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顿首是什么意思(顿首是什么意思啊)

来源:小高教学网 作者:本站 时间:2023-05-02 11:23:01 阅读次数:0

近期不少网友都在问:古代顿首是什么意思(顿首是什么意思啊),小编也是查阅很多资料,整理了一些相关方面的答案,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20293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51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目录: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常见错误


01








以今释古


(1)南面,指担任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


(2)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做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


借鉴:例(1)中,“南面”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方位名词,意为“南边”;但在古代汉语中却是一个动词,意为“面朝南”,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理政时皆面朝南而坐,因此称居帝王之位或其他尊位为南面。


例(2)中,“关进监狱,然后再做考察”明显不合常理,其实这里的“考”不是现代汉语的“考察”之意,而是一个通假字,通“拷”,是拷打的意思。两例均犯了以今释古的错误。










02








张冠李戴


(1)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


(2)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廷举行,由丞相主持。


借鉴:例(1)中的“武”不是指古代军事家孙武,而是指古代明君周武王,古人常常将商汤与周武王这两位明君并称。


例(2)中,殿试又称御试、廷试,即指皇帝亲自出题考试,因此主持人应当是皇帝,而不是丞相。两例均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










03








特指泛用


(1)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2)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3)前尹,在文中指开封府前任府尹;“尹”为官名,如令尹、京兆尹,是知府的简称。


借鉴:例(1)中,“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是不准确的,在太子必须经过正式册立“被确定”成为“继承君位的人”这一条件下,是不可能再用“太子”这一特定称呼来指太子之外的“其他儿子”的。


例(2)中,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嫡长子继承制,长子继承制不准确。


例(3)中,说“尹”是知府的简称是错误的,因为“尹”这一职位是指少数特殊行政区划的首长,而知府的使用面却要宽泛得多,“尹”不可能是知府的简称。三个例子均犯了特指泛用的错误。










04








概念不清


(1)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2)有司,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3)禁中,又称禁内,指皇室宗族所居之处,因所居宫室严禁随便进出得名。


借鉴:例(1)中,“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请求退职,这话是对的;但称病的原因有很多种,只说是因受到权臣诋毁不准确。


例(1)犯了增加概念内容的错误。


例(2)中,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是不准确的,因为决策中枢就不能称为“有司”。


例(3)中,“指皇室宗族所居之处”错误,应是“封建帝王所居的宫苑”。


例(2)和例(3)犯了扩大概念范围的错误。










05








生造臆断


(1)践祚,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


(2)近侍,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的影响也很大。


(3)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


(4)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借鉴:例(1)中,“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与“践祚”无关,是凭主观揣度添加的解说内容。


例(2)中,“职位很高”的说法是不准确的。这些近侍有些时候虽然对帝王影响大,甚至有不小的实权,但历代政权为了防止他们胡作非为,都要限制他们的职位,否则将会影响政权的稳定。


例(3)中,“京”字单用可以称国都,但“师”字单用,是不可以称国都的。


例(4)中,诸子百家中道、法、农三家固然有比较大的影响,但说是最为深远也言过其实,尤其是漏掉儒、墨二家更是不准确的。


例(2)、例(3)和例(4)中的相关判断都没有尊重客观实情,而是凭主观揣度作出的一种判断。










06








混杂糅合


(1)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2)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3)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的韩、赵、燕三国,史上又称“三晋”。


(4)太守,是郡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主要掌管民政、司法、军事、科举等事务。


借鉴:例(1)中,土地、户籍等职事属于户部,与礼部无涉。


例(2)中,“姻亲”是由于婚姻结成的亲戚关系,例如嫂嫂、舅母,它与血亲不同,血亲必须具有血缘关系,例如哥哥、姑姑。姻亲与血亲之间不是隶属关系,而是并列关系。


例(3)中,“燕”不属于“三晋”,“三晋”除韩、赵两国之外,另一国为“魏”。


例(4)中,太守不负责掌管军事和科举,太守的职责是“治民、进贤、决讼、检奸,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07








实例探究


(一)缩小概念的范围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陵寝是帝王死后安葬的陵墓,陵墓建成后,还需设置守陵奉祀的官员以及禁卫。


B.“株”,本义树根,根与根间紧密相连,因而“株连”又指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


C.前尹在文中指开封府前任府尹;“尹”为官名,如令尹、京兆尹,是知府的简称。


D.御名指皇帝名讳,古代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前常加“御”字,如御玺指皇帝印信。


【解析】尹,古代官名通称,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县尹等。知府,明清两代府一级的行政长官。“尹”和“知府”不是同一概念。


(二)扩大概念的范围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


B.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词。


C.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称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


D.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


【解析】“京”“京师”均可指国都,如《张衡传》:“因入京师。”“师”可指“军队”,如《曹刿论战》中“齐师伐我”;也可指老师,如《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但无“国都”一意。


(三)强加概念性质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


【解析】B项,“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理解错误。姻亲与血亲不同,不是血亲的一部分。


(四)内容张冠李戴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


A. 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戎。


B. 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


C. 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变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基础。


D. 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轻。


【解析】 “汤武”指的是商汤与周武王的并称。


(五)解释以今推古


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胡床,亦称“交床”、“绳床”,是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睡具。古代诗文中的“床”多指“胡床”,如《孔雀东南飞》中“捶床便大怒”。


B.“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其中“黜”指对官吏的降职或罢免。“陟”指对官员的晋升或进用。


C.翰林是我国古代文官,常为皇帝起草文书,参与修编国史等,并备皇帝咨询。这一职位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唐朝。


D.“黄老”,指黄帝和老子,道家以黄、老为始祖,故称道家为黄老。黄老之术始于战国,盛于西汉,至东汉末年逐渐演变为自然长生之道。


【解析】“床”在古代是一种卧具或者坐具,在这里“胡床”指的是坐具。














08








应考策略




01总结命题特点,探究命题走势


1.命题方式——基本稳定


(1)命题立意: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中文化意义的能力。


  (2)题型:客观题。


  (3)考查形式:从阅读材料中选取四个能够体现古代文化的词语,结合上下文文意,对其相关内容进行解释,反映其中蕴含的文化意义,然后要求考生选择出不正确的一项。


  (4)赋分:3分。


2.测点分布——因料聚焦。


 古代文化常识点,其基本分布情况如下:


  (1)时间,如上元等。


  (2)服饰,如解褐等。


  (3)地理区域和行政区划,如契丹、两京、京师、三晋等。


  (4)流派、文体和典籍,如诸子百家、方士、四六之制、《春秋》《三坟》《五典》等。


  (5)法令制度,如(商鞅)变法、收考、株连、黥等。


  (6)科举,如殿试、登进士第、状元、茂才、保任、主司等。


  (7)礼仪,如南面、诣阙、赴阙、顿首、母忧、礼乐等。


  (8)称谓,如字、以字行、谥号、庙号、御名、车驾、陛下、辇下、殿下、姻亲、豪右等。


  (9)帝王、帝制宫室,如殷纣、汤武、周公、武王、缪公(秦穆公)、践祚、诏令、建储、立嗣、逊位、嗣位、东宫、太子、居摄、近侍、禁中、中宫、陵寝等。


  (10)官署、官职及职事,如吏部、礼部、兵部、有司、教坊司、首相、当轴、前尹、令尹、太守、司农、就国、下车、追比、私禄、致仕、移疾、告老等。


全国卷文言文阅读文本均取自《二十四史》,而其均为纪传体史书。基于语料的这一特点,皇权更迭、宫室风云便成为传主的时代背景,求学之路、为官之途便成为传主的行事轨迹,衣食住行、人际交往便成为传主的常态生活。


为此,测点呈现上述梯形分布格局是必然趋势,它可以为我们确立备考复习的侧重点提供有益的参考。




02优化备考策略,提升复习效能




古代文化常识的复习备考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为切实提高效能,可实施如下四条策略:


1.搜集——依纲扣本。高考考查的76个古代文化常识点基本都出自教材,如“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即可从课文《伶官传序》中的“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一句及其注释找到解答的依据。为此,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搜集必须依纲扣本,分门别类地加以摘录。


2.整理——串点成线。对平时积累起来的零散的古代文化常识进行梳理整合,串点成线,整理出一套序列化的备考资料。如科举四级考试线:“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其要素有主试人、通过所获资格、第一名称谓等;中央行政机构“六部”线:“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其要素有掌管职事、长官称谓等。


3.识记——化整为零。


在高一、高二阶段我们都是采用分散识记的方法,利用早读和碎片时间对搜集起来的古代文化常识“即学即记”;那么在高三阶段我们就要采用集中识记的方法,将整理出的备考资料切分成一个个条块,然后有计划地对每个条块集中强化识记,做到“日日清”“条条清”“块块清”。


4.灵活——依文解题。


对同一知识,不同的试题表述方式不同,即使记住了词条的含义,如果变化了表述的方式,也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因此,对古代文化知识题,还需要灵活处理,以文解题。


如: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十六年六月遂因灾异抗疏,劾妃父郑承宪,言:“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不但惠安遭其虐焰,即中宫与太后家亦谨避其锋矣,陛下享国久长,自由敬德所致,而承宪每对人言,以为不立东宫之效。干扰盛典,蓄隐邪谋,他日何所不至?”。久之,疏论吏部尚书陆光祖,又论贬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朝右皆惮之。出按河南,岁大饥,人相食。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币振之。登云巡方者三,风裁峻厉。以久之当擢京卿,累寝不下,遂移疾归。寻卒。


(节选自《明史·陈登云传》)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解题思路 把选项的解释放在语境中分析,文中陈登云并未受到权臣的诋毁,所以移疾 “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的表述错误。“移疾”指旧时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婉辞。


【答案】D


附:文言翻译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十六年六月因发生灾害上书弹劾贵妃父亲郑承宪,说:“郑承宪包藏祸心,暗藏另立太子之心,并且广泛结交术士之流。当初陛下下大力惩罚科场冒名顶替之人,郑承宪的妻子每每扬言事情是自己揭发的,用来恐吓勋贵,以巧言惑动朝廷人士。不但惠安遭到他们算计,即使中宫与太后家也谨慎避开他们的锋芒。陛下统治国家已很久了,这本是皇帝敬畏纲德的结果,而郑承宪每次对人说,这是由于不立太子的结果。干扰(确立太子的)盛典,蓄谋已久,以后有什么事他干不出来呢?”就了一段时日,他又上书弹劾吏部尚书陆光祖,又上书建议降了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的职,建议罢免了应天巡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弹劾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朝廷的大官都很怕他。出任河南巡按。那年发生大饥荒,人相互吞食。副使崔应麟看见百姓吃湖中的雁粪,便包来给陈登云看,陈登云立即上报给朝廷。皇上立即派遣寺丞锺化民分发库银赈恤百姓。陈登云三次巡视地方,执政严厉,按规定应当提升为京官,屡次被宫中扣住不下发,于是他称病归家。不久之后就去世了。










09












1.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的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


B.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晋侯、秦伯围郑”中的“侯”“伯”均是爵位。


C.“是寡人之过也”中的“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君主的谦称;“敢以烦执事”中的“执事”是指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中的“舍人”是指宦官。


D.“乃请荆卿曰”中的“卿”是古代对人的敬称,而“我自不驱卿”中的“卿”是妻子对丈夫的爱称。


2.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其中变徵之声声调悲凉,羽声声调激愤。


B.在我国古代,“关中”多指函谷关以西,“山东”多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而“河北、河南”多指黄河以北、黄河以南,“江表”是指长江以北地区,“江左”是指江东,“淮左”是指宋时的淮南东路。


C.“尊”“卮”均是酒器,“斗卮”是大酒杯,“觚”也是古代一种盛酒的器具,“爵”是古代饮酒器的总称,“觥筹交错”的“觥”则是一种盛酒、饮酒兼用的器具,而“不胜杯杓”的“杓”则是一种饮水的器具。


D.“玦”是环形、有缺口的佩玉;“鼎”“镬”均是古代的刑具;“甑”是蒸饭的用具,“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中的“俎”是砧板;“槌床便大怒”中的“床”是古代的坐具。


3.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只称《诗》,汉代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其中“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是宗庙祭祀乐歌,“颂”是宫廷乐歌。


B.“总角之宴”中的“总角”是指少年时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垂髫”是指老人和儿童,“纵豆蔻词工”中“豆蔻”亦指“豆蔻年华”,是指女孩子十三四岁;“等终军之弱冠”中的“弱冠”表示男子20岁成年;“及笄”是指女孩子15岁成年;“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中的“束发”是指男孩子15岁左右。


C.《楚辞》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西汉刘向辑。这些作品具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


D.“朕”本是第一人称代词,自秦始皇起专用作皇帝的自称;“先大母婢也”中的“先”是对死去的人的尊称;“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的“从弟”是指一直跟随他的弟弟;“籍独不愧于心乎”中的“籍”是项羽自称;“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中的“令”是对人的敬称,如“令尊”“令堂”等;“尽西风,季鹰归未”中的“季鹰”是晋人张瀚的字,古人称字是尊称。


4.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中的“结发”是指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黄泉”是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迷信中指阴间,“上穷碧落下黄泉”中的“碧落”是指道家所说的天界。


B.“伏惟”是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中的“趋庭”是指快步走过庭院,表示对长辈的恭敬。


C.“初七及下九”中的“初七”是指农历七月七日,即七夕,也称乞巧节,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乞巧;“下九”是指农历每月十九,在汉代,这一天是妇女欢聚的日子;“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中的“淳熙”“丙申”都是年号,“至日”是指冬至日。


D.“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中的“黄昏”是指十二时辰中的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人定”是指十二时辰的亥时,相当于现在的21时至23时;“鸡鸣外欲曙”中的“鸡鸣”是指十二时辰的丑时,相当于现在的1时至3时。


5.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項是()


A.“青青子矜”中的“子”是对对方的尊称,“矜”是古代的衣领,“青矜”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B.“祭酒”是古代的官职,指首席、主管,陶渊明就曾做过江州祭酒;王右军是指王羲之,因为他曾做过右军将军;“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中的“丞”是古代辅助的官吏,一般为主官的副职,“主簿”是古代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司马”是州刺史的副职,唐时实为有职无权的闲职了,白居易就曾被贬为江州司马。


C.“山阴”是现在的浙江绍兴,“夏口”是现在的湖北武昌,“锦城”即锦官城,是指现在四川的成都,“夔州”是现在的重庆奉节,“钱塘”“临安”都是现在的浙江杭州,“建康”“金陵”“石头城”都是现在江苏的南京。


D.“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中,“禊”是古代的一种祭礼,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禊事”是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山上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


6.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浮图(或浮屠)”是指和尚,“单于”是匈奴的最高首领,“阏氏”是匈奴单于配偶的称号,如同王后,“独有女弟二人”中的“女弟”是指妻子的弟弟;“行李之往来”中的“行李”是指出使的人;“府君得闻之”中的“府君”是汉代对太守的称呼;“周郎赤壁”“刘郎才气”中的“郎”都是古代对年轻男子的美称。


B.“华山之阳”是指华山的南面,“汉阳”是指汉水之北,“衡阳”是指衡山之南,“江阴”是指长江之南,“洛阳”是指洛水之北。


C.“庐陵萧君圭君玉”中的“庐陵”是籍贯,“萧”是姓,“君圭”是名,“君玉”是字;“余弟安国平父”中的“安国”是名,“平父”是字。


D.“临川王某记”中的“王某”是指


7.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敕造”意为奉皇帝之命建造。“敕”本来是通用于长官对下属、长辈对晚辈的用语,南北朝以后作为皇帝发布命令的专称。


B.“万几宸翰之宝”中的“宸翰”是指皇帝的笔迹。“宸”即北宸,就是北极星,代指皇帝;“翰”是指墨迹、书法。


C.“堂前黼黻焕烟霞”中的“黼黻”是古代官僚贵族礼服上绣的花纹;“待漏随朝墨龙大画”中的“漏”是古代计时器;“瑞脑销金兽”中的“瑞脑”是一种香料,“金兽”是一种兽形的铜香炉。


D.“四书”,宋代理学家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書”;“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五部儒家经典;“前四史”是指《史记》《汉书》《后汉书》《晋书》;《康熙字典》是清代康熙年间由张玉书、陈廷敬等奉皇帝命令编纂的一部大型工具书,它是中国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汉字辞书。


答案1.B(A项有两处错误,第一处《左传》不是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应该是孔子的《春秋》,《左传》是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第二处应该是东周二百五十四年的历史,而不是二百四五十年。C选项最迷惑人,最后那个舍人不结合文章很容易理解为宦官,但它的意思是食客或者门客。因为这句话出自完璧归赵,是介绍蔺相如出身的,显然他是宦官缪贤的门客而不是宦官。D选项最容易排除,古代夫妻之间的爱称是丈夫是“君”,妻子才是“卿”,所以选项说错了。)


2.A(B项,“江表”是指长江以南地区。C项,杯杓:泛指酒器。D项,“鼎”“镬”均是古代烹饪器。)


3.B(A项,“雅”是宫廷乐歌;“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C项,《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D项,古人以共曾祖父而不共父亲又年幼于己者的同辈男性为从弟,即堂弟。)


4.C(“淳熙”是南宋皇帝年号,“丙申”是丙申年,这是帝王年号和干支兼用的纪年法。)


5.D(禊事,是指三月上巳临水洗濯、祓除不祥的祭祀活动。)


6.A(“女弟”指自己的妹妹。)


7.D(“前四史”是“二十四史”中的前四部史书,即为前四史四本书。包括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的《汉书》、南朝范晔的《后汉书》以及西晋陈寿的《三国志》。)


古人礼仪中的“拜”和“揖”不是一回事

有人说,《三国演义》插曲“这一拜,春风得意遇知音,桃花也含笑映祭台”是不准确的,因为在桃园三结义中,刘关张是跪不是拜。这就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了,因为古时候所谓的拜,其实就是跪。


《说文解字》曰:“跪,拜也。”也就是说,古人的跪,就是用来行拜礼的。要想知道跪与拜的关系,这里不能不说到“坐”。


我们知道,古人都是席地而坐。坐与跪乍看起来一样,其实有着本质的区别。所谓坐,就是两膝着地,两脚背朝下,臀部落在脚踵上。当然坐的姿势也非常讲究,“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尽后”就是尽量让身体坐后一点,以示对他人的尊重和谦恭;“尽前”,就是尽量将身体往前挪,以免饮食污染坐席而对人不敬。


跪就不同了。虽然也是两膝着地,但要挺直身子,臀不能沾脚跟,以示庄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相如前进瓿,因跪请秦王。”这里的跪就是跪拜之姿。


至于“揖”,只不过是拱手礼,它是不必下跪的。《史记·高祖本纪》:“郦生不拜,长揖。”《汉书·周勃传》:“(天子)至中营,将军亚夫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这说明揖和拜是有明显区别的,拜比揖的礼节重,拜要下跪,而揖不必下跪,只是左手扶抱右手,抱抱拳而已。最常见的揖礼就是孔子画像中的姿势。


古人的拜是非常讲究的,我们现在通常说的“三叩九拜”中的“九拜”,就是古人九种拜的礼节。这九种拜分别是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其中除了女性用的肃拜不跪外,其余八种拜都要下跪。稽首是拜礼之中最隆重的一种礼仪,一般用在君臣之间。先跪下,再拜手,然后手至地,首亦至地。我们在今天的古装影视剧中看到的朝堂之上文武百官对皇帝所行之礼就是此礼。顿首是丧事之拜中最为重要的礼节。一般是先跪拜手,然后手至地,首也叩地。顿首与稽首不同之处在于,稽首头至于地而不叩,顿首头至于地而叩。


当然最常用的跪拜礼就是“空首”礼,这种礼下跪后两手拱合,俯头至手与心平,因为头不至地而至手,故称为“空首”,也叫“拜手”,简称“拜”。有时为了表示更加尊重,要行两次空首礼,称“再拜”。《仪礼·大射礼》:“公降一等,小臣正辞。宾升再拜稽首,公答再拜。”这里的“公答再拜”,就是指答拜两次空首礼。所以,“再拜”,不仅是两次跪拜礼的泛称,也是两次空首礼的特称。


由此看出,拜和揖不但轻重不同,用的场合也大相径庭。“拜”礼多用于下级对上级,如臣下对君王;而“揖”礼多用于平辈之间,有时也用在与陌生人打交道时。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跪拜和叩首有严格的规范,读书人千万不要随便尝试,否则被人笑话

在企事业单位工作的人,有会经常参加一些具有慰问意义的丧葬活动。我主张,现代人还是行现代礼,千万不参与跪拜,因为我们不懂,难免被笑话。


跪拜礼是我国古代一种庄重交际礼仪,是历史最悠久、最繁琐的一种礼节。


行跪拜礼,腿脚,全身,手臂,头脸如何协调行动,现代很少有人真明白,包括那些在农村经常主持和参加丧事并常常行跪拜礼的所谓“明白士人”,也不见得真懂。不信,你到百度上搜索一下跪拜礼的图片,那才叫一个五花八门、各式各样、漏洞百出,让人真的无所适从。


我们既然不懂跪拜礼,那就扬长避短,在丧葬行礼环节,就干脆采取“三鞠躬”方式行礼,既庄重严肃,又强化我们自己在外工作的身份。


假如您对跪拜礼真有兴趣,那我们就从古代文化的角度共同探讨一下,这可能更增加我们的为难情绪,以便知难而退。


行礼的跪姿

一般跪姿:两膝及两小腿触地,两小腿、两脚尖自然平行于地面,上身略前屈,两臂自然下垂,两手分别抱两膝,低头屈体,目视地面。


跪姿,最大的变化是双手手形和放置的位置,由于情境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也会有不同变化,实在繁琐。下边的几尊文物可供大家赏玩。


示例一,常见跪姿




示例二,行礼跪姿




示例三




示例四




示例五


世俗,还有左手抱右拳触地、双手扶地、双手背触地等多种比较常见的跪姿;道教的跪姿更庄重,本人真不敢妄言。


丧葬活动行礼的跪姿,选用示例一、二为标准。在室外场合行叩首礼时,便于双手先触地,既安全又比较庄重。


行礼的叩首

周代礼仪,对跪拜的动作和对象,作了严格的规范。叩首,俗称磕头,是跪拜礼的规定动作,并分为稽首、顿首、空首三种形式。


1、稽首礼:拜者屈膝跪地,右手触地,左手按右手支撑在地上,然后,缓缓叩首到地,稽留一定时,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重的“正拜”礼节。主要用于臣子拜见君王和祭祀先祖的礼仪。


何等虔诚?最重的礼节。


2、顿首礼:跪地,头叩地就立即起来为顿首。“顿”是稍停的意思。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为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一顿首,主要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书信的开头或末尾,也可用“顿首”两个字表示尊敬。




给长辈拜年或参加长辈的丧葬活动,一般行“跪拜三顿首”礼;平辈之间拜年仅抱拳或作揖即可;参加平辈丧礼,最好是行三鞠躬礼,避免给守灵孝子们增加负担。3、空首礼:空首礼表示对他人的恭敬和感谢。行空首礼时,双膝着地,两手拱合,俯头到手,与心平而不到地,故称“空首”,又叫“拜手”。三正拜礼一礼。


“三叩九拜”与“三拜九叩之礼”

1、“三叩九拜”


《周礼》记述“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三叩”,是在重要场合,臣子拜皇帝,小官拜大官,奴才拜主子,晚辈拜师长的礼节,是民间对稽首、顿首、空首的俗称。


2、“三拜九叩之礼”


是指跪拜三次,叩九次头。这是我国古代最高的礼节,只能运用于祭祖、祭天、祭地、祭国君及父母的丧礼。


鞠躬礼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发布文告,改革旧俗,保障民权,其重要一条就是“废止跪拜”。规定通用礼节为:男子礼节脱帽鞠躬,大礼三鞠躬,常礼一鞠躬。女子与男子基本相同,只是不脱帽,专行鞠躬礼。新中国成立至今,沿用了民国鞠躬礼。


有些地区,拜年与丧葬又兴起跪拜礼之风,我们应给予理解,而不是跟风,还是应该提倡移风易俗,促进社会进步与文明。


“拜”、“揖”是一回事吗?

每个国家在行礼时都有自己独特的肢体动作,如西方人一般通过握手、拥抱、贴脸等方式传达对彼此之间的情感。而我们中国人的礼仪,在一系列的肢体语言当中,始终讲究自谦而敬人。在这些肢体语言中,就包括跪拜、作揖等。


那么,“拜”、“揖”是一回事吗?


先来说说“拜”,在古代又称“跪拜”,为最常见的礼仪。《说文解字》曰:“跪,拜也。”即古人的跪,就是用来行拜礼的。


至于跪与拜的关系,还得提及上古时代我们祖先的生活方式。从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上有很多关于“坐姿”的记载,古人的日常坐姿与我们今天所说的“跪”是一样的,即双膝并拢着地,臀部落在脚后跟上。在《史记•商君列传》中,秦孝公听商鞅谈霸道“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意思是秦孝公由于爱听,双膝不知不觉地往前移,都移到坐席的外面去了,自己浑然不知,一连谈了几天,也不觉得厌倦。


南北朝后,少数民族的椅子、床等用具风靡中原后,跪坐的姿势逐渐消失了。


不过,中国古人“坐姿”传到日本、韩国后, 早已根深蒂固一直保存到现在。


古人坐时,假如要对他人 表示尊敬,要伸展起腰和大腿,好像身 子变长了,叫“长跪”。因此“跪”和“拜”不分家,故称“跪拜”。


实际上,古人的拜是十分讲究的,我现在说的“三叩九拜”中的 “九拜”,即指古人九种拜的礼节,分别是: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 肃拜。其中除女性用的肃拜不 跪外,其它八种拜均要下跪。


假如要表 达更深的敬意,两手先相拱,再放在 地上,然后俯首至地,这叫“拜手”或 “拜首”,也称“叩首”、“顿首”,与后世所说的磕头类似。古人说“改日到府上叩见”,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见面时是真要叩首的。如王羲之的书法后面常有 “羲之顿首”字句,可见这种礼节在古代十分普遍。


比“拜首”更郑重的是“稽首”(“稽”含停顿之意),即俯首至地、拜首之后,要略作停顿再抬起头,一般用在君臣之间。


顿首和稽首相异之处在于:稽首头至于地而不叩,顿首头至于地而叩。


“拜”礼中还有一种“空首”礼,这是古代最常用的。行这种礼时,下跪后两手拱合,俯头至手与心平就可以了,由于头不至地而至手,故称为“空首”,也叫“拜手”,简称“拜”。有时,为表示更加尊重,要行两次空首礼,称“再拜”。


九拜中的其他几项具体如下:


振动,丧礼用,顿首痛哭,浑身振颤,以哀逝者。


吉拜,宾客在丧家守制三年后见丧家时施行,先施空首礼,再施顿首礼。


凶拜,居丧者拜宾客之礼,和吉礼相反,先行顿首礼,后施空首礼。


奇拜,指拜一次。


褒拜,指拜了又拜。


肃拜,身体呈跪姿,以手触地,抬头。


可见,“拜”是十分隆重的大礼,用在庄重的礼仪场合。


而“揖”礼,行礼的形式和使用的场合都不一样。“揖”礼源于周代以前,到今天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


古人站着的时候常用的礼节是左手扶抱右手,抱抱拳作“揖”,民间喜欢叫“作揖”,即拱手礼,不必下跪。《史记•高祖本纪》:“郦生不拜,长揖。”《汉书•周勃传》:“(天子)至中营,将军亚夫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可见,“揖”和“拜”有着明显的区别,“拜”比“揖”的礼节重。


匾学匾说(2):一块匾额上雕刻的文史知识

这一块清朝同治年间的安徽候补道黄元吉为李氏孺人归穸(音同夕)所授的“婺沉辉朗”匾额。


匾额


匾额周边刻有匾文:

钦加布政使衙督办颖西军务前署卢凤顿兵备道,总理钦差大臣,衮营营务处,加五级纪录十次,安徽候补道黄吉元。


太学生公辅狄公德配李氏孺人,归穸题,王家彦等七位闾邑、眷晚仝顿首拜,大清同治三年岁次甲子季春月中浣毂旦。


此匾文虽短,但涵盖的文史知识极其丰富。


钦加:“钦加”二字很多人不甚了解。古代对皇帝的决定、命令或所做的事情,冠以钦字,表示崇高与尊敬。我们最熟悉的是影视剧中的“钦差”官员。不论此官员的品级大小,只要加上“钦差”二字,那一定是皇帝委派的,其他官员自然不敢慢待。


这里的“加”字通嘉,有嘉赏之意,所以“钦加”指的是皇上的嘉赏。在古代的很多匾额或纪念性牌坊与牌楼上经常出现。


布政使:清朝布政使掌管一省之政,官品为从二品,与按察使合称为藩臬。在清朝官员的日记中经常称之为“方伯”,因为清朝官员之间喜好古之雅称。


钦差大臣:上面所说,只要是钦差即为皇帝所派。这里的钦差大臣也是指由皇帝派遣并代表皇帝外出办理重大事件的大臣。清朝阮葵生《茶余客话·钦差官使》中记载“三品以上用钦差大臣关防(官印),四品以下用钦差官品关防。”


营务处:官署名,清朝末期,总督与巡抚多增募军队,设置营务处,以道、府文官充任总办、会办,负责军营行政,


加五级纪录十次:这是清朝礼部奖叙制度的规定。官员考核,一年一小考,三年一大考,即凡官员考核成绩优良,或有功绩者,可予以加级,而考核成绩不佳的或予以降级处理。对不足以加级或降级的,则以纪录载之。不要小看了官员考核“纪录”,在过去“纪录”是可以抵消降罚的,纪录四次,可以抵降一级,纪录一次,可以抵罚俸六个月。在清朝很多史书上,会看到 有些官员因为犯了小错而被罚俸六个月。此时很多读者以为真的会罚俸六个月,其实如果此官员在过去考核时,曾被记录过一次,就可以抵消六个月的罚俸;同理,如果犯了大错将要被降一级处理,如果在考核中曾有四次纪录就可以抵消降一级。(在匾学匾说1中讲过)


匾额中的婺与辉字


婺沉:这里指婺女星沉祭天际,引义为受匾人过世。此语出自,唐朝韩愈《格言集锦》“母仪垂则辉彤管,婺宿沉亡寂夜台。”


辉朗:光辉明亮,表面之义为婺女星光芒四射,引申义指笼罩在受匾人身上的光芒。


公辅:古代三公、四辅,均为天子之佐。借指宰相一类的大臣。《汉书·孔光传》记载“光凡为御史大夫、丞相各再,一为大司徒、太傅、太师,历三世,居公辅位前后十七年。”


德配:古时对他人妻子的敬称。《此种人语·儒将风流》中记载“刘君德配工吟咏,故末句及之。”


孺人:大夫之妻,明清时期对七品官员的母亲或妻子的称呼。正从一品称一品夫人,正从二品为夫人,正从三品为淑人,正从四品为恭人,正从五品为宜人,正从六品为安人,正从七品为孺人。


穸:墓穴。《新唐书》中记载“夫陵域宅神,神本静,大兴荒废,嚣役密迩,非幽穸所安,改之便。”


闾邑:乡里,《瑜伽师地谕》卷六十:“或闾邑下贱,为世所轻鄙。”


仝顿首:此三字在古匾中经常见到。仝通同,为同的古字。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古九拜之一,表示尊重。“顿”有稍停的意思,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之为顿首。


岁次:岁星每年所在的星次和干支,也叫年次。南朝·梁《石阙铭》载“於是岁次天纪,月旅太簇。”


季春月:农历的一、二、三月为春月,春季的3个月分别称孟春月、仲春月、季春月。季春月即春季的第三个月,农历的三月。


中浣:上浣、中浣、下浣在石碑与匾额上经常见到。指的是唐宋官员农历每月中旬休息日或泛指中旬。上浣、中浣、下浣分别为上旬、中旬、下旬,因唐朝时十日一休沐。


榖旦:良辰、吉日。《诗经·陈风》载“榖旦於差,南方之原。”意思为,选择良辰吉日,到城南原野上相会。


此匾是安徽候补道黄元吉为李氏孺人归穸(音同夕)所授。为何匾文要刻“婺沉辉朗”四个大字呢?


因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婺女星一直都作为美喻妇女的敬辞,有时也借指女神。唐·薛稷有诗句“月下琼娥去,星分宝婺行”。诗句中婺女星比喻妇女。唐·李商隐的诗句“宝婺摇珠佩,嫦娥照玉轮。”这里的宝婺指的是女神。


婺女神像


所以,在此匾中,受匾人李氏孺人被称为婺,则是对受匾人的最高评价,赞其与女神一般高贵、美丽、端庄、淑雅


婺沉辉朗的表面意思为,因地球自转,天将亮时,婺女星沉入天际,消失在人的视野中。但婺女星并不因人们看不见而失去光彩,第二天的夜晚,她依然发出光辉,重新闪耀在天边。在这里指李氏孺人虽过世,但她的精神不死,仍活在人们的心中,她的贤良淑德仍会如婺女星一样永远闪耀最美好的光芒。


因此,“婺沉辉朗”为民间女丧用词,祭奠过世女性的贡颂之词。千万不要粗心大意用错了呦!(每天一匾,持续更新中)


这一块清朝同治年间的安徽候补道黄元吉为李氏孺人归穸(音同夕)所授的“婺沉辉朗”匾额。


匾额


匾额周边刻有匾文:

钦加布政使衙督办颖西军务前署卢凤顿兵备道,总理钦差大臣,衮营营务处,加五级纪录十次,安徽候补道黄吉元。


太学生公辅狄公德配李氏孺人,归穸题,王家彦等七位闾邑、眷晚仝顿首拜,大清同治三年岁次甲子季春月中浣毂旦。


此匾文虽短,但涵盖的文史知识极其丰富。


钦加:“钦加”二字很多人不甚了解。古代对皇帝的决定、命令或所做的事情,冠以钦字,表示崇高与尊敬。我们最熟悉的是影视剧中的“钦差”官员。不论此官员的品级大小,只要加上“钦差”二字,那一定是皇帝委派的,其他官员自然不敢慢待。


这里的“加”字通嘉,有嘉赏之意,所以“钦加”指的是皇上的嘉赏。在古代的很多匾额或纪念性牌坊与牌楼上经常出现。


布政使:清朝布政使掌管一省之政,官品为从二品,与按察使合称为藩臬。在清朝官员的日记中经常称之为“方伯”,因为清朝官员之间喜好古之雅称。


钦差大臣:上面所说,只要是钦差即为皇帝所派。这里的钦差大臣也是指由皇帝派遣并代表皇帝外出办理重大事件的大臣。清朝阮葵生《茶余客话·钦差官使》中记载“三品以上用钦差大臣关防(官印),四品以下用钦差官品关防。”


营务处:官署名,清朝末期,总督与巡抚多增募军队,设置营务处,以道、府文官充任总办、会办,负责军营行政,


加五级纪录十次:这是清朝礼部奖叙制度的规定。官员考核,一年一小考,三年一大考,即凡官员考核成绩优良,或有功绩者,可予以加级,而考核成绩不佳的或予以降级处理。对不足以加级或降级的,则以纪录载之。不要小看了官员考核“纪录”,在过去“纪录”是可以抵消降罚的,纪录四次,可以抵降一级,纪录一次,可以抵罚俸六个月。在清朝很多史书上,会看到 有些官员因为犯了小错而被罚俸六个月。此时很多读者以为真的会罚俸六个月,其实如果此官员在过去考核时,曾被记录过一次,就可以抵消六个月的罚俸;同理,如果犯了大错将要被降一级处理,如果在考核中曾有四次纪录就可以抵消降一级。(在匾学匾说1中讲过)


匾额中的婺与辉字


婺沉:这里指婺女星沉祭天际,引义为受匾人过世。此语出自,唐朝韩愈《格言集锦》“母仪垂则辉彤管,婺宿沉亡寂夜台。”


辉朗:光辉明亮,表面之义为婺女星光芒四射,引申义指笼罩在受匾人身上的光芒。


公辅:古代三公、四辅,均为天子之佐。借指宰相一类的大臣。《汉书·孔光传》记载“光凡为御史大夫、丞相各再,一为大司徒、太傅、太师,历三世,居公辅位前后十七年。”


德配:古时对他人妻子的敬称。《此种人语·儒将风流》中记载“刘君德配工吟咏,故末句及之。”


孺人:大夫之妻,明清时期对七品官员的母亲或妻子的称呼。正从一品称一品夫人,正从二品为夫人,正从三品为淑人,正从四品为恭人,正从五品为宜人,正从六品为安人,正从七品为孺人。


穸:墓穴。《新唐书》中记载“夫陵域宅神,神本静,大兴荒废,嚣役密迩,非幽穸所安,改之便。”


闾邑:乡里,《瑜伽师地谕》卷六十:“或闾邑下贱,为世所轻鄙。”


仝顿首:此三字在古匾中经常见到。仝通同,为同的古字。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古九拜之一,表示尊重。“顿”有稍停的意思,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之为顿首。


岁次:岁星每年所在的星次和干支,也叫年次。南朝·梁《石阙铭》载“於是岁次天纪,月旅太簇。”


季春月:农历的一、二、三月为春月,春季的3个月分别称孟春月、仲春月、季春月。季春月即春季的第三个月,农历的三月。


中浣:上浣、中浣、下浣在石碑与匾额上经常见到。指的是唐宋官员农历每月中旬休息日或泛指中旬。上浣、中浣、下浣分别为上旬、中旬、下旬,因唐朝时十日一休沐。


榖旦:良辰、吉日。《诗经·陈风》载“榖旦於差,南方之原。”意思为,选择良辰吉日,到城南原野上相会。


此匾是安徽候补道黄元吉为李氏孺人归穸(音同夕)所授。为何匾文要刻“婺沉辉朗”四个大字呢?


因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婺女星一直都作为美喻妇女的敬辞,有时也借指女神。唐·薛稷有诗句“月下琼娥去,星分宝婺行”。诗句中婺女星比喻妇女。唐·李商隐的诗句“宝婺摇珠佩,嫦娥照玉轮。”这里的宝婺指的是女神。


婺女神像


所以,在此匾中,受匾人李氏孺人被称为婺,则是对受匾人的最高评价,赞其与女神一般高贵、美丽、端庄、淑雅


婺沉辉朗的表面意思为,因地球自转,天将亮时,婺女星沉入天际,消失在人的视野中。但婺女星并不因人们看不见而失去光彩,第二天的夜晚,她依然发出光辉,重新闪耀在天边。在这里指李氏孺人虽过世,但她的精神不死,仍活在人们的心中,她的贤良淑德仍会如婺女星一样永远闪耀最美好的光芒。


因此,“婺沉辉朗”为民间女丧用词,祭奠过世女性的贡颂之词。千万不要粗心大意用错了呦!(每天一匾,持续更新中)


:
【本文标题和链接】古代顿首是什么意思(顿首是什么意思啊) http://www.hzhe123.cn//n/145345.html 页面最新缓存时间: 2024年05月02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