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城在哪个省(万城县在哪里)

来源:小高教学网 作者:summer 时间:2023-05-27 19:52:41 阅读次数:0

近期不少网友都在问:万城在哪个省(万城县在哪里),小编也是查阅很多资料,整理了一些相关方面的答案,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9290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24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万城在哪个省(万城县在哪里) 文章目录:

世界唯一匈奴故城——陕西靖边统万城考古遗址公园即将开园


陕西靖边统万城考古遗址公园。当地供图


人民网西安8月9日电(邹星)“千载风华大夏国都,世界唯一匈奴故城。”历时5年多建设,由陕西靖边县携手陕文投集团榆林文旅公司共同精心打造的统万城考古遗址公园全面建成。目前,开园各项筹备工作正加紧推进,预计将于2022年8月中旬开园迎客。


统万城遗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红墩界镇白城则村,是中国历史上五胡十六国时期匈奴族后裔赫连勃勃所建立的大夏国都城遗址,也是匈奴民族留在世界上唯一可考的都城,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因其城墙呈白色,所以当地人又称之为“白城子”。


陕西靖边统万城考古遗址公园。当地供图


作为大夏国辉煌记忆的承载者,作为我国历史上北方少数民族的碰撞、交流和融合的见证者,和草原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统万城遗址展现着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无限魅力,被誉为陕西“第十四朝古都”。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百处大遗址之一,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


统万城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建设以“重保护 轻建设”为原则,以遗址历史格局为主轴线,涵盖文物保护、文化展示、旅游观光、生态涵养、城乡统筹等业态为一体。公园总规划面积42.6平方公里,一期建成的核心区约3.2平方公里,主要包含统万城遗址本体及遗址博物馆、游客服务中心、考古工作站、游客服务站、精品民宿等服务设施,和丰富的旅游体验业态,是历史探秘、文化打卡和研学之旅的绝佳目的地。


统万城遗址博物馆。当地供图


统万城遗址博物馆是一座覆土式特色建筑的情境体验“考古”博物馆,它在建筑设计上采取消隐手法,好似一个个考古“探坑”,又像一只巨型“沙漠宝盒”。馆内集文物展示、文化游历、遗址保护、自然科普、学术交流于一体,包含“白城则”统万城、赫连勃勃的统万城、马背上的民族——匈奴、匈奴与中原共四个陈列单元。博物馆内文物展品丰富多彩,文化展陈序列展开,互动体验生动有趣,历史气息扑面而来。


统万城遗址博物馆。当地供图


公园内古今交相辉映,一幅展现统万风华的风情画卷正徐徐展开,准备迎接八方来客。是什么文物能证明大夏国的存在?统万城为何有如此惊人的坚固程度?盛极一时的匈奴族,拥有怎样的文明?在统万城遗址博物馆里,这些问题都能得到一一破解。


三国两晋南北朝-城池-统万城

简介:东晋时南匈奴贵族赫连勃勃建立的大夏国都城遗址,也是匈奴族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留下的一座都城遗址,是中国北方较早的都城,已有近1600年历史。统万城始建于公元413年,竣工于公元418年,由汉奢延城改筑而成。后来在北魏太武皇帝拓跋焘一统北方期间,统万城被攻克,从此设置为统万军镇。



位置:统万城位于陕西榆林靖边县城北58公里处的红墩界乡白城则村,为匈奴人的都城遗址,因其城墙为白色,当地人称白城子。又因系赫连勃勃所建,故又称为赫连城。







无定河



东晋十六国形势图


面积统万城仿制长安和洛阳,由外廓城、东城西城组成。外郭城呈现刀把形,周长13865.4米,面积7.7平方公里。东西两城均呈长方形,相互之间由一道城墙分割开,东城周长为2566米,西城周长2470米。。





布局统万城遗址坐西北向东南,可能与匈奴尚东,崇拜太阳有关。整座城池有三重城垣,由东向西依次为外廓城、东城、西城,俗称头道城、二道城和三道城。根据史料记载及考古资料来看,统万城初建时只有西城及外郭城。



外郭城呈刀把形,周长1385.4米,面积7.7平方公里。如今外郭城残迹寥寥,据说在内城之北约六里,东南约二里,各有一小段残垣。也有学者认为这两段残垣属于其他建筑,外郭城之范围仍未能定论。




西城四面各有城门一道,均设瓮城。东门名招魏门,意指东面的北魏政权;南门名朝宋门,意指刘裕篡东晋后所建之南朝宋;西门名服凉门,意指西面的西凉、北凉;北门名平朔门,及河套以北的朔方之地。赫连勃勃借四门之名彰显统一天下,君临万邦之气魄。





《统万城铭》中“遵七庙之制,崇左社之规,建右樱之礼,御太一以缮明堂,模帝坐而营路寝,间阖披霄而山亭,象魏排虚而岳峙”,“若紫微之带皇穹,阆风之跨后土”象天法地,重社尊祖的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



统万城布局推测图


西城南部中央的有一高台,是与统万城同时代的重要遗址。台为长方形,东西长,南北窄,是由相对独立的夯土块组成庞大的的夯土台,夯土块之间自基础而上有明显的缝隙,台高十余米,是现城内的制高点。







《统万城铭》中记载“起别殿于永安之北”;《太平御览》中记载赫连勃勃去世前“疾甚,辇升永安殿,召群臣属以后事,薨于永安殿”;赫连昌“即位于永安台”,可能就是此地。


统万城东城部分现已封闭,无法入内只能远观。东城北垣长525米,西垣为西城东垣,南垣557米,东垣738米。城垣仅宽7米,高3.4米。






城墙:叱干阿利命人验收时用大锥刺城墙,只要插入超过一寸,则杀掉筑城工匠,将其尸体筑入城内。而这坚如铁石连大锥都扎不进去的墙体,则来自于“蒸土筑城”的建造工艺,后世的文献中对此有多种说法。比如先用大锅蒸熟筑城用的土后夯筑,还有在土中搅拌熟糯米浆后夯筑,或在土中掺入牲畜血后夯筑等。



经过专家对墙体土质的化验,认定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石英和黏土,如此推测墙体的建筑材料应该以生石灰、白黏土和白砂为主,也就是如今所说的三合土。其中生石灰遇水发热会产生大量蒸汽,这恐怕就是蒸土说法的由来。



西城是遗址中保存最完好,可以近前参观的部分,城垣周长2470米,东垣长692米、西垣721米、南垣500米、北垣557米。西城城垣基厚约16米,马面高大密集,《水经注》中“其城土色白而牢固,有九谍楼,险峻非力可攻”就是对西城城墙最直观的描述。


西南角的这个马面,高达31.62米,高出南墙17米,中空,俯视呈方形竖井。据考证,此马面是中空的仓储建筑,亦即史书上记载的“崇台秘室”。



统万城不论是城垣还是马面等,一律用苍白色土经锅蒸后再板筑夯实而成,故俗称“白城子”,其建筑材料主要是石灰。石英砂、白黏土,类似现代建筑广泛使用的三合土。夯土块彼此呈“井”字形咬合,中间筑入木桩加固。1600年过去,木桩大多腐烂,留下一排一排的孔洞。



废弃的窑洞,直接打在城墙的夯土上



西段城墙


西门服凉门位于西城西垣偏南处,是四门中保存最好的一座。瓮城南北长39米,东西宽22米,城垣宽3.8米。其瓮城形态基本完整,城门已坍塌,以夯土块封堵,瓮城内已成为废墟。考古发现瓮城内沙土堆积厚达8米,出土隋代墓葬一座,恐怕隋唐时期西门瓮城已不使用,成为坟冢了。






西门瓮城




价值:匈奴族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唯一一座都城遗址,是中国北方较早的都城,已有近1600年历史,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和人文旅游价值。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瓮城,历史上的中国北方战乱最多,五代十国时期藩镇割据,连年混战,修建瓮城尤为兴盛,成为当时重要的军事手段。


考古,揭开统万城神秘的面纱

文/甄仕优


公元五世纪初(407),赫连勃勃“乃赦其境内,改元为凤翔。以叱干阿利领将作大匠,发岭北夷夏十万人,于朔方水北、黑水之南营建都城。勃勃自言:‘朕方统一天下,君临万邦,可以统万为名。’”统万城建成后,历经大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至十世纪末(994),宋太宗下《废夏州旧城诏》,统万城被官方焚毁。


“突厥始毕可汗将其众渡河至夏州,夏州,汉朔方之地,赫连所都统万也,魏灭赫连,以为统万镇。魏太和十一年,置夏州,因赫连故国名以名州,隋大业改州为朔方郡,今复以朔方郡为夏州”。


500多年间,统万城抑或夏州、朔方郡一直是中国北部重要的军事、交通要地,也是目前保存较为完好的城市遗址。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唐代诗人陈陶一首《陇西行》,不仅让人对浴血奋战壮烈殉国的将士们充满崇敬之情,也让人对无定河边的统万城心生好奇。


回望历史,我们不胜唏嘘,坚城并未确保大夏国国运久长,竣工后才十几年,大夏政权就土崩瓦解,空留精工细筑、坚固亮眼的白色城堡茕然屹立于塞外旷野,尽管丧失了都城地位,但却并未退出历史舞台,成为跨越多个朝代的地域性政治中心,成为不同种族军民戍卫栖身和生息之所。年光流转,赫连勃勃当年绝想不到,真正将统万城利用到极致的居然是党项族人及其西夏政权,在此居留长达350年,其中作为政治中心超过百年。他们不仅反客为主,而且踵事增华,使统万城(夏州城)达到自身发展史上的巅峰。坚固的统万城,每每成为党项攻宋的桥头堡,终于招致北宋朝廷的“废毁”,并开启党项政权大举西进、经略并定鼎今夏平原的序幕。据文献记载,“废毁”后的统万城,并未马上废弃,而是重新被党项人占据,李继迁还曾“徙绥州吏民之半”至统万城。直至西夏灭亡,统万城才真正荒废。


《五至十世纪统万城夏州城考古发现与研究》一书,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编,约60万字、300幅图片。内容上主要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大夏国都统万城遗址的发现与确认,对统万城遗址地理位置、保存现状、统万城的建造、废弃及历史沿革,以及如何认定其为统万城等进行了阐述,并回顾了大夏国都统万城遗址自道光二十五年间(1845)重新发现和20世纪70年代戴应新先生做的调查、测绘及试掘,以及统万城遗址2005年后作为国家大遗址保护项目以来做的大量考古工作。第二部分分门别类地介绍2002年以后的主要考古发现,资料多属首次公布(这些发现主要有:对永安台及西城西南隅台基础的清理、发现护城壕、清理西城西门及瓮城、清理西城南垣外马面、东城大型夯土建筑基址的清理、西梁及查干圪台祭祀台遗址清理、周边墓葬的调查及清理等)。第三部分是发掘者通过对大量发掘资料的整理,形成的几点新认识,主要是对统万城城市规划的探讨、对东城建造年代的推定、对统万城防御体系的复原、对统万城周边墓葬布局及时代的研究。第四部分为综合研究,主要有统万城周围地理环境研究、河流研究、统万城及周边出土与丝路有关文物研究、统万城出土动物骨骼研究、统万城周边墓葬出土人类骨骼种族研究、统万城申遗历程及亟待解决的难题,等等。


本书分《考古编》《研究编》《图版编》三编四册,由邢福来、侯甬坚主编。其中,《考古编》由主持考古发掘的考古队负责人执笔,用翔实丰富的考古发掘资料记录,展现了统万城的兴衰变迁史;《研究编》


记得宿白先生在《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统万城条目里写道:“(统万城)分东西两城,两城外围有郭城。西城和郭城都用略带青灰色的夯土版筑。东城系后建,所以西城即当时统万城的内城。”东城大型夯土建筑基址的发掘,发现夯土基址叠压于唐末五代地层之上,这座建筑,从布局看属东城主体建筑,加之东西城城垣高度、厚度、夯土颜色,特别是西城东垣外马面位于东城内等因素,


“上承汉魏、下启隋唐”,两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城市布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为这一阶段保存最完好的都城,统万城有长方形的城垣,城垣外有护城壕及密集的马面,城门外均有瓮城,防御体系堪称中国古代城市的典范。被北魏武帝称为“蕞尔小国”的大夏,统治区域东、北方隔河有其视为仇敌的北魏,西有北凉、西秦、南有东晋。在列强夹缝中生存的赫连勃勃更注重都城的防御体系建设。《晋书》卷一三〇《赫连勃勃载记》: “阿利性尤工巧,然残忍刻暴,乃蒸土筑城,锥入一寸,即杀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统万城的发掘资料,不仅给我们展示了城市完备的防御体系,也让我们看到汉化的匈奴贵族对祭祀礼仪的重视。西梁夯土遗址位于统万城南,隔河与统万城相望,由围墙及三个夯土台组成,这种布局与明清北京城天坛类似。除中间夯土台发现柱洞外,南北夯土台均未发现。这一带自隋唐开始,除利用夯土台做墓葬的洞室外,鲜有后人活动的痕迹,基本未发现建筑材料。说明南北夯土台可能为露天祭祀场所。查干圪台祭祀遗址位于统万城北,过去有人认为是赫连勃勃和梁皇后的墓葬,通过发掘确认为郊祀遗址。两处祭祀遗址的发掘,为我们研究十六国时期祭祀文化提供了难得的资料。


统万城周边北魏晚期至宋代墓葬的发掘,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丧葬文化的地域性特征。墓葬朝向考虑地形和阳光阴阳面因素较多,不似关中地区北周以后基本为坐北朝南走向。


统万城遗址,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匈奴后裔赫连勃勃建立的大夏国都城遗址,不管是建城时间还是所处毛乌素沙漠这样的区位环境,抑或是游牧民族建立的都城遗址这一特质属性,都是考古界高度关注、不懈探索的课题。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统万城遗址工作多年,资料一直未见较为系统的公布,该书的出版,将为学界研究统万城提供难得的资料。


《五至十世纪统万城夏州城考古发现与研究》是三秦出版社2021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编辑:金苗 责编:高思佳 终审:吴汉兴

文/甄仕优


公元五世纪初(407),赫连勃勃“乃赦其境内,改元为凤翔。以叱干阿利领将作大匠,发岭北夷夏十万人,于朔方水北、黑水之南营建都城。勃勃自言:‘朕方统一天下,君临万邦,可以统万为名。’”统万城建成后,历经大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至十世纪末(994),宋太宗下《废夏州旧城诏》,统万城被官方焚毁。


“突厥始毕可汗将其众渡河至夏州,夏州,汉朔方之地,赫连所都统万也,魏灭赫连,以为统万镇。魏太和十一年,置夏州,因赫连故国名以名州,隋大业改州为朔方郡,今复以朔方郡为夏州”。


500多年间,统万城抑或夏州、朔方郡一直是中国北部重要的军事、交通要地,也是目前保存较为完好的城市遗址。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唐代诗人陈陶一首《陇西行》,不仅让人对浴血奋战壮烈殉国的将士们充满崇敬之情,也让人对无定河边的统万城心生好奇。


回望历史,我们不胜唏嘘,坚城并未确保大夏国国运久长,竣工后才十几年,大夏政权就土崩瓦解,空留精工细筑、坚固亮眼的白色城堡茕然屹立于塞外旷野,尽管丧失了都城地位,但却并未退出历史舞台,成为跨越多个朝代的地域性政治中心,成为不同种族军民戍卫栖身和生息之所。年光流转,赫连勃勃当年绝想不到,真正将统万城利用到极致的居然是党项族人及其西夏政权,在此居留长达350年,其中作为政治中心超过百年。他们不仅反客为主,而且踵事增华,使统万城(夏州城)达到自身发展史上的巅峰。坚固的统万城,每每成为党项攻宋的桥头堡,终于招致北宋朝廷的“废毁”,并开启党项政权大举西进、经略并定鼎今夏平原的序幕。据文献记载,“废毁”后的统万城,并未马上废弃,而是重新被党项人占据,李继迁还曾“徙绥州吏民之半”至统万城。直至西夏灭亡,统万城才真正荒废。


《五至十世纪统万城夏州城考古发现与研究》一书,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编,约60万字、300幅图片。内容上主要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大夏国都统万城遗址的发现与确认,对统万城遗址地理位置、保存现状、统万城的建造、废弃及历史沿革,以及如何认定其为统万城等进行了阐述,并回顾了大夏国都统万城遗址自道光二十五年间(1845)重新发现和20世纪70年代戴应新先生做的调查、测绘及试掘,以及统万城遗址2005年后作为国家大遗址保护项目以来做的大量考古工作。第二部分分门别类地介绍2002年以后的主要考古发现,资料多属首次公布(这些发现主要有:对永安台及西城西南隅台基础的清理、发现护城壕、清理西城西门及瓮城、清理西城南垣外马面、东城大型夯土建筑基址的清理、西梁及查干圪台祭祀台遗址清理、周边墓葬的调查及清理等)。第三部分是发掘者通过对大量发掘资料的整理,形成的几点新认识,主要是对统万城城市规划的探讨、对东城建造年代的推定、对统万城防御体系的复原、对统万城周边墓葬布局及时代的研究。第四部分为综合研究,主要有统万城周围地理环境研究、河流研究、统万城及周边出土与丝路有关文物研究、统万城出土动物骨骼研究、统万城周边墓葬出土人类骨骼种族研究、统万城申遗历程及亟待解决的难题,等等。


本书分《考古编》《研究编》《图版编》三编四册,由邢福来、侯甬坚主编。其中,《考古编》由主持考古发掘的考古队负责人执笔,用翔实丰富的考古发掘资料记录,展现了统万城的兴衰变迁史;《研究编》


记得宿白先生在《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统万城条目里写道:“(统万城)分东西两城,两城外围有郭城。西城和郭城都用略带青灰色的夯土版筑。东城系后建,所以西城即当时统万城的内城。”东城大型夯土建筑基址的发掘,发现夯土基址叠压于唐末五代地层之上,这座建筑,从布局看属东城主体建筑,加之东西城城垣高度、厚度、夯土颜色,特别是西城东垣外马面位于东城内等因素,


“上承汉魏、下启隋唐”,两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城市布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为这一阶段保存最完好的都城,统万城有长方形的城垣,城垣外有护城壕及密集的马面,城门外均有瓮城,防御体系堪称中国古代城市的典范。被北魏武帝称为“蕞尔小国”的大夏,统治区域东、北方隔河有其视为仇敌的北魏,西有北凉、西秦、南有东晋。在列强夹缝中生存的赫连勃勃更注重都城的防御体系建设。《晋书》卷一三〇《赫连勃勃载记》: “阿利性尤工巧,然残忍刻暴,乃蒸土筑城,锥入一寸,即杀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统万城的发掘资料,不仅给我们展示了城市完备的防御体系,也让我们看到汉化的匈奴贵族对祭祀礼仪的重视。西梁夯土遗址位于统万城南,隔河与统万城相望,由围墙及三个夯土台组成,这种布局与明清北京城天坛类似。除中间夯土台发现柱洞外,南北夯土台均未发现。这一带自隋唐开始,除利用夯土台做墓葬的洞室外,鲜有后人活动的痕迹,基本未发现建筑材料。说明南北夯土台可能为露天祭祀场所。查干圪台祭祀遗址位于统万城北,过去有人认为是赫连勃勃和梁皇后的墓葬,通过发掘确认为郊祀遗址。两处祭祀遗址的发掘,为我们研究十六国时期祭祀文化提供了难得的资料。


统万城周边北魏晚期至宋代墓葬的发掘,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丧葬文化的地域性特征。墓葬朝向考虑地形和阳光阴阳面因素较多,不似关中地区北周以后基本为坐北朝南走向。


统万城遗址,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匈奴后裔赫连勃勃建立的大夏国都城遗址,不管是建城时间还是所处毛乌素沙漠这样的区位环境,抑或是游牧民族建立的都城遗址这一特质属性,都是考古界高度关注、不懈探索的课题。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统万城遗址工作多年,资料一直未见较为系统的公布,该书的出版,将为学界研究统万城提供难得的资料。


《五至十世纪统万城夏州城考古发现与研究》是三秦出版社2021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编辑:金苗 责编:高思佳 终审:吴汉兴
【本文标题和链接】万城在哪个省(万城县在哪里) http://www.hzhe123.cn//n/161433.html 页面最新缓存时间: 2024年04月28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