(中国古代哲学派别)


墨家约产生于战国初期。创始人为墨翟(墨子)。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关注现世战乱;后期墨家在逻辑学方面有重要贡献,开始向科学研究领域靠拢。


墨家与孔子所代表的儒家、老子所代表的道家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三大哲学体系。法家代表韩非子称其和墨家为“世之显学”,而儒家代表孟子也曾说“天下之言,不归杨(杨朱,道家代表人物)则归墨(墨子)”等语,证明了墨家思想曾经在中国的辉煌。


6.阴阳家(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学派之一)


阴阳家是盛行于战国末期到汉初的一种哲学流派,齐国人邹衍是其创始人,阴阳家的学问被称为“阴阳说”,其核心内容是“阴阳五行”,阴阳学说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哲学思维之一。


阴阳家思想将自古以来的数术思想与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并进一步发展,建构了规模宏大的宇宙图式,尝试解说自然现象的成因及其变化法则。


7.名家(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学派之一)


名家,是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之一, 以思维的形式、规律和名实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哲学派别,所以称"名家",也称“辩者”、“察士”。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将其与“儒家”、“道家”等并列为“六家”。


名家以擅长论辩著称,他们在论辩中比较注重分析名词与概念的同异,重视名与实的关系,开创了中国的逻辑思想探究。


8.杂家


杂家,中国战国末至汉初的哲学学派。以博采各家之说见长。以“兼儒墨,合名法”为特点,“于百家之道无不贯通”。《汉书·艺文志》将其列为“九流”之一。杂家的出现是统一的封建国家建立过程中思想文化融合的结果。


杂家对诸子百家兼收并蓄,但略显庞杂。又因杂家著作皆以道家思想为主,故有人认为杂家实为新道家学派。“杂家”并不是一门有意识、有传承的学派,所以他也并不自命为“杂家”的流派。


9.农家(先秦百家之一)


农家,又称“农家流”,是先秦时期反映农业生产和农民思想的学术流派,奉神农为祖师,祖述神农,主张劝耕桑,以足衣食。


10.兵家(先秦战略与战争研究派别)


兵家是中国先秦、汉初研究军事理论,从事军事活动的学派,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精华。诸子百家之一。关于兵家的起源,有人认为兵家源于九天玄女,有人认为兵家鼻祖是吕尚,有人认为兵家源自道家,也有人认为兵家源自法家,不过最让当代人信服的说法就是兵家始于兵家至圣孙武。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兵家又分为兵权谋家、兵形势家、兵阴阳家和兵技巧家四类。兵家的代表人物有春秋时孙武、司马穰苴,战国时孙膑、吴起、尉缭、赵奢、白起,汉初张良、韩信等。今有兵家著作《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吴子》、《六韬》、《尉缭子》、《握奇经》等。兵家著作中含有丰富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11.小说家(诸子百家学派之一)


小说家 ,诸子百家的其中一家,其书多已亡佚。据班固所著《汉书.艺文志》曰:“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意即小说家所做的事以记录民间街谈巷语,并呈报上级等为主,然而小说家虽然自成一家,但被视为不入流者,故有“九流十家”之说。(图文转载自网络,


:
【本文标题和链接】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是什么?(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是什么) http://www.hzhe123.cn//n/150239.html 页面最新缓存时间: 2024年05月19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