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子函谷关在哪里(老子出关的函谷关在什么地方)

来源:小高教学网 作者:summer 时间:2023-06-19 05:33:11 阅读次数:0

近期不少网友都在问:老子函谷关在哪里(老子出关的函谷关在什么地方),小编也是查阅很多资料,整理了一些相关方面的答案,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8218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21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老子函谷关在哪里(老子出关的函谷关在什么地方) 文章目录:

历史书上经常出现的函谷关到底在哪里?现在成了著名旅游景区

经常读历史书的朋友应该很熟悉函谷关这个地名,特别是汉代以前的历史,通常函谷关会跟战争联系在一起,这里确实发生过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而如今函谷关已经变成了一个知名的旅游景区,游客可以一睹数千年的风采,这个景区就在河南省三门峡市。


其实历史上的函谷关一共有三处,最早的函谷关在三门峡灵宝市函谷关镇王垛村,也就是今天的函谷关旅游景区,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建成关口,是我国最早的一座雄关。特别是战国时期,秦国就是依靠函谷关抵挡了六国的进攻。西汉贾谊的《过秦论》写道:“于是六国之士……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这里的“关”就是函谷关。


到了汉代,汉武帝把函谷关东移到了洛阳市新安县,再往后到了三国时期,魏国把函谷关又迁移到了最初的函谷关附近,但是因为修建三门峡大坝而不复存在了,现在我们还是来说说最早的这一处函谷关。


函谷关因处于洛阳与长安两京之间,是往来两地的交通要道,自古就备受关注。我国著名的哲学家、道教始祖老子骑青牛西行经过函谷关,关令尹喜望见紫气东来,留其作《道德经》,函谷关是这部传世之作的诞生地。当年老子写《道德经》的地方,就是现在的太初宫,因此函谷关也是道家文化发祥地之一。


函谷关的旅游景点大约有20多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关楼了。现在的关楼是1992年重建的仿古建筑,高21.5米,游客可以登上关楼赏景。因楼顶各饰丹凤一只,所以又叫“ 丹凤楼”。


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战争都发生在这里,如战国时期六国联合抗秦,秦末刘邦和项羽的楚汉之争、西汉的七国之乱、西晋的八王之乱、唐代安史之乱以及抗日战争,许多改变历史的历史事件都发生在函谷关。从函谷关继续往西就是潼关,也就是西安的门户了,历史上这两处关口都有重兵把守。


函关古道全长15公里,从函谷关关楼开始一直往西,也是这一带唯一的一条东西通道。这条古道位于山谷中,谷底最窄处只有两三米,崎岖而狭窄,人行其中,如入函中。古书上说函谷关道“车不分轨,马不并辔”,“一泥丸而东封函谷”,足见其险要。


成语“鸡鸣狗盗”的故事也发生在函谷关。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田文,是齐国的贵族,到达函谷关时已是半夜,后有追兵情况危急之时,其门下有一个食客模仿鸡叫,引得关外公鸡齐声鸣叫,守关的士兵打开关门,孟尝君一行人也得以顺利出关回到齐国。如今在函谷关景区里有一座鸡鸣台,据说就是当年模仿鸡叫的地方。


函谷关景区面积较大,游客可以选择乘坐观光车前往各个景点游览,丰厚的历史文化成了灵宝市最知名的一处旅游景区。


关津史话:中国古代的三个函谷关,你知道它们都在哪吗?

函谷关是古代重要的军事通道之一,因为处于险要之地,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因设在峡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函谷关”。据记载,历史上共有三个函谷关:古函谷关、汉函谷关、魏函谷关。


一、历史上的三座函谷关

古函谷关又称“秦函谷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距三门峡市约75公里,地处“长安古道”,紧靠黄河岸边,始建于西周时期,是我国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函谷关是洛阳到长安的必经之地。这条古道东西长7.5公里,沿途绝岸壁立,道路狭窄,来往车辆仅得通过,“车不分轨,马不并鞍”,易守难攻,被称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还有人用“一泥丸而东封函谷”来形容它的战略地位。它在军事上居有重要的地位,战国秦汉之际,为国内少有的雄关。


汉函谷关又名“新函谷关”,距秦函谷关150公里,在今河南省新安县东。汉武帝元鼎三年(114年),楼船将军杨仆出资兴建。据说,汉武帝时期曾迁山东一带的豪强富贾至关中地区,关中腹地乃天子脚下。许多诸侯王被封于关外,楼船将军也被封于关外,但是杨仆耻于做关外侯,因而向武帝请求捐尽家资建函谷关一座,以雪此耻。新建的函谷关就被称为“汉函谷关”。现在早已废弃,仅存遗址。


洛阳新安函谷关遗址


魏函谷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市东北20公里处函谷关镇孟村境内,又被称为“大崤关”“金陡关”。本为曹操运输粮草的官道,魏正始初年弘农太守孟康在运粮道的入口修建关楼。关楼毁于抗日战争期间,现早已废弃,仅存古道和烽火台遗址。


金陡关旧照


二、函谷关的战略地位

现今所说的函谷关主要是指“古函谷关”。函谷关地势险峻,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函谷关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间曾有16次大战役在这里发生,不少战役可以说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周慎靓王三年(前318年),楚怀王协同六国伐秦,秦国依傍着函谷天险,使六国军队“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秦始皇六年(前211年),楚、赵、卫等五国军队犯秦,在函谷关大败而归。楚汉相争时,刘邦也曾据守函谷关抵御项羽。“安史之乱”的唐军与叛军在此进行过“桃林大战”。此外还有“出谷会师”“修鱼之战”“周文入关”等战役。现在的关楼是1992年参照四川青羊山汉墓出土的画像砖重新修建的,整个建筑庄严美观,有汉代宫阙的风范。现在此处留有尹喜望气台、孟尝君鸡鸣台等景点。


鸡鸣台


函谷关是古代中原与西北地区文化、经济交流的要点。司马迁、唐太宗、唐玄宗、李白、杜甫、白居易、司马光等名人志士在此吟诗作赋,流传至今的还有100多篇。围绕着这座重关名城流传着“紫气东来”“老子过关”“公孙白马”“鸡鸣狗盗”“关东出相,关西出将”“唐玄宗改元”等历史典故和传说。


相传战国时期,孟尝君得罪秦王而逃离秦国,到函谷关时才半夜,当时秦法规定函谷关“日入则闭,鸡鸣始开”。秦兵追赶十分紧迫,幸好随行的一个门客模仿鸡鸣,骗得关吏开启关门,孟尝君一行得以摆脱危险。


函谷关还是道家的圣地,相传老子骑青牛入关(见图4-15)时,守关官员尹喜登台看到紫气东来,看到老子后虚心向其请教学问,老子写下5000余字的《道德经》后飘然远逝,函谷关因此而名垂千古,成为道家文化的发源地。


公孙白马则与战国时哲学家、名家代表公孙龙有关。据记载,公孙龙骑马过函谷关,关吏阻止他,只允许本人过关,而马不可以过关。公孙龙质问到:“白马并不是‘马’,怎能不让过关呢?”守关者一时答不上来,只好让其过关。此即有名的“白马非马论”。


函谷关所处的位置原是秦国的“边疆”,对于秦国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许多重要的战争发生于此。到秦朝统一六国后,函谷关就失去了军事防御要塞的意义。相较而言,潼关的位置就显得比函谷关更重要,其在军事上的地位就逐渐代替了函谷关。到汉代,函谷关东迁,尤其是丝绸之路开辟后,自洛阳西去,汉函谷关为丝绸之路第一关,是往来丝路必经之道。函谷古道上的军事关口,蜕变成丝绸之路上的财富之门与交往之门。西汉以降,函谷关为丝绸之路的繁荣鼎盛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2014年新安函谷关作为“丝绸之路第一关”,成功入选第 38 届世界遗产大会丝绸之路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史念海:《史念海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徐潜编著:《中国古代著名关卡》,吉林文史出版社2014年版。


周明霞:《试论汉函谷关的保护与开发》,《华中建筑》2009年第9期。


董莉莉、陈树淑:《周流天下——中国传统交通文化》,山东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文中使用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中国古代有三个函谷关,其中一个现在已是世界文化遗产

函谷关是古代重要的军事通道之一,因为处于险要之地,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因设在峡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函谷关”。据记载,历史上共有三个函谷关:古函谷关、汉函谷关、魏函谷关。


一、历史上的三座函谷关

古函谷关又称“秦函谷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距三门峡市约75公里,地处“长安古道”,紧靠黄河岸边,始建于西周时期,是我国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函谷关是洛阳到长安的必经之地。这条古道东西长7.5公里,沿途绝岸壁立,道路狭窄,来往车辆仅得通过,“车不分轨,马不并鞍”,易守难攻,被称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还有人用“一泥丸而东封函谷”来形容它的战略地位。它在军事上居有重要的地位,战国秦汉之际,为国内少有的雄关。


汉函谷关又名“新函谷关”,距秦函谷关150公里,在今河南省新安县东。汉武帝元鼎三年(114年),楼船将军杨仆出资兴建。据说,汉武帝时期曾迁山东一带的豪强富贾至关中地区,关中腹地乃天子脚下。许多诸侯王被封于关外,楼船将军也被封于关外,但是杨仆耻于做关外侯,因而向武帝请求捐尽家资建函谷关一座,以雪此耻。新建的函谷关就被称为“汉函谷关”。现在早已废弃,仅存遗址。


洛阳新安函谷关遗址


魏函谷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市东北20公里处函谷关镇孟村境内,又被称为“大崤关”“金陡关”。本为曹操运输粮草的官道,魏正始初年弘农太守孟康在运粮道的入口修建关楼。关楼毁于抗日战争期间,现早已废弃,仅存古道和烽火台遗址。


金陡关旧照


二、函谷关的战略地位

现今所说的函谷关主要是指“古函谷关”。函谷关地势险峻,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函谷关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间曾有16次大战役在这里发生,不少战役可以说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周慎靓王三年(前318年),楚怀王协同六国伐秦,秦国依傍着函谷天险,使六国军队“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秦始皇六年(前211年),楚、赵、卫等五国军队犯秦,在函谷关大败而归。楚汉相争时,刘邦也曾据守函谷关抵御项羽。“安史之乱”的唐军与叛军在此进行过“桃林大战”。此外还有“出谷会师”“修鱼之战”“周文入关”等战役。现在的关楼是1992年参照四川青羊山汉墓出土的画像砖重新修建的,整个建筑庄严美观,有汉代宫阙的风范。现在此处留有尹喜望气台、孟尝君鸡鸣台等景点。


鸡鸣台


函谷关是古代中原与西北地区文化、经济交流的要点。司马迁、唐太宗、唐玄宗、李白、杜甫、白居易、司马光等名人志士在此吟诗作赋,流传至今的还有100多篇。围绕着这座重关名城流传着“紫气东来”“老子过关”“公孙白马”“鸡鸣狗盗”“关东出相,关西出将”“唐玄宗改元”等历史典故和传说。


相传战国时期,孟尝君得罪秦王而逃离秦国,到函谷关时才半夜,当时秦法规定函谷关“日入则闭,鸡鸣始开”。秦兵追赶十分紧迫,幸好随行的一个门客模仿鸡鸣,骗得关吏开启关门,孟尝君一行得以摆脱危险。


函谷关还是道家的圣地,相传老子骑青牛入关(见图4-15)时,守关官员尹喜登台看到紫气东来,看到老子后虚心向其请教学问,老子写下5000余字的《道德经》后飘然远逝,函谷关因此而名垂千古,成为道家文化的发源地。


公孙白马则与战国时哲学家、名家代表公孙龙有关。据记载,公孙龙骑马过函谷关,关吏阻止他,只允许本人过关,而马不可以过关。公孙龙质问到:“白马并不是‘马’,怎能不让过关呢?”守关者一时答不上来,只好让其过关。此即有名的“白马非马论”。


函谷关所处的位置原是秦国的“边疆”,对于秦国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许多重要的战争发生于此。到秦朝统一六国后,函谷关就失去了军事防御要塞的意义。相较而言,潼关的位置就显得比函谷关更重要,其在军事上的地位就逐渐代替了函谷关。到汉代,函谷关东迁,尤其是丝绸之路开辟后,自洛阳西去,汉函谷关为丝绸之路第一关,是往来丝路必经之道。函谷古道上的军事关口,蜕变成丝绸之路上的财富之门与交往之门。西汉以降,函谷关为丝绸之路的繁荣鼎盛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2014年新安函谷关作为“丝绸之路第一关”,成功入选第 38 届世界遗产大会丝绸之路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史念海:《史念海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徐潜编著:《中国古代著名关卡》,吉林文史出版社2014年版。


周明霞:《试论汉函谷关的保护与开发》,《华中建筑》2009年第9期。


董莉莉、陈树淑:《周流天下——中国传统交通文化》,山东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文中使用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函谷关是古代重要的军事通道之一,因为处于险要之地,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因设在峡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函谷关”。据记载,历史上共有三个函谷关:古函谷关、汉函谷关、魏函谷关。


一、历史上的三座函谷关

古函谷关又称“秦函谷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距三门峡市约75公里,地处“长安古道”,紧靠黄河岸边,始建于西周时期,是我国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函谷关是洛阳到长安的必经之地。这条古道东西长7.5公里,沿途绝岸壁立,道路狭窄,来往车辆仅得通过,“车不分轨,马不并鞍”,易守难攻,被称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还有人用“一泥丸而东封函谷”来形容它的战略地位。它在军事上居有重要的地位,战国秦汉之际,为国内少有的雄关。


汉函谷关又名“新函谷关”,距秦函谷关150公里,在今河南省新安县东。汉武帝元鼎三年(114年),楼船将军杨仆出资兴建。据说,汉武帝时期曾迁山东一带的豪强富贾至关中地区,关中腹地乃天子脚下。许多诸侯王被封于关外,楼船将军也被封于关外,但是杨仆耻于做关外侯,因而向武帝请求捐尽家资建函谷关一座,以雪此耻。新建的函谷关就被称为“汉函谷关”。现在早已废弃,仅存遗址。


洛阳新安函谷关遗址


魏函谷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市东北20公里处函谷关镇孟村境内,又被称为“大崤关”“金陡关”。本为曹操运输粮草的官道,魏正始初年弘农太守孟康在运粮道的入口修建关楼。关楼毁于抗日战争期间,现早已废弃,仅存古道和烽火台遗址。


金陡关旧照


二、函谷关的战略地位

现今所说的函谷关主要是指“古函谷关”。函谷关地势险峻,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函谷关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间曾有16次大战役在这里发生,不少战役可以说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周慎靓王三年(前318年),楚怀王协同六国伐秦,秦国依傍着函谷天险,使六国军队“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秦始皇六年(前211年),楚、赵、卫等五国军队犯秦,在函谷关大败而归。楚汉相争时,刘邦也曾据守函谷关抵御项羽。“安史之乱”的唐军与叛军在此进行过“桃林大战”。此外还有“出谷会师”“修鱼之战”“周文入关”等战役。现在的关楼是1992年参照四川青羊山汉墓出土的画像砖重新修建的,整个建筑庄严美观,有汉代宫阙的风范。现在此处留有尹喜望气台、孟尝君鸡鸣台等景点。


鸡鸣台


函谷关是古代中原与西北地区文化、经济交流的要点。司马迁、唐太宗、唐玄宗、李白、杜甫、白居易、司马光等名人志士在此吟诗作赋,流传至今的还有100多篇。围绕着这座重关名城流传着“紫气东来”“老子过关”“公孙白马”“鸡鸣狗盗”“关东出相,关西出将”“唐玄宗改元”等历史典故和传说。


相传战国时期,孟尝君得罪秦王而逃离秦国,到函谷关时才半夜,当时秦法规定函谷关“日入则闭,鸡鸣始开”。秦兵追赶十分紧迫,幸好随行的一个门客模仿鸡鸣,骗得关吏开启关门,孟尝君一行得以摆脱危险。


函谷关还是道家的圣地,相传老子骑青牛入关(见图4-15)时,守关官员尹喜登台看到紫气东来,看到老子后虚心向其请教学问,老子写下5000余字的《道德经》后飘然远逝,函谷关因此而名垂千古,成为道家文化的发源地。


公孙白马则与战国时哲学家、名家代表公孙龙有关。据记载,公孙龙骑马过函谷关,关吏阻止他,只允许本人过关,而马不可以过关。公孙龙质问到:“白马并不是‘马’,怎能不让过关呢?”守关者一时答不上来,只好让其过关。此即有名的“白马非马论”。


函谷关所处的位置原是秦国的“边疆”,对于秦国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许多重要的战争发生于此。到秦朝统一六国后,函谷关就失去了军事防御要塞的意义。相较而言,潼关的位置就显得比函谷关更重要,其在军事上的地位就逐渐代替了函谷关。到汉代,函谷关东迁,尤其是丝绸之路开辟后,自洛阳西去,汉函谷关为丝绸之路第一关,是往来丝路必经之道。函谷古道上的军事关口,蜕变成丝绸之路上的财富之门与交往之门。西汉以降,函谷关为丝绸之路的繁荣鼎盛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2014年新安函谷关作为“丝绸之路第一关”,成功入选第 38 届世界遗产大会丝绸之路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史念海:《史念海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徐潜编著:《中国古代著名关卡》,吉林文史出版社2014年版。


周明霞:《试论汉函谷关的保护与开发》,《华中建筑》2009年第9期。


董莉莉、陈树淑:《周流天下——中国传统交通文化》,山东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文中使用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本文标题和链接】老子函谷关在哪里(老子出关的函谷关在什么地方) http://www.hzhe123.cn//n/164074.html 页面最新缓存时间: 2024年05月19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