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大学特聘教授冯志亮解析百家姓:邹姓的历史起源与发展传承

来源:小高教学网 作者:本站 时间:2023-04-24 08:57:01 阅读次数:0

近期不少网友都在问:北京大学特聘教授冯志亮解析百家姓:邹姓的历史起源与发展传承,小编也是查阅很多资料,整理了一些相关方面的答案,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9897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25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冯志亮,笔名禾子尼,号渤海居士,北京大学特聘教授,著名品牌推广人、姓氏文化学者、姓名学专家、当代著名诗人、修谱师、网络新闻营销奠基人和发展者。


  冯志亮先生是中国易经文化馆馆长,中华百家姓博物馆馆长,中华姓氏研究院院长,北京姓氏文化馆馆长,北京风水博物馆馆长。冯志亮先生现担任华夏易经研究会副会长兼北京分会会长,中华儒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北京文学艺术联合会副会长,中国青年发展促进会荣誉会长,东方孝道文学院荣誉院长。


  冯志亮先生还同时担任时代文学杂志社总编,中国名家杂志社荣誉总编,中国炎黄文化报文学总顾问,中国文化新闻报编委会副主席。冯志亮先生兼任中国姓氏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华北历史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传统礼仪促进会理事。冯志亮先生同时兼任北京汉文化研究院研究员,燕南艺术学院终身教授,北京海图书画苑首席文化顾问,中国诗词协会终身会员,中国诗歌协会会员。


  冯志亮先生还是挪威国立艺术家协会外籍会员,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客座教授,荷兰皇家文学院高级学术顾问。冯志亮先生的历史文学作品曾多次刊载于中国文联创办的《神州》《中国魂当代名人专访特刊》《中国当代文学家》《北京文化》等期刊。曾被中西文化联合会授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AAAA级宣讲人”荣誉称号。


  2013年冯志亮先生受聘为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与哲学系特聘教授,曾提出关于网络广告价值排斥论的“蓝海观点”。冯志亮先生涉猎广泛,书法绘画造诣深厚,并痴迷于文学历史,著有《渤海诗词集》《姓氏溯源与民俗探究》《怎样修家谱》《怎样编家史》《怎样写自传》《易经新解》《中国文化与中国历史》《厚葬微信微博》,以及《百家姓寻根手册》五百零四部,《中华姓氏家谱》三百余部。


  邹姓是中国第七十一位姓氏,在江西,湖南、四川分布最多。当今邹姓人口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总人口大约有394万。


  得姓始祖微子启,子姓,名启,世称微子、微子启,商王帝辛(纣)庶兄。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克商灭纣,封微子启于宋地立国,定都商丘,以供奉商汤宗祀。微子薨后,其弟衍继位,是为微仲。又传至其曾孙愍公,愍公有孙名考父,历仕宋国戴公、武公、宣公三朝,食采于邹邑。其五世孙叔梁纥时,以邑名邹为氏,是为邹姓。后世子孙尊微子启为邹姓得姓始祖。


  一、姓氏意义与原始图腾


  《说文》:邹,指春秋时鲁国驺县,即古时的邾娄国,颛顼帝的后裔受封在此。驺是主管宫室或为官府养马及驾车的人,刍,本义是割草,其甲骨文字形左边为一株断裂成两处的小草,右边是一只手,草是用来饲养牲畜的。是一种生活在北方的古兽这种兽到汉朝末已不见于文献记载,可能已经灭绝了。


  邹人应是善于猎驺和饲养马的氏族,以驺为氏族的原始图腾,并以之命名氏族和族徽,邹人所居邹字古文住的地称驺,建立了城堡的地方称为邹,最终建立邹国,出现邹姓。


  二、姓氏起源与发展传承


  邹姓主要有三个来源:姚姓、曹姓和子姓。


  第一支出自姚姓。姚姓出自有虞氏,始祖是舜,舜由于生于姚墟又姓姚。姚墟在今河南濮阳西的濮城镇,近山东郵城姚墟盛产桃,姚人以桃树为图腾,以兆为姓。兆即占卜时以火灸龟甲产生裂痕如象形兆字,舜擅长占卜,故以姚为姓,也称姚舜,因出自有虞氏族而称虞舜。姚舜之后有邹国,商朝侯国,故地在今山东邹城市东南的古邾城。春秋初为曹姓邾人所夺,北迁于今山东邹平南,后为齐国所灭,子孙以国名为氏,姚姓邹氏的历史至少有2500年。


  第二支出自曹姓。高阳氏颛顼之后。颛顼后裔祝融氏吴回,吴回之子陆终第五子安,曹姓。西周初,周武王封曹姓朱人的后裔曹挟于邾,即今山东曲阜东南南陬村,建立邾国,为鲁国附庸。公元前614年南迁到绎,即今山东邹城东南纪王城,也称邹战国中叶,楚宣王灭邾国,并迁人于楚的地,即今湖北黄冈西北,其后有邾、邹等氏。曹姓邹氏的历史有2300多年。


  第三支源自子姓,西周初周成王封纣王之兄微子于宋,是为公爵宋国,以奉商祀。微子启之弟微仲衍之曾孙为宋公,宋潘公生弗父何,弗父何生宋父周,宋父周生世父胜,世父胜生正考父、正考父食邑于邹,也称聊,在今山东曲阜东南,其后裔以邑名为氏子姓邹氏的历史有2700多年。


  三、民族融合与基因融入


  外族融入邹姓的事件主要发生在三国,北宋和清初。三国时东南方的越族,北宋的西夏党项人、清初的满洲人中均出现了邹姓,但数量不多。


  四、历史迁移与人口繁衍


  先秦时期,邹姓主要活动在山东地区秦汉以后,邹姓很快迁到河南、湖北、三国两晋时,邹姓已挺进到陕西,南下渡长江人湖南、浙江、江西,安徽等地,唐朝时两次中原南下大移民,邹姓主体移人江南,福建、广东等地邹姓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清朝初期,邹姓进人台湾地区。


  宋朝时期,邹姓大约有13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7%,排在第九十六位邹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邹姓总人口的61.5%。主要分布于江西、江苏,这两省邹姓大约占邹姓总人口的75%;其次分布于福建、湖南,这两省集中了邹姓总人口的14%、全国形成了赣闽湘和江苏两块邹姓聚集区。明朝时期,邹姓大约有38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1%,排在第六十一位。宋元明600余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邹姓人口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人口增长速度。


  明朝时期,江西仍为邹姓第一大省,约占邹姓总人目的38.6%。主要分布于江西、福建,这两省邹姓大约占邹姓总人口的48,6%;其次分布于广东、江苏、湖北、浙江、山东,这五省集中了邹姓总人口的36%。宋元明600余年,邹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除了人口急剧增加以外,其人口主要由北向南和东南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以赣闽为中心的江南邹姓人口聚集区。


  五、当代分布与姓氏图谱


  当代邹姓人口约有394万,为全国第七十一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从明朝至今600余年中,邹姓人口由38万增到近394万,增长了10余倍,邹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


  宋朝至今1000余年,邹姓人口增加率呈∧形,主要分布于江西、湖南、四川、广东、湖北五省,大约占邹姓总人口的50.8%;其次分布于江苏、山东、重庆、贵州、辽宁、安徽,六地集中了邹姓总人口的24.3%。江西为邹姓第一大省,大约占邹姓总人口的12.6%。全国形成了以赣湘鄂川为中心的邹姓聚集区。在600余年间,邹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相比有很大的区别,主要由东南部向北回迁,同时由南部向西部的迁移也很明显。


  六、郡望堂号与楹联家训


  1、郡望堂号


  邹姓的郡望主要有范阳、邑等堂号中最重要的有范阳、碣石、讽谏等。


  “讽谏堂"典出战国时齐国邹忌。邹忌总观察到齐威王不能听进不同意见的话,因而他用心地对齐威王说:我的相貌不如城北的徐公,但当我问我的妻妾和朋友时,都说我比徐公漂亮。为什么呢?因为妻看重夫妻私情,妾当然是怕我,而朋友是有求于我,所以都夸我、顺我,让我高兴。我猜想王的左右对你也重私人感情,臣子们没有不怕你的,而齐国人民没有不对你有所求的。这样,他们不可能对你讲真话,你实际上受到的蒙蔽太深了,哪能治理好齐国呢?齐威王听了这种委婉曲折的谏议,恍然大悟,改变态度,制定鼓励说真话的政策,国家逐渐强大起来。


  2、宗祠楹联


  讽言谏君;碣石崇贤。


  士称德逸;里号宾贤。


  梁园昭雪;黍谷回春。


  鲁郡为钟灵地;邹鲁乃迁善乡。


  一篇漫咏梁园雪;六律能回黍谷春。


  3、族规家训


  敬天地,奉祖先;积善德,笃守身。


  孝父母,和兄弟;别夫妇,教子孙。


  悯鳏寡,恤孤弱;杜奢华,尚简朴。


  正颜色,执敬语;勤桑农,精文读。


  慎交游,戒淫赌;攻职业,择邻处。


  优奖劝,明赏罚;谨冠婚,重丧仪。


  秉师道,厚友信;递薪火,传古今。


  尊礼法,睦宗族;崇家风,承祖训。


  目前国内外的图书馆和其他单位正式公布收藏了邹姓族谱188部。


  七、姓氏名人与宗族先贤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人邹姓历代名人104名,占总名人数的0.23%,并列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九十位。邹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3%,并列排在第七十四位;邹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23%,并列排在第八十四位;邹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27%,并列排在第七十五位。


  最负盛名的邹姓历史人物


  战国齐相邹忌,哲学家邹衍西汉文学家邹阳;北宋元丰进士、兵部侍郎邹浩;明朝学者邹守益,名儒邹亮,名臣邹元标,云南巡抚邹应龙;清朝科学家邹伯奇,画家邹一桂,民主革命家邹容;民国新闻记者兼出版家邹韬奋,中山大学校长邹鲁。


  八、寻根探源与宗族名胜


  游线一:山东省邹城市(发源地)正考父的食邑、曾经的邾娄国


  邹城市原名邹县,位于山东省南部,据史书记载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如今这里还存在和邹姓有关的遗址——邾国故城。这是战国时,鲁穆公改邾娄国为邹国的地方,也是邹姓的发源地。它位于邹城东南12.5公里,峄山镇纪王城村周围。邾国故城自春秋建立,至北齐迁徙共延续了1100余年,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代都城


  虽然现在邾国故城只是一片废墟,但它是我国保存较为完整的东周时期都城之一,所以有着重要的考古研究和历史价值。另外这里还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孟子的诞生地,留有许多和他们相关的景点,也是值得一看的。


  交通参考:在邹城坐长途汽车到峄山下车即到,车票3元。门票:30元。特产:邹城大枣是山东三大枣系之一。


  游线二:福建省武夷山市(下梅古村)——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四堡乡)


  (一)福建省武夷山市(下梅古村)


  下梅村位于距武夷山国家风景名胜区8公里处,是个以邹姓居民为主的古村落。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居住。南宋时,理学家朱熹曾在这里讲学。此后,村中名士迭山,斯文一脉,源远流长。


  明末清初,有邹氏兄弟经营茶叶发迹,聚居下梅,使下梅村成为武夷岩茶外销的集散地。据市志记载,这里最多时每日行舟达300余艘。邹地茶商在村中建豪宅70余幢,并斥巨资修了邹氏宗祠。从保留至今的古建筑的精美砖雕装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康乾盛世时下梅的繁荣景象。川流不息的溪水,布列溪畔的古街巷、古井、古码头、古集市、古朴民风,构成下梅小桥流水人家的典型南方水乡风格。


  交通参考:市区到下梅12公里(中巴或公交车3元/人),度假区到下梅8公里(包面的30元,公交车5分钟一趟,车票2元)。住宿:可住在市区或度假区(市区至度假区交通非常便利,平均5分钟一趟公交车或小巴互发,车费2元),二星级住房120~150元,三里级住房150~200元。另外,在当地的古民居家庭旅馆里住一晚是非常便宜的,只要30~40元左右就可以,还可品尝村民们的当地特色小吃,别有一番风味。


  活动:可以在当地感受武夷风情的剪纸工艺,和北方剪纸有着微妙的不同。还有舞龙、锁呐表演等节庆好戏也是当地的一大特色。特产:红菇:180~200元/斤、笋干(玉兰片):30~40元/斤、武夷岩茶:80~100元/斤。顺道游:武夷山风景区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


  (二)四堡多——邹氏聚居地古籍的故园


  连城县四堡乡是明清四大雕版印刷基地(另三个为北京、湖北汉口、江西许湾)的惟一幸存者,一颗不可再生的“中华文化明珠”。它的创立者邹学圣是宋代状元邹应龙的第12代孙,而近代著名的出版家邹韬奋则是邹学圣的第16代孙,可以说这一支邹氏是世代书香。


  四堡曾经是书籍的海洋,翻腾着壮阔的华夏文明。当年这里书坊林立,印刷书目种类繁多,有“垄断江南,行销全国,远播海外”之美誉。


  这里保存着目前最完整的古线装书和雕版印刷工具。现存100多处保存完好的古书坊,均建于明清时期,为典型的家族式书坊建筑。在这里可以当一回“先民”,穿着明清服装,亲自实践雕版印书过程。


  交通参考:从龙岩汽车站乘到连城县的汽车,每20分钟一趟,票价25元,从连城县下车后转车到四堡乡,车票5元,车程半个小时,也可以从龙岩直接到四堡乡,票价31元。门票:20元。顺道游:在四堡乡南部160公里处的永定土楼是个旅游热点。连城旅游见杨姓。


【本文标题和链接】北京大学特聘教授冯志亮解析百家姓:邹姓的历史起源与发展传承 http://www.hzhe123.cn//n/134250.html 页面最新缓存时间: 2024年05月3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