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杞县在哪里(杞县杞国遗址)

来源:小高教学网 作者:summer 时间:2023-06-05 09:56:51 阅读次数:0

近期不少网友都在问:河南杞县在哪里(杞县杞国遗址),小编也是查阅很多资料,整理了一些相关方面的答案,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10148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26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河南杞县在哪里(杞县杞国遗址) 文章目录:

河南杞县:老区发展“加速度”村民走上“致富路”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近年来,河南杞县按照“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夯基础、促提升”的工作要求,以贫困户稳定持续增收,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以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为主线,打出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住房安全保障、产业扶贫、就业扶贫、金融扶贫、消费扶贫、基础设施建设等脱贫攻坚“组合拳”。


目前,杞县已累计实现83个贫困村退出,19515户54517人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底的3.71%下降至目前的0.35%。2019年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10542元,比2018年的人均6684.8元增长了57.7%。


延伸大蒜产业链 拓宽脱贫致富路


走进杞县大蒜交易市场秦万里大蒜接待处,看到记者到来,葛岗镇郭寨村村民周大姐手里的活也不落下,扒蒜皮、剪蒜把、装袋,忙的不亦乐乎,"家里还有3亩地,有事的时候就不来,只要来了就有活干,一天能挣150元,还等着儿子娶媳妇呢。"谈到现在的生活,周大姐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杞县是大蒜之乡,大蒜产业也是该县助推脱贫效果明显的产业之一。“1981年杞县开始种植大蒜,大面积种植兴于2010年,到现在杞县有大蒜种植面积77万亩,平均每亩干蒜产量达2800斤。”杞县大蒜协会副会长陈新奇说,通许县、睢县、民权县等周边10多个县市都来我们这交易。


近年来,杞县构建“互联网 大蒜”现代商贸模式,培育优质电商企业,把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作为助推脱贫攻坚,实现创业就业和增收致富的新抓手,利用特色产业,助力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


“我们收购农户大蒜时,以高于市场价1毛钱的价格收购,保证销售畅通,让老百姓的心里不着急,截止到7月底,帮助114名贫困户销售农产品77万斤,收购金额达110万元,直接带动24名贫困户就业。”电商办主任王海涛告诉记者。


大蒜产业的兴旺带动了杞县物流、住宿、餐饮、运输等多行业的发展。“全国除了西藏、黑龙江等较远地区外,我们把物流成本压缩至每单2.6元左右,每天物流进出港的吞吐量达16万单。”王海涛说。


红色打底 “一志三馆”促发展


杞县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是近代著名的豫东革命根据地,睢杞战役发生于此,是河南一类革命老区之一。


城郊乡东十里铺存位置毗邻县城,交通便利,但却成为了深度贫困村。


主要原因是什么?根源在哪里?怎么去突破?这些问题时刻萦绕在驻村第一书记刘成江的脑海里。


“扶贫也要扶志,也要我们自己的精气神。”刘成江走访时发现,村里的老物件非常的多,就萌发了建立村史馆的想法,他带领村两委、党员、村民代表深入调查观摩,理清了“以党建村、以业兴村、以文化村、以绿荫村、以水润村”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发展思路。


历时半年,东十里铺村“红色印记馆”“先锋书馆”“民俗文化馆”同时于2019年9月26日正式对外开放。小小乡村的展馆,不仅成为村民的学习屋、扶贫扶志教育基地,也吸引了许多大学生和开封、郑州、商丘等地的党员干部前来参观学习。


全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投资210多万元,新建3200平方的新村室、文化广场和标准化卫生室,对4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了‘六改一增’(改水、改线、改厕、改院、改厨、改圈,增加生活必需品和家具)。”刘成江说,“户容户貌、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东十里铺村貌民风的转变,感染了该县务工返乡的胡培霞三姐妹。


2020年6月,村里把胡培霞三姐妹农场的“蔡文姬绿色有机小米种植基地”引入进来,按照农户自愿、平等的原则,在不改变耕地性质的基础上,农场实施“联耕联播联收”委托式新的带贫模式。由农户提供耕地,生产资料费用由农户、农场协议共担,农产品归农户所有,农场高于市场价格1毛钱进行回收。


“东十里铺的小米种植基地共200余亩,涉及贫困户30户,带贫11户,仅种谷子这一‘季’,就能直接带动贫困户每亩增收2000元。”胡培霞告诉记者。


移风易俗显成效 乡村遍吹文明风


微风细雨,嫩草娇花。走在高阳镇皇岗村干净整洁的街道上,望着随风摆舞的野花,记者心中因雨天带来的烦恼也随之散去。“来到我们村,随便进哪家门随便看,都一样。”听到皇岗村党支部书记黄克林的“豪言壮语”,记者心里有点嘀咕。


跟着黄克林走进村民潘孝民的家,瞬间被清洁雅致的院落吸引,庭院的打扮简单大方,美观实用,一盆盆小盆栽被打理的精致好看,为庭院增添了一抹绿意。走进堂屋,黄岗村第一届“五好家庭”“美丽庭院”的奖牌高挂在墙上,敲了敲里屋的门,没人应。


潘孝民的家门正对着一个鱼塘,“这里啊以前是个垃圾坑,又脏又臭。”黄克林边走边说说,现在改造成了鱼塘,既增加了村里集体的经济收入又改善了村里的环境。


走走停停,记者步入村民白丽英的家,就看到她笑着迎了上来,“我刚把我婆婆抱起来,听到你们来了,就赶紧出来。”攀谈之中,记者注意到,白丽英的家里家具不多,但都摆放的错落有致,屋内物品也都该在哪里的就在哪里,丝毫不乱。


“我婆婆重度残疾要坐轮椅,需要人照顾,我每天都要抱三遍,儿子在郑州大学上学,今天刚走,女儿读高中,丈夫在县城泥水匠,也能挣不少钱呢。”2018年脱贫的白丽英,对家里的现状没有丝毫的不满。


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在党,核心在人,成败在干。黄岗村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以党建为引领,扶贫扶志,创建“杞县孝心第一村”,把“孝心村”建设成为党员干部活动阵地,统筹与乡村振兴、孝道文化、乡村文化、良好家风结合起来,为脱贫攻坚凝聚起强大战斗合力。


“作为市级文明村、文明美丽红旗村的黄岗村,每月为老人举办‘孝心百饺宴’、‘好媳妇好婆婆、美丽庭院’评选,逐步实现以孝治村、以孝兴村、以孝富村、以孝强村。黄岗在全镇率先评选出56户‘美丽庭院’35户‘五好家庭’,为全镇树立了典范。”高阳镇党委书记黄睿说,黄岗村倡导移风易俗,成立红白理事会,全村村民拒绝“天价彩礼”“高档酒席”,年轻人更是把精力都用在创业致富奔小康上。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王胜昔 通讯员付豪)


央媒看河南|河南杞县:“全国大蒜第一县”“蒜”出大经济

大蒜丰收,司传生夫妇乐开怀。


“现在晚熟蒜薹大量上市,商贩到地头收购价格仍然在1块钱以上。我家9亩地分别种了早中晚三茬大蒜,早中两茬大蒜和蒜薹都卖出了不错的价格。今年虽然有着疫情和天气的影响,但我家靠着大蒜种植今年就走上了小康路。”4月26日,河南杞县傅集镇司庄村村民司传生一边挖着中熟大蒜,一边开心地讲述着自己巧打时间差种植早中晚三茬大蒜的经验。


司传生的妻子孔庆荣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3月中旬我家的早熟蒜薹早早上市,价格在三块至五块之间。4月上旬早熟大蒜上市也都卖出了两块至三块的价钱,中熟蒜薹一块五至两块钱,中熟蒜价格在一块二至一块七之间浮动。现在晚熟大蒜还需要20多天才能上市。”


杞县通过“直播带货”拓宽销售渠道


杞县县委书记韩治群说:“大蒜,是杞县的一张名片。杞县按照‘大蒜兴县’‘大蒜富县’战略,稳质量、保增量,通过实施‘区域化布局,模式化栽培,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等发展规划,在脱贫攻坚和农业产业化结构性调整的过程中,发展大蒜产业优势,推进大蒜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提高大蒜绿色化、有机化、标准化、产业化。杞县大蒜还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种植方法,通过精耕细作,培育了早熟蒜(杞早丰),中熟蒜(杞蒜2号),晚熟蒜(雍丘白蒜)三种品种。”


杞县板木乡张官村贫困户郑保玉家有5亩地,往年都是按照传统的模式种植小麦。2018年秋粮收获后,郑保玉在乡政府的引导和帮助下,开始种植大蒜,2019年郑保玉就脱了贫。


贫困群众在分拣包装销往全国各地的蒜薹


4月26日,记者见到郑保玉时,他正在地里浇灌晚熟大蒜。当问起他靠种植大蒜脱贫致富的经历时,郑保玉激动地说:“前年是种植大蒜第一年,没经验、没技术,那年虽然我比不上其他种植大户,但我种植的大蒜每亩保守说也比种小麦多增收1500块钱。尝到甜头后,去年秋天,县农业专家王慧琴给我带来了早熟(杞早丰)和晚熟(雍丘白蒜)蒜种,今年3月中旬我的两亩早熟蒜薹就上市了,记得卖的第一次价格是5块2一斤,当时看着一捆蒜薹就能卖几十块,我心里特别激动,自己都舍不得吃。算来算去,感觉还是种植大蒜收益多,今年秋天我打算再租赁10亩地,和俺们村的几个老伙计(贫困户)一起合作,一共种植50亩,手拉手一块脱贫奔小康。”


“王总,您看,您今天订的30吨精装鲜蒜和10吨蒜薹正在装车,明天凌晨5点准时到北京新发地蔬菜批发市场,您安排好人卸货就行。”正在与客户通过微信视频交流的李连峰,今年34岁,他是开封市蒜如意农贸有限公司负责人,也是远近闻名的大蒜经济人。


在杞县晟大农贸交易市场里,李连峰门市上方的八个大字——“蒜来蒜去、蒜蒜如意”,显得格外醒目。门市前遮阳棚内100多名工人在对大蒜、蒜薹进行分拣包装。见到我们,他憨厚地笑着说:“不好意思,太忙了!目前主要是往北京新发地、郑州万邦、河北唐山荷花坑、山东寿光蔬菜市场发货,每天销售100多吨。3月中旬以来,共售出早中熟蒜薹1000多吨、早中熟鲜蒜1200多吨,蒜蒜都获得如意的价格。”


贫困群众在分拣包装销往全国各地的蒜薹


“是呀!李老板做生意不仅讲究诚信,还对我们贫困户特别好,在他这分拣、包装、装卸车的贫困户就有50多人,妇女们分拣、包装蒜薹和大蒜每天能挣200块,我们12个男劳力装卸车一天能挣三四百块钱呢!不出半年我们就把疫情中受到的损失给挣回来了!”杞县城郊乡边庄村贫困户郑士新笑着说。


据了解,通过培育大蒜的新品种,今年杞县大蒜种植面积由原来的60万亩扩种到75万亩,其中早熟大蒜10万亩,中熟大蒜15万亩,晚熟大蒜50万亩。蒜薹产量每亩比传统的大蒜提高50公斤,大蒜每亩提高产量600公斤,可使杞县种植大蒜的1200户贫困群众实现稳定脱贫。(记者 姜果;图片


冯玉祥在河南设了四个县,自由、平等、博爱、民权,如今一半尚存

地名是一个民族整体或地区的文化传承,给公众一般的认识是,尽量不要随便改来改去,否则不仅会给生活带来麻烦,还会失去文化底蕴。


这就像故宫房顶上的黄琉璃瓦,即便是现代工艺再先进精密、产品再坚固耐用,无论如何也不能换上现代工艺品,还是会追求古法传承,原汁原味。看到它们,就像一幅历史画卷徐徐展开,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透着历史的沧桑厚重。


古今中外乱改地名的国家有很多,这一点也很正常,多少民族多少文明都已经消散在异族征伐的尘烟之中,土地的新主人不会有保留失败者文化传承的意识。


近代史上改名风气较盛的典型代表,除了我国就是俄国,主要原因是因为政权交替频率比较高。


苏俄在一段时期内最喜欢把人名赋予一座城市,比如伏尔加格勒改成斯大林格勒,圣彼得堡改成列宁格勒,都是为了纪念伟人。话说回来,旧名字圣彼得堡同样也是为了纪念沙皇伟人,叶卡捷琳堡也是以女沙皇名字命名,不同时代的伟人的定义不一样,所以当改换朝代时,列宁格勒还是会换回圣彼得堡,俄罗斯人对伟人的崇拜意识可见一斑。


可是历史永远在发展,朝代总是要更迭,伟人总是层出不穷,假如每一位统治者上台都自认比前人伟大,就把城市或广场街道换成自己的名字,可以想见,这个模式注定将是永远改不到头的无限循环,徒增国际笑料。




我们历史上也经历过中山路改成红卫路、革命路再改回的过程,关键是各座城市道路几乎千篇一律,建筑样式也都大同小异,叫人晕头转向,很容易错认他乡为故乡。


可是比较起太平天国的改名,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太平天国得势后,好多地名都改了,理由很充分——要回避诸"王"的名讳。


这个说辞很古典,的确在很多历史朝代中有为尊者讳的传统惯例,皇帝亲王的字号,在民间是要避讳的。


太平天国不仅避讳天王名号,其他王的名号也享有这种待遇,问题的关键在于太平天国的王太多了,到了后期都有三千多位,一本字典上的常用汉字才多少?避讳都避讳不过来了。


像山东,山西两省,因为南王叫冯云山,就不能有"山"了,叫珊东,珊西。


云南也不能有云了,改为芸南,真是醉了。


贵州也不能"贵"了,叫桂州,因为西王叫萧朝贵。


这些地名可真是倒霉,叫了千百年的名字,因为他们掌权,就要改动。


这还不是最倒霉的,最倒霉的要数河北和天津。


天津当时是直隶首府,被太平军攻占后,天王洪秀全对这里的人很痛恨,觉得当时他们居然敢于抵抗太平军,明显是被大清洗脑了嘛,就将直隶改为罪隶,意思是你们都有原罪,天津则改名为添津,天王、太平天国的“天”字,岂能是你们能够僭用的?


地名就像人名,整天改来改去,会失之严肃,叫他人和本人都无所适从。


改地名是中国人的传统习惯,与封建思想和强人模式有关,我们很难相信本地人民会醉心于乐此不疲改本地的地名。


民国的时候,河南省增加了四个响当当的地名。一个是"民权县",一个是"博爱县",还有一个“自由县”、一个“平等县”。


这几个县的地名被改,功臣是孙中山先生和冯玉祥将军。


冯玉祥将军在近代史上是一位很有影响的大英雄,英雄不但创造历史,也很容易创造地名。


冯将军在抗日时期的意志和决心没问题,但他在人生前期的历史上素以立场不定见著,倒戈的速度叫人叹为观止,连倒戈祖师爷吕布都自叹不如。


1924年,作为直系第三军总司令的冯玉祥,接受了奉系的50万银元的贿赂,审时度势,发动了自己人生的第N次倒戈,猛回头推翻了冯国璋,控制了北京,又倒向孙中山,自称国民军领袖,向孙中山伸出橄榄枝。


也许他一生,这次倒戈是最正确的,因为冯将军是倒向了更具正义性的革命力量。


冯玉祥曾任河南省政府主席,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进步,也为了向孙中山先生示好,他把自己的军官都派往苏联,接受老大哥教育(当时孙中山先生也在提"联俄"口号)。


同时他还修改了河南各县市部分地名,起初是想把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这三大纲领的概念揉了进去。


比如商丘地区内的睢县三区和杞县五区,冯玉祥把它们合并在一起为一个县,名字叫"民权县"。


设立民权县之后,冯玉祥将军意犹未尽,还想起了要推广孙中山先生"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于是洛阳某地就非常荣幸诞生了自由县、平等县,在焦作市某地,博爱县应运而生。


看起来,冯玉祥先生十分期待要将自己治下的河南,打造成自由、平等、民权、博爱的国内首善之地。


可是,从直奉大战到蒋冯阎锡中原大战,哪一次军阀混战少了冯玉祥?军阀混战、生灵涂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仅仅是1930年的"中原大战"历时7个月,双方动员兵力110万人以上,支出军费5亿元,死伤30万人,百姓死伤更是无法统计,战火波及20多省。


冯玉祥作为参战军阀之一,打起仗来,什么自由民主,什么平等博爱,统统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与理想中的四大概念,在实践方面却是不合。


好景不长,喜欢投机钻营的冯将军,这次倒戈没有倒好,曾经的结拜兄弟蒋氏没有那么好倒,这次倒戈大戏演砸了,老本也蚀掉,不得不宣布下野。


赢者通吃,冯玉祥在河南改动的地名部分又被改了回去,自由县、平等县被扫进历史的尘埃中,变成为伊川县。


伊川这个名字在古时候就有了,虞舜时那里就叫伊川,多好听的名字啊。


而位于河南焦作市的博爱县,则是在1927年时,冯玉祥根据吉鸿昌将军的建议,将沁阳县和崇下乡的部分村庄合并后设立的。


所幸的是,民权县和博爱县的名字没有被更改,沿用至今,名字倒是跟得上时代潮流的,因为民权和博爱的概念,永远不会过时。但是,实现民权和博爱,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程,是需要几代人的奉献和努力,甚至要付出巨大牺牲与代价才能实现的,相信我们在政府的领导下,最终能抵达这些美好字眼诠释的未来图景。


如果单凭改一个地名就能实现理想,美利坚大可以把华盛顿(看看,他们也跟俄国人一样崇拜伟人)改名"人权"市,纽约改成"民主"市,那些建国北美的老先贤们,何苦经历千难万险、嘈嘈争端。


换汤不换药的改地名,总体来说大多还是形式主义,是后人笑前人、后后人又笑后人为前人的冥顽不灵的老把戏。前人已为后人笑,后人更使谁人悼?


地名是一个民族整体或地区的文化传承,给公众一般的认识是,尽量不要随便改来改去,否则不仅会给生活带来麻烦,还会失去文化底蕴。


这就像故宫房顶上的黄琉璃瓦,即便是现代工艺再先进精密、产品再坚固耐用,无论如何也不能换上现代工艺品,还是会追求古法传承,原汁原味。看到它们,就像一幅历史画卷徐徐展开,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透着历史的沧桑厚重。


古今中外乱改地名的国家有很多,这一点也很正常,多少民族多少文明都已经消散在异族征伐的尘烟之中,土地的新主人不会有保留失败者文化传承的意识。


近代史上改名风气较盛的典型代表,除了我国就是俄国,主要原因是因为政权交替频率比较高。


苏俄在一段时期内最喜欢把人名赋予一座城市,比如伏尔加格勒改成斯大林格勒,圣彼得堡改成列宁格勒,都是为了纪念伟人。话说回来,旧名字圣彼得堡同样也是为了纪念沙皇伟人,叶卡捷琳堡也是以女沙皇名字命名,不同时代的伟人的定义不一样,所以当改换朝代时,列宁格勒还是会换回圣彼得堡,俄罗斯人对伟人的崇拜意识可见一斑。


可是历史永远在发展,朝代总是要更迭,伟人总是层出不穷,假如每一位统治者上台都自认比前人伟大,就把城市或广场街道换成自己的名字,可以想见,这个模式注定将是永远改不到头的无限循环,徒增国际笑料。




我们历史上也经历过中山路改成红卫路、革命路再改回的过程,关键是各座城市道路几乎千篇一律,建筑样式也都大同小异,叫人晕头转向,很容易错认他乡为故乡。


可是比较起太平天国的改名,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太平天国得势后,好多地名都改了,理由很充分——要回避诸"王"的名讳。


这个说辞很古典,的确在很多历史朝代中有为尊者讳的传统惯例,皇帝亲王的字号,在民间是要避讳的。


太平天国不仅避讳天王名号,其他王的名号也享有这种待遇,问题的关键在于太平天国的王太多了,到了后期都有三千多位,一本字典上的常用汉字才多少?避讳都避讳不过来了。


像山东,山西两省,因为南王叫冯云山,就不能有"山"了,叫珊东,珊西。


云南也不能有云了,改为芸南,真是醉了。


贵州也不能"贵"了,叫桂州,因为西王叫萧朝贵。


这些地名可真是倒霉,叫了千百年的名字,因为他们掌权,就要改动。


这还不是最倒霉的,最倒霉的要数河北和天津。


天津当时是直隶首府,被太平军攻占后,天王洪秀全对这里的人很痛恨,觉得当时他们居然敢于抵抗太平军,明显是被大清洗脑了嘛,就将直隶改为罪隶,意思是你们都有原罪,天津则改名为添津,天王、太平天国的“天”字,岂能是你们能够僭用的?


地名就像人名,整天改来改去,会失之严肃,叫他人和本人都无所适从。


改地名是中国人的传统习惯,与封建思想和强人模式有关,我们很难相信本地人民会醉心于乐此不疲改本地的地名。


民国的时候,河南省增加了四个响当当的地名。一个是"民权县",一个是"博爱县",还有一个“自由县”、一个“平等县”。


这几个县的地名被改,功臣是孙中山先生和冯玉祥将军。


冯玉祥将军在近代史上是一位很有影响的大英雄,英雄不但创造历史,也很容易创造地名。


冯将军在抗日时期的意志和决心没问题,但他在人生前期的历史上素以立场不定见著,倒戈的速度叫人叹为观止,连倒戈祖师爷吕布都自叹不如。


1924年,作为直系第三军总司令的冯玉祥,接受了奉系的50万银元的贿赂,审时度势,发动了自己人生的第N次倒戈,猛回头推翻了冯国璋,控制了北京,又倒向孙中山,自称国民军领袖,向孙中山伸出橄榄枝。


也许他一生,这次倒戈是最正确的,因为冯将军是倒向了更具正义性的革命力量。


冯玉祥曾任河南省政府主席,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进步,也为了向孙中山先生示好,他把自己的军官都派往苏联,接受老大哥教育(当时孙中山先生也在提"联俄"口号)。


同时他还修改了河南各县市部分地名,起初是想把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这三大纲领的概念揉了进去。


比如商丘地区内的睢县三区和杞县五区,冯玉祥把它们合并在一起为一个县,名字叫"民权县"。


设立民权县之后,冯玉祥将军意犹未尽,还想起了要推广孙中山先生"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于是洛阳某地就非常荣幸诞生了自由县、平等县,在焦作市某地,博爱县应运而生。


看起来,冯玉祥先生十分期待要将自己治下的河南,打造成自由、平等、民权、博爱的国内首善之地。


可是,从直奉大战到蒋冯阎锡中原大战,哪一次军阀混战少了冯玉祥?军阀混战、生灵涂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仅仅是1930年的"中原大战"历时7个月,双方动员兵力110万人以上,支出军费5亿元,死伤30万人,百姓死伤更是无法统计,战火波及20多省。


冯玉祥作为参战军阀之一,打起仗来,什么自由民主,什么平等博爱,统统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与理想中的四大概念,在实践方面却是不合。


好景不长,喜欢投机钻营的冯将军,这次倒戈没有倒好,曾经的结拜兄弟蒋氏没有那么好倒,这次倒戈大戏演砸了,老本也蚀掉,不得不宣布下野。


赢者通吃,冯玉祥在河南改动的地名部分又被改了回去,自由县、平等县被扫进历史的尘埃中,变成为伊川县。


伊川这个名字在古时候就有了,虞舜时那里就叫伊川,多好听的名字啊。


而位于河南焦作市的博爱县,则是在1927年时,冯玉祥根据吉鸿昌将军的建议,将沁阳县和崇下乡的部分村庄合并后设立的。


所幸的是,民权县和博爱县的名字没有被更改,沿用至今,名字倒是跟得上时代潮流的,因为民权和博爱的概念,永远不会过时。但是,实现民权和博爱,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程,是需要几代人的奉献和努力,甚至要付出巨大牺牲与代价才能实现的,相信我们在政府的领导下,最终能抵达这些美好字眼诠释的未来图景。


如果单凭改一个地名就能实现理想,美利坚大可以把华盛顿(看看,他们也跟俄国人一样崇拜伟人)改名"人权"市,纽约改成"民主"市,那些建国北美的老先贤们,何苦经历千难万险、嘈嘈争端。


换汤不换药的改地名,总体来说大多还是形式主义,是后人笑前人、后后人又笑后人为前人的冥顽不灵的老把戏。前人已为后人笑,后人更使谁人悼?


【本文标题和链接】河南杞县在哪里(杞县杞国遗址) http://www.hzhe123.cn//n/162609.html 页面最新缓存时间: 2024年05月0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