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品鉴属于什么期刊类别(艺术品鉴属于什么期刊)

来源:小高教学网 作者:本站 时间:2023-05-10 23:32:01 阅读次数:0

近期不少网友都在问:艺术品鉴属于什么期刊类别(艺术品鉴属于什么期刊),小编也是查阅很多资料,整理了一些相关方面的答案,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23386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59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目录:

《艺术品鉴》是什么级别期刊?版面费多少?知网收录吗?

《艺术品鉴》投稿方式?


如图所示



《艺术品鉴》是什么级别的刊物?


省级,由陕西出版传媒集团主管主办


《艺术品鉴》双刊号是多少?


ISSN:2095-2406


CN:61-1485/J


《艺术品鉴》是正规期刊吗?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备案的正规期刊



《艺术品鉴》评职称能用吗?


适用于评中级职称时的论文发表(单位有特殊要求除外)


《艺术品鉴》知网收录吗?


知网



《艺术品鉴》收稿方向?


艺术方向,非艺术教学类都可以


《艺术品鉴》多少页?


200页


《艺术品鉴》是旬刊还是月刊?


旬刊,每月3期,一年36期


《艺术品鉴》版面字符要求是多少?


2版4000字符起发;可以安排2/3/4等版(但是文章篇幅不是越长越好,因为文章越长,版面费越贵)


《艺术品鉴》审稿周期是多久?


1-3个工作日


本刊收稿为学术期刊收稿编辑部,文学作品相关的文章烦请另投


艺术新锐—侯梦茹

艺术新锐——侯梦茹


侯梦茹,毕业于河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油画专业,师从刘克功副教授,获硕士研究生学位。毕业后从事美术教育行业,现为洛阳市美术家协会会员,茹画艺术工坊创始人,致力于少儿绘画与成人零基础油画的教学和艺术奖赏工作。


在省级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并收录知网的有:《徐渭与德拉克罗瓦之比较研究》(获《艺术品鉴》期刊论文一等奖)、 《17 世纪中西方复古思潮比较研究 —— 以赵孟頫、普桑为例》、 《莎士比亚<李尔王>中悲剧性解析》。硕士学位论文《奥迪隆·雷东的象征主义绘画研究》在河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优秀毕业设计作品论文集中发表。


艺术创作理念


在我现处的工作环境中,深刻体会到大多数人对于一幅绘画作品的评判标准依旧是直观的好看与不好看,以及画面呈现出的效果是否给人感观上的愉悦。的确,在我个人认为绘画的基础就是要发现身边的美好并通过绘画者的艺术处理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呈现在大众面前,而画面所表现出的美和积极的生活态度,能使人发现并关注生活中易忽略的美好。在我的画面中表现的都是花卉和身边生活中的小场景,结合我心中认为比较美好的人物形象,希望这些我们比较熟悉的画面能给观者带来对于美的认同感。


作品欣赏


远山 20x40cm(写生)


玉龙雪山 20x30cm(写生)


盛开的网 40x50cm (写生)


瓶花 40x50cm(写生)


旧时光 40x50cm(创作)


花想容(一) 120x80cm(创作)


花想容(二)50x60cm(创作)


果实 20x20cm(综合材料创作)


光芒 30x40cm(写生)


艺术文章


17世纪中西方复古思潮比较研究


——以赵孟頫、普桑为例


古今中外,任何一门艺术都必然与美学发生联系。在十七世纪的中外绘画史上曾经出现了一种美学现象——中外复古思想。同时期中西方都出现一位倡导复古思想的艺术家,在中国有宋末明初提倡“贵有古意”的赵孟頫,法国出现倡导“复古运动”的普桑。他们社会环境、历史背景不同,在绘画史上都受到学术界的质疑,但随着艺术多元化的发展,一些学者开始用一种理性的眼光来审视赵孟頫、普桑提倡的复古思想。大量的学者都曾经研究过普桑、赵孟頫,他们都有一定的复古思想,可是还没有人将他们的这种思想分析比较,本文将二者联系起来,对他们的复古思想在中外美术史上作出的贡献给予公正、合理的定位。


赵孟頫他的一生历宋元之变,入元后历仕五朝,最终难拒程文海的邀请奉旨赴京为官,虽然政治抱负难以真正施展,但是在这期间他见到并且收藏了许多古代书画名迹,也就在此期间他萌生了“复古”之风的思想。


和赵孟頫处于同一时期的尼古拉斯·普桑是17世纪法国巴洛克时期重要画家,也是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绘画的奠基人。他崇尚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大师拉斐尔、提香,并且悉心于希腊、罗马文化遗产的研究。


赵孟頫在元代初期特别是在绘画理论方面多次提出复古主张,其复古的代表性言论是他的“复古”说,他在书法上最能体现复古思想,主张复古魏晋唐时期的书法,特别是学习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学百家之长于一身,他的书法涉及众书体。不仅如此,在其绘画上涉及的山水、花鸟、人物等也同样是全面的。他倡导的复古思想,把中国几千年的优秀成果集于一体,促进了诗、文、书、画、印的进一步发展。


普桑崇尚古希腊、古罗马的古典美,用严谨与坚定的信念和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走上了辉煌的顶点。在他的大多数作品中多采用的是神话、历史和宗教故事。画幅不大,但都精雕细琢,力求严格的素描和完美的构图。


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作品,风格略有不同,但是我们可以分析出复古思想对其创作影响力的不断增强,从早期油画作品《圣玛利亚的安眠》到其最繁盛时期创作的《阿卡迪亚的牧人》再到其晚年的作品《四季》,都体现他的复古思想。


在17世纪的中西方,中国宋末明初时期提倡“古意”的赵孟頫以及西方法国处在巴洛克时期追求“复古运动”的普桑。不管是中国还是西方,历史上每遇到沧桑变易之际,文化颇为失范,人们都会以史为鉴,他们渴望从那些优秀的古代作品中学到精髓,并且创新自己的创作,也希望如此能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找到适合自己生存的空间。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在追求理想的不易与艰辛。


但是,虽说他们二者都倡导“复古”思想,可是不同的中西方文化,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这样思想也是带有地域风情的。


以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和普桑的《阿卡迪亚的牧人》为例来分析中西方在追求“复古”方面有何不同。可以说这算是二者在绘画生涯中最杰出的两幅作品,可是说是做能反映他们复古思想的。


《鹊华秋色图》作于元贞元年,画的是齐州华不注山和鹊山的秋天景致。画面意境舒朗闲和,生活气息甚为浓厚。用解索皴和披麻皴,树木枝干用双勾,树叶用点法,师法董源但笔墨更加舒朗清爽。这是他送与同被罢黜之人具有相同经历的友人的一幅作品,以此寓意两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同心境。


《阿卡迪亚的牧人》是1655年在罗马完成的,是普桑的代表作。从选材到构图形式的确立,无不按照理性来分析思考,在色彩的运用及其严谨,可以说在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时期,他吸取很多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形式的精髓,在这幅作品中将他的复古思想发挥到了极致。


二者都主张继承和发扬古代优秀的绘画创作,希望找到艺术发展的源头,从而进一步探索到最初最为成功的艺术风格。他们都提出了“复古”思想,使我们将完全没有交集、生活在不同历史、社会背景中的两人联系在一起,使我们能够更好的了解到世界复古思想的全面性。他们都反对当时主流的绘画形式及内容,主张摹古,从临摹古画中找到更适合自己的艺术之路,这可以说是他们二者共同的思想核心。


但是两人相比而言,赵孟頫所学习的方面更为广泛,不仅在绘画上、书法上有很大成就,书论中也有不少精道的书法见解。他的文章冠绝时流,又旁通佛老之学,绘画师承董源、李成,人物取法唐代绘画,其花鸟多以笔墨圆润苍秀见长,以飞白法画石,以书法用笔写竹。普桑也同样从文艺复兴时期很多优秀画家、雕塑家那里学习很多绘画技巧,但是所学习继承的仅仅是一个时期的绘画形式,在其作品中也只是反映出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所倡导的理性。而赵孟頫师承多家,学习不同朝代不同风格的绘画、书法等,可以说是学到了多种技艺于一身。另一方面,普桑在其一生的绘画过程中缺乏创新性。在他晚年时期将复古思想的运用发挥到了极致,但是并没有体现出他的创新意识。赵孟頫却不同,他提出“作画贵有古意”,改变了北宋以来古风渐没的画坛颓势,使绘画从工艳琐细之风转向质朴自然之态。他提出的“书画本来同”,提倡以书法入画,使绘画的文人气质更加浓烈,韵味变化增强。在他的作品中人物、山水、花鸟、马兽都画过,可以说是涉及范围之广,在其绘画作品中兼有诗、书、印之美,配合的相得益彰,恰到好处,使其作品带有很强的创新意识。


古今中外艺术史中,赵孟頫和普桑是提倡复古的代表人物,尽管他们的复古主张受到了学术界的质疑,但是他们在复古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上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可是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现当代绘画创作百花齐放的今天,尽管创作的种类各式各样,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绘画创作只是注重形式的多变,而忽略了创作背后那种藏于骨子里的东西,作为新时代下的绘画创


无论是元代的赵孟頫,还是古典主义时期的普桑,他们都以史为鉴、崇尚古意,都伴随着胸中逸气的抒发。在一定条件下,他们也曾受到客观现实的限制,但是他们能够通古之变去众家之长取其意为自身所用,他们的成就是对古典主义艺术精神的提炼,是各自自我追求的成果。历史是在向前发展的,我们只有在传统上继承,才能不断的出新。真正做到是从于古但是又能异于古,这样才更加有利于艺术的发展和传承。


艺术品鉴封面人物张伟:打开设计创新新维度

  《艺术品鉴》杂志2021年10月刊,独家策划栏目特别专访设计师张伟,其创新维度上的成就又超越了现实环境对设计师的界定,于是张伟登上《艺术品鉴》的封面人物,为艺术人文与典藏界打开一扇了解当代设计师的窗口,进一步完成设计对艺术文化领域的融合推动。


  《艺术品鉴》杂志,是经由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陕西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办,面向社会精英阶层的典藏类、艺术类、人文类大型文化期刊。


  旨在以物为线,串起包括历史、人文、艺术、民俗等文化门类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要素。格物致知,以物及人、及文、及事、及史,进而推动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人文、艺术的传承、弘扬、发展及海内外文化交流,带动现世以收藏鉴赏为主导的主流文化现象,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觉悟。


  设计师张伟始终带着“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觉悟”去展开设计项目,用设计作品去搭建一个从过去到未来的空间媒介,从某种程度上说艺术滋养着张伟的设计灵魂,他也在创造着新的艺术境界。


  标题


  尚构设计创始人张伟:


  设计创新,打开室内设计新维度


  张伟,北京尚构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创始人,从事设计行业二十年,创建公司十五载期间,佳作频传,在行业内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认知度,


  近年来,张伟带领北京尚构装饰设计团队,围绕着中国经济发达城市展开了各种类型的建筑及室内空间项目,为地区城市居民居住环境建设,商业空间升级改造,社区公共综合体建设作出极大的贡献。


  我们对张伟有许多好奇之处,作为立足于国内,辐射美国市场的设计师,他认为设计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创造哪些价值?在社会层面上和专业层面如何实现转化与运用。于是,记者采访了北京尚构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尚构设计)创始人张伟。


  地产商业领域的设计先锋


  在国内专业设计院校奠定了扎实的专业训练功底,毕业后,正逢机遇,中国经济腾飞带来的巨大机遇,城市建设塑造出的风口契机,创造出一个属于室内设计的辉煌时代,很多项目纷纷开展,张伟抓住了这机遇,几年里迅速积累了大量的专业经验。


  在公司成立的15年里,张伟带领团队操作了几百个大项目,设计的工程量约175000㎡。设计领域涉及范围广泛,包含地产类、办公类、公共空间类,商业类,与中国知名地产商合作并参与众多重点科研项目的空间设计。其中较为有影响的是国内首家“大型国际商务运动主题展卖与体验中心”——北京尼奥广场购物休闲中心的空间设计。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首都体育馆安踏专卖店装修工程,当时申雪、赵宏博、周洋等众多奥运冠军及NBA球星路易斯•斯科拉等,出席首体店开业仪式,众多媒体争相报道。


  尚构设计的行业影响力,把公司的项目拓展到更多领域,在天津启迪南开科技城项目中,其南开科技城招商中心及多个样板间空间均由北京尚构设计与陈设。张伟谈到,天津启迪南开科技城项目启动投资总额超600亿元,对于尚构设计来讲,投资方的规模和高度把尚构设计带向了更广深的设计领域。


△大学资产经营办公项目


  众多重点科研项目,选择尚构设计,也是看中了尚构设计对大型项目的综合把控能力和执行力。例如,重庆总部城众创空间装饰设计、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办公楼改造工程、北大资源集团批量精装修产品线研发设计、北大校产办办公室精装修项目、山东即墨机器人办公室展厅项目等。


  目标为客户创造核心价值


  尚构设计所完成的项目遍布中国26个城市,从中国北方城市黑龙江哈尔滨,到中部城市山西富平,再到东部城市山东烟台,南部城市福建漳州。


  张伟说道,“无论在中国还是在美国,实验性的设计公司的生存空间都是有限的,我们一定要为客户创造项目独有的核心价值,才有广泛的生存空间。”“我们的客户通常是开发商、政府部门、或者投资商,如果项目是为市民而建的公共项目,职能单位才是建筑的最终用户。这个过程中,针对建筑的规模、投入、功能取舍、形象等具体需求中就有很多的全面权衡。”张伟的思考过程是从外到内的,关注建筑单体与城市肌理的关系,在前期设计开始时,做大量的基础分析,根据项目要求、总体城市环境,生成具有情境互动的体块,然后在这个体块基础上,再去由外至内设计。


 设计创新研发,开创者和推动者


  张伟带领团队积极参与各种各样的项目,从住宅空间到办公和公共项目,再到商业综合体。他认为不断接受工作挑战很重要,所以会尽可能避免重复类似的项目。不同的项目可以提供不同的机会:小型项目提供了精致的细节和质量的满意度,而较大的项目则提供了影响整个城市及成千上万人生活的可能性。


△山东即墨机器人办公室展厅


  “山东即墨机器人办公室展厅”项目,采用了最简单的建筑外形,把更多的精力和投入放到了内部的实际空间使用上,来满足终端用户的需求。设计的原创性和独创性,也正是通过作品设计来完成的。


  用材料和光线来表观出未来感,以让客户体验到未来和高科技的氛围,从而凸显出展示产品的高科技氛围和未来感。在室内设计中运用心理暗示,来达到设计的预期,张伟将这一设计理念对环境的友好性发挥到最大。


  在“山东即墨机器人办公室展厅”项目中,他以展厅的形式打造了连接科技与智能,现在与未来的现代空间。三个篇章分别承载着人类对智慧的思考、现代与未来的联动、建筑与城市环境的交融。


△山东即墨机器人办公室展厅


  除心理上的暗示之外,张伟又在现代时空隧道里(Modern Space-Time Tunnel),将材料的组合优势发挥到最大,充满科技感的镜面不锈钢、明镜、亚克力、金属装饰等材料,与流线、射线和切割斜线的造型融为一体,在机器人展厅中,材料传达出“科技性”“未来感”,足以引领人们感知“勇闯风云、昂首向前”的意识表达。


  因此观者可以“携时空以遨游、见未来而独秀”,从三维设计到四维设计,设计师张伟又一次以新的概念,把“时间维度”开创性地融入在设计里。


  他在用事实证明,科技,从来不是悬于仰止、空中楼阁,而是触手可及、为我所用。而时光,正在注视着我们,已经出发、通往未来。


  天生好奇的个性,让张伟不断去尝试各种设计的可能性,去实现设计上的开拓与目标达成,以跨越边界的勇气唤醒人们生活的情感与激情,研究材料、空间与人的关系……


  “我们的核心是解决问题,不要给自己设限,要将所有固有的成见都打破,找到设计的价值所在。”张伟说道。


  张伟


  北京尚构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创始人/设计总监


  中经联盟理事


  中国建筑装饰协会会员


  中国室内装饰协会会员


  中国建筑装饰行业人才库-杰出设计师


  中国建筑装饰协会高级专业能力认证设计师


  第十九届(2021)国际设计传媒奖·年度办公空间大奖-金奖


  2020美国IDA国际设计奖金奖


  2020年中国国际空间设计大赛金奖


  ID G金创意奖国际空间设计大赛地产售楼空间专业设计创新奖


  ID G金创意奖年度十大杰出中青年设计师


  2019-2020年度中国建筑装饰行业十大风云人物


  金住奖2020中国(北京)十大居住空间设计师


  2020-2021年度Top10国际最具影响力知名设计师大奖


  第三届日本IDPA AWARD国际先锋设计大奖-样板房空间-国际先锋设计大奖


  北京尚构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成立于 2006 年,专注于地产室内空间设计领域,提供地产全案室内设计解决方案和一体化服务。


  秉承“设计创造价值”的服务理念,为客户创造地产商业价值,为社会创造地产空间价值,积极打造具备一流设计研发力和快速服务力的中国乃至全球领先的专业地产室内设计公司。尚构设计严格按照专业化项目设计管理模式运作,已设计完成了众多样板房、售楼处、会所、整体精装修及办公空间项目。


此文转载自新浪家居网。


「中国艺术鉴赏网年终专稿」奋斗 前行


摄影 王桂生


2022年,已经离我们而去,思念仿佛仍在昨日。


过去一年,我们有太多期待、太多不舍与难忘。然而,历史终归会成为历史,那些日日与疫情博弈,时时与真情相伴的岁月;我们用文化书写中国,同时也改写了自己。那一刻,才知道我们与文化中国血脉相连,才知道要走的路:奋斗与前行。


2022年,中国艺术鉴赏网不断增强品牌的力量,文章在中国搜索引擎中实现了全覆盖:在这一年里,我们开办百期中国地域文化专栏、创办电子杂志、开通全球网上投票系统、与美国文化艺术界共建艺术交流平台、网站官媒粉丝破百万……


过去一年,中国艺术鉴赏网刊发原创稿件1200多篇,今日头条、百家号、新浪微博等二十个官方账号发布2.4万篇(次),文章在主流网站中高频次出现。《杨皓:国际艺术舞台发出中国声音》《倪建华:一件带铭文的良渚玉戟》《耿建翌 | 去世5年后好友为他筹办大展》《白建钢:候鸟的悲壮与留鸟的未来》《张祐堃:<荆襄龙吟>古琴艺术的纯律思维》《论师恩钊“新北派山水画”的精神坐标》《许国林|砚雕非遗艺术与时代的结合》等文章,社会反响热烈。


过去一年,中国艺术鉴赏网与各省及海外艺术中心联动,开办《中国地域文化调查》《中华文化 世界关公》《英雄江城 黄鹤故乡》《中国乡愁 古城平遥》《中国诗圣 屈原故里》《和美香溪 昭君故里》《一带一路 天下知音》《中国现当代书画名家》等百期文化专栏,为中国丰富多彩文化鼓与呼!


过去一年,中国艺术鉴赏网与美国中国当代艺术基金会、纽约穆瑞山艺术博物馆共建文化交流平台,为艺术家及作品走出国门,奠定文化之路……


过去几年,中国艺术鉴赏网在今日头条、百家号、微博、抖音等二十家平台开通官方帐号,社会影响力极大提升,粉丝突破百万;中国艺术鉴赏电子杂志面世,永久网站首页全球展示,文章同步中国艺术鉴赏网和二十家官网平台。


现在,2023年,向我们盈盈走来……


新时代已经到来,我们即将走向未知的未来。知已知彼,方百战不殆。了解自己,方能壮大自己。三大优势引领着中国艺术鉴赏网一路前行:全方位展现中国文化,聚集大量热爱中华文化的海内外民众;紧随时代策划《文物说话》《非遗传奇》《中国诗画》等众多接“地气”栏目,形成强大凝聚之气;立足于国内、面向全球,极大整合海内外文化艺术资源……


2023,如初生婴儿,如稚嫩翠柳,欣欣向荣,迎面可现。奋斗、前行,面对滚滚向前伟大时代,一切终将实现!(




责任编辑:王斯捷


雒三桂:文化底蕴下的优雅




艺术家简介


雒三桂,河南武陟人。


历史学学士、硕士,文学博士。文化史学者、书画家、书画理论家。


现为重庆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书卷气是什么?重庆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雒三桂早在《心性、修养与文人书法》一文中给出了自己的理解 :“是一种温润的、舒徐的、淡远的、不急不燥的气息,这种气息来自书写者的内心,也最能洞见书写者的内心修为与文化修养。”


身兼文化史学者、文学博士、书画理论家等多重身份的雒三桂,从观念到形式,从书法到艺术,在跨文化的艺术底蕴中,孜孜不倦,如痴如醉。在书法艺术创作之中,他研究并探索着审美精神及审美境界的特殊规律,将艺术灵气与文学修养贯穿于跳跃性的思维之中,始终执着并坚定地保持着自我对艺术独有的敏锐与判断。


雒三桂从小就深受热爱书法的父亲影响。大三时,他正式拿起毛笔练习书法,一直坚持到了现在。十几年前,他有幸拜孙其峰先生为师,孙先生在教导之时,要求雒三桂在绘画中注意运用书法功底。“什么时候你的书法工夫都恰当地运用到了自己的绘画中,你的绘画就成了。”雒三桂时刻谨记先生教导,不敢放松对书法的研究与学习。


雒三桂坦言,无论是对文化符号和形式的探索,还是色彩与艺术的相互融合,单就中国水墨艺术而言 :“无论艺术形式怎样变化,其内在的核心,即思想与形式相统一的美的创造却不能改变,否则艺术就失去了意义。”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形成一方面与其所使用的材质有关,更与中国传统哲学有关。因而只有理解整个系统的艺术文化性质时,人们才可能从现象之中提取精华,再变化为形式语言。“真正的有文化不但需要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更要熟悉、理解这些文化经典所蕴藏的无比丰厚的思想与哲学。”


当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推翻了牛顿学说建立起来的世界观,人们的时空观从此改变,艺术也冲破了传统的藩篱,以更高的层次,更丰富的意义去表现这个世界。谈起艺术教育,雒三桂的观点清晰明朗,他既已在文化中得以修炼,又熟稔未来该去向何方。“书画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汉字书写的点画形式与结构形式训练,使人在笔墨学习实践中体会到汉字点画的形质之美,以及典雅、中和、雄峻、壮阔、淡泊、均衡、高古等一系列审美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特别是文人绘画,从其创始的那天起,就强调心灵与自然的融汇与感应,所谓‘澄怀观道’,通过对自然之美的体悟与观察,用笔墨将其展现于纸上或绢上。绘画与诗歌是相通的,苏轼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因此,中国传统书法绘画的学习与传播是最好的美育教育手段。中国传统书法绘画的难度如此之高,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必须注意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而设置不同水平的教材,在照顾大众水平的同时还要注意因材施教。在传播专业技能的同时,文化教育更不能或缺,否则事倍功半。”


纵观雒三桂的艺术研究,我们似乎读到了他的艺术精神和社会担当。他对艺术自身的创作规律和独特艺术语言的把握、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人文特质的独特注解以及自身艺术特质的精神品质,在他的身上都得到了完美的诠释。我们不难发现,雒三桂自身的那份恪守与尊重、扎实透彻的探讨品质和对人文艺术的表达态度已然浸透于他深厚的文化素养之中。就像他所说 :“艺术家必须有丰富深厚的思想,才可能创作出有丰富内涵的作品。”




雒三桂 书法



对 话


雒三桂


艺术品鉴:受教育阶段,您主攻历史 与文学,之后也对管理方面有所研究。 从这些教育经历来看,您似乎并不是 常俗意义上的“科班书法家”,这些 历史、文学、管理的学习经历对你的 书法创作有着怎样的意义?


雒三桂 :实际上,中国书法艺术 是文化而不是技巧。书法艺术之美及 其艺术创造建立在文化的基础之上, 而绝非建立在书写的技巧之上。因此, 我的教育经历使我无意中走了一条中 国传统书法艺术最正宗的发展道路,先读书,打好文化的 根基,同时练习书法。良好的文史基础教育使我能够走到 今天,而且以后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这是所谓的“科班” 出身所无法比拟的。






雒三桂 书法




艺术品鉴:您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接触到书法,开始系统学 习的? 是否可以透露一下您随孙其峰先生学习书法的具体 经历?


雒三桂 :关于书法学习,我从小就受到热爱书法的父 亲的影响。父亲虽然只读了两年私塾,但非常有艺术天 赋,毛笔字写得非常好。童年的时候,一到腊月底,几 乎半个村子的春联和农家春帖都是我父亲写的。上了大 学之后,我开始真正关注书法。大三的时候,学习压力 较小,就开始拿起毛笔练习书法,断断续续一直坚持到 现在。十几年前,有幸拜孙其峰先生为师。孙先生是海 内著名的花鸟画家,同时也是杰出的书法家,篆书、隶 书和草书都非常棒。从孙先生的书法中,我体会到了金 石气,体会到了老辣、高古等各种审美意象。孙先生也 常常教导我,在绘画中要注意运用自己的书法功底,什 么时候我的书法工夫都恰当地运用到了自己的绘画中了, 我的绘画就成了。我一直谨记先生的教导,不敢放松书 法的研究与学习。




雒三桂 《墨竹》






艺术品鉴:《文心雕龙》讲,优秀的文学作品包含“隐”“秀” 两种特点。 您认为书法中的“显”“隐”之道体现在哪?


雒三桂 :《文心雕龙》的“显”与“隐”,其实主要讨 论的是艺术形式与内涵之间的关系。从文学角度看,文学 艺术的“显”与“隐”,即外在的形式美与内在的蕴藉之美, 即画家常说的内美,是相辅相成,互相生发,缺一不可的。 具体到书法艺术,就是书法的内在神韵借助、依托汉字点 画的形质而显现出来,使观赏者能够藉此感受到蕴含于点 画的结构、形质之中的雄健、清丽、中和、均衡、淡雅、 高古等艺术之美。离开了合适的结构与点画形质,这些艺 术之美也就失去了依托,失去了凭藉,就不可能存在。古 代书法经典作品之所以能够穿越千年而依然使我们今天的 人们感受到其优雅美好,原因就在于古人笔下的点画形质 符合人类的基本审美规律,有可以穿 越千年而依然生动活泼的美感。




雒三桂《八大山人笔意》




艺术品鉴: 2005 年, 您 参 与 编 写了全国十 二五普通高等院校书法教材 《中国书法 史》,你觉得编写高校教 材和通常写书有何不同?


雒三桂 :我 2005 年撰写的那部 全国十二五普通高等院校书法教材 《中国书法史》在今天看来有许多缺 陷,必须修订。撰写教材必须用最少 的文字传达最丰富的信息,因为字数 必须控制在 20 万以内,同时必须将 中国历代书法艺术的基本历史勾勒出 来。而一般的著作则可以按照自己的 想法任意发挥,越丰富、越有深度越 好。后来我在那本教材的基础上不断 修订,已经出来第二版,近 30 万字。 我还在不断修订增补,现在已经有近 40 万字了。下次作为单独的著作再 版的时候,会更加完善。




雒三桂《写元人竹石图》




艺术品鉴:现代生活方式造就了新的 心理文化景观,当代艺术家更偏重于 利用水墨材质进行观念性表达。 这是 否意味着当代艺术环境中,水墨作为 创作材料的媒介性正在被强调,而其 中曾沉淀下的中国传统美学观也正随 之被重构? 你认为水与墨在中国传统 艺术中有着怎样的精神内涵?


雒三桂 :当代艺术家偏重于用水 墨材质进行观念性表达只是一种艺术 形式的改变,而且这种改变是否真正 具有艺术价值还值得商榷,起码有待 观察。当代艺术家之所以走上用水墨 材质进行所谓观念性表达的道路有两 个原因 :首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断 裂,其次是中国传统艺术之艰难。中 国书法与中国绘画互相生发,又以丰 厚的文化修养为根基,注定了要达到 中国书画艺术的高层次是一件极其艰 难的事情,需要一个人毕生的努力与 学习,绝不可能在十年八年中取得什 么成绩。如果天赋不够,文化修养不 够,即使苦练数十年也可能只是个门 外汉。因此,许多从事艺术的人开始 走捷径。当然,理由看上去很充分, 也很高大上 :创新!但艺术之新绝不 可能凭空而生,必须建立在对前代艺 术的充分理解与消化吸收上。没有根 据的创新只是海市蜃楼。而且“新” 只是时间概念,“美”才是目的。形 式的新并不难,难的是经得起历史考 验的新。基础越牢靠,楼也能建的越 高。没有牢靠的基础而想修高楼,根 本不可能。所以,单纯强调材料的媒 介性毫无意义,也不可能对中国传统 美学形式“重构”。无论形式如何的 “新”,如果没有丰厚的、经得起历史 考验的内涵,这种“新”也必然被历 史所淘汰。




艺术品鉴:在这样的心理景观与艺术 环境下,比起艺术的审美效果,人们 似乎更加注重作品的阐释效果。 对此 您怎么看?


雒三桂:所有的阐释都基于被阐 释的对象有丰富的、与阐释文字相符 合的思想内涵。如果不是这样,阐释 就毫无意义。艺术家必须有丰富深厚 的思想,才可能创作出有丰富内涵的 作品。一个基本不读书的人不可能有 深刻的艺术创造。因此,我们所常见 的现象,是将实际上毫无意义的形式 通过过度的阐释使其变得有“意义”。 制造一般人读不懂的新名词,故意将 本来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就变成了一种 常见现象。用古人的话说,就是以高 深掩浅薄,如此而已。各行各业都有 这个问题,而艺术界尤其突出。




雒三桂 书法




雒三桂 书法




艺术品鉴:这些年来,一直有着所谓的国学热,您为何 又说似乎中国传统文化在近几十年来被轻视? 您认为现 下所谓的国学热是否仅仅是流于表面? 如何才能向更深 层探入?


雒三桂 :近几十年来,由于特殊的社会环境与文化 政策,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 战,最明显的例子,是今天能够读懂中国基本文化经典 的人大为减少,甚至凤毛麟角。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我 们的教育政策严重轻视传统文化教育。但随着近年来中 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百姓生活水平日渐提高,人们的文 化自信在逐步恢复,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播也日渐兴起。 但到目前为止,“国学”热还基本停留在非常初级的表 面,不能进一步深入。比如几乎所有的“国学”训练班, 其所教授的内容都局限在《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 《幼学丛林》一类古代的少儿入门读物上,好一点的宣讲 一些《史记》《三国》等史书中的故事。这些东西根本不 能代表国学,甚至连入门都算不上。




雒三桂 书法




真正的“国学”即 中国传统学术文化是一整套的文化思想体系,包括儒家、 佛教与道教等。一部《四库全书》就收录了中国历代文 化经典三千多部,分经、史、子、集四部。即使如此,《四 库全书》所收录的也只是浩如烟海的中国历代典籍的一 小部分,当然是最经典的部分,但不包括佛教经典,也 不包括乾隆以后至今的上万部各种经典著作。要想真正 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从小学教育抓起,真正让孩子从 入学时起就接触文言文,学习历代文化经典。白话文的 推行可能是中国文化史上最大的一次错误,白话文根本 就不用学,以白话文为基础的中小学语文教育严重割裂 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实际上,文言文的学习 与现代社会发展根本不冲突,传统诗文经典的生动鲜活、 含蓄蕴藉可以大大提高人的表达能力,提高人们的想象 能力。中国传统的诗文书画本质上还是一种美育教育, 在使人们学到文化的同时,还大大提高人们的艺术审美 能力。因此,我们的“国学”教育 任重道远。




艺术品鉴:您在《文化才是书法的灵 魂》一文中提到: “美育教育的核心 是书画教育。 数十年来的书画教育, 特别是中国画与书法教育,基本上是 失败的。 ”那么书画教育的核心是什 么? 对于不同阶段的人群,教育的侧 重点是否会有所不同?


雒三桂 :书画教育的核心是审 美教育。汉字书写的点画形式与结 构形式训练,使人在笔墨学习实践 中体会到汉字点画的形质之美,以 及典雅、中和、雄峻、壮阔、淡泊、 均衡、高古等一系列审美,在享受 书写过程的流畅的同时,使自己的 心灵得到美的陶冶。因此,中国传 统书法绘画的学习与传播是最好的 美育教育手段。中国传统书法绘画 的难度如此之高,在具体的实施过 程中必须注意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 而设置不同水平的教材,在照顾大 众水平的同时还要注意因材施教。 而在传播专业技能的同时,文化教 育更不能或缺,否则事倍功半。




艺术品鉴:现在的艺术考试招生文化 课分数线很低,这是否能够保证现下 科班出身的书法艺术生对书法的深刻 体会?


雒三桂 :现在各专业艺术院校和 综合性大学的艺术学院招生存在严重 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艺术生的文化 课分数太低,其文化素质根本不能支 撑艺术教育的需要。我在数年前就讲 过,艺术是第一等聪明的人才能从事 的事业,但我们的高考政策却与这种 艺术规律恰好相反,艺术生的文化课 分数普遍低于一本分数线。这种状况 不改变,就很难提高艺术教育的水平。 目前的书法专业就存在这个问题。由 于录取分数线较低,学生素质不高, 入校之后又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书写技 巧的练习上,没有多少时间认真读书, 因此未来的发展空间十分有限。艺术 并不神秘,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有一定 的艺术天赋,只要有恰当的训练,就 能很快入门。而学习能力的高低决定 了学生未来的发展空间。因此,我希 望文化基础好的学生能多关注艺术专业,多多报考。




雒三桂 《山水扇面》




艺术品鉴:请您谈谈未来的创作和研究方向。


雒三桂 :我未来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中国书法史与 古代艺术理论的研究上。笔墨实践也不能落下,需要花费 很多精力。但由于杂事缠身,真正能够将精力转移到艺术 实践得退休之后了,非常遗憾。但我比较有信心的是多年 的学习心得最终都会转化为笔下的优雅与流丽。六十岁以 后,才是我的艺术生命真正开始绽放的时候。




雒三桂 《老松图》











艺术家简介


雒三桂,河南武陟人。


历史学学士、硕士,文学博士。文化史学者、书画家、书画理论家。


现为重庆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书卷气是什么?重庆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雒三桂早在《心性、修养与文人书法》一文中给出了自己的理解 :“是一种温润的、舒徐的、淡远的、不急不燥的气息,这种气息来自书写者的内心,也最能洞见书写者的内心修为与文化修养。”


身兼文化史学者、文学博士、书画理论家等多重身份的雒三桂,从观念到形式,从书法到艺术,在跨文化的艺术底蕴中,孜孜不倦,如痴如醉。在书法艺术创作之中,他研究并探索着审美精神及审美境界的特殊规律,将艺术灵气与文学修养贯穿于跳跃性的思维之中,始终执着并坚定地保持着自我对艺术独有的敏锐与判断。


雒三桂从小就深受热爱书法的父亲影响。大三时,他正式拿起毛笔练习书法,一直坚持到了现在。十几年前,他有幸拜孙其峰先生为师,孙先生在教导之时,要求雒三桂在绘画中注意运用书法功底。“什么时候你的书法工夫都恰当地运用到了自己的绘画中,你的绘画就成了。”雒三桂时刻谨记先生教导,不敢放松对书法的研究与学习。


雒三桂坦言,无论是对文化符号和形式的探索,还是色彩与艺术的相互融合,单就中国水墨艺术而言 :“无论艺术形式怎样变化,其内在的核心,即思想与形式相统一的美的创造却不能改变,否则艺术就失去了意义。”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形成一方面与其所使用的材质有关,更与中国传统哲学有关。因而只有理解整个系统的艺术文化性质时,人们才可能从现象之中提取精华,再变化为形式语言。“真正的有文化不但需要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更要熟悉、理解这些文化经典所蕴藏的无比丰厚的思想与哲学。”


当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推翻了牛顿学说建立起来的世界观,人们的时空观从此改变,艺术也冲破了传统的藩篱,以更高的层次,更丰富的意义去表现这个世界。谈起艺术教育,雒三桂的观点清晰明朗,他既已在文化中得以修炼,又熟稔未来该去向何方。“书画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汉字书写的点画形式与结构形式训练,使人在笔墨学习实践中体会到汉字点画的形质之美,以及典雅、中和、雄峻、壮阔、淡泊、均衡、高古等一系列审美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特别是文人绘画,从其创始的那天起,就强调心灵与自然的融汇与感应,所谓‘澄怀观道’,通过对自然之美的体悟与观察,用笔墨将其展现于纸上或绢上。绘画与诗歌是相通的,苏轼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因此,中国传统书法绘画的学习与传播是最好的美育教育手段。中国传统书法绘画的难度如此之高,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必须注意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而设置不同水平的教材,在照顾大众水平的同时还要注意因材施教。在传播专业技能的同时,文化教育更不能或缺,否则事倍功半。”


纵观雒三桂的艺术研究,我们似乎读到了他的艺术精神和社会担当。他对艺术自身的创作规律和独特艺术语言的把握、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人文特质的独特注解以及自身艺术特质的精神品质,在他的身上都得到了完美的诠释。我们不难发现,雒三桂自身的那份恪守与尊重、扎实透彻的探讨品质和对人文艺术的表达态度已然浸透于他深厚的文化素养之中。就像他所说 :“艺术家必须有丰富深厚的思想,才可能创作出有丰富内涵的作品。”




雒三桂 书法



对 话


雒三桂


艺术品鉴:受教育阶段,您主攻历史 与文学,之后也对管理方面有所研究。 从这些教育经历来看,您似乎并不是 常俗意义上的“科班书法家”,这些 历史、文学、管理的学习经历对你的 书法创作有着怎样的意义?


雒三桂 :实际上,中国书法艺术 是文化而不是技巧。书法艺术之美及 其艺术创造建立在文化的基础之上, 而绝非建立在书写的技巧之上。因此, 我的教育经历使我无意中走了一条中 国传统书法艺术最正宗的发展道路,先读书,打好文化的 根基,同时练习书法。良好的文史基础教育使我能够走到 今天,而且以后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这是所谓的“科班” 出身所无法比拟的。






雒三桂 书法




艺术品鉴:您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接触到书法,开始系统学 习的? 是否可以透露一下您随孙其峰先生学习书法的具体 经历?


雒三桂 :关于书法学习,我从小就受到热爱书法的父 亲的影响。父亲虽然只读了两年私塾,但非常有艺术天 赋,毛笔字写得非常好。童年的时候,一到腊月底,几 乎半个村子的春联和农家春帖都是我父亲写的。上了大 学之后,我开始真正关注书法。大三的时候,学习压力 较小,就开始拿起毛笔练习书法,断断续续一直坚持到 现在。十几年前,有幸拜孙其峰先生为师。孙先生是海 内著名的花鸟画家,同时也是杰出的书法家,篆书、隶 书和草书都非常棒。从孙先生的书法中,我体会到了金 石气,体会到了老辣、高古等各种审美意象。孙先生也 常常教导我,在绘画中要注意运用自己的书法功底,什 么时候我的书法工夫都恰当地运用到了自己的绘画中了, 我的绘画就成了。我一直谨记先生的教导,不敢放松书 法的研究与学习。




雒三桂 《墨竹》






艺术品鉴:《文心雕龙》讲,优秀的文学作品包含“隐”“秀” 两种特点。 您认为书法中的“显”“隐”之道体现在哪?


雒三桂 :《文心雕龙》的“显”与“隐”,其实主要讨 论的是艺术形式与内涵之间的关系。从文学角度看,文学 艺术的“显”与“隐”,即外在的形式美与内在的蕴藉之美, 即画家常说的内美,是相辅相成,互相生发,缺一不可的。 具体到书法艺术,就是书法的内在神韵借助、依托汉字点 画的形质而显现出来,使观赏者能够藉此感受到蕴含于点 画的结构、形质之中的雄健、清丽、中和、均衡、淡雅、 高古等艺术之美。离开了合适的结构与点画形质,这些艺 术之美也就失去了依托,失去了凭藉,就不可能存在。古 代书法经典作品之所以能够穿越千年而依然使我们今天的 人们感受到其优雅美好,原因就在于古人笔下的点画形质 符合人类的基本审美规律,有可以穿 越千年而依然生动活泼的美感。




雒三桂《八大山人笔意》




艺术品鉴: 2005 年, 您 参 与 编 写了全国十 二五普通高等院校书法教材 《中国书法 史》,你觉得编写高校教 材和通常写书有何不同?


雒三桂 :我 2005 年撰写的那部 全国十二五普通高等院校书法教材 《中国书法史》在今天看来有许多缺 陷,必须修订。撰写教材必须用最少 的文字传达最丰富的信息,因为字数 必须控制在 20 万以内,同时必须将 中国历代书法艺术的基本历史勾勒出 来。而一般的著作则可以按照自己的 想法任意发挥,越丰富、越有深度越 好。后来我在那本教材的基础上不断 修订,已经出来第二版,近 30 万字。 我还在不断修订增补,现在已经有近 40 万字了。下次作为单独的著作再 版的时候,会更加完善。




雒三桂《写元人竹石图》




艺术品鉴:现代生活方式造就了新的 心理文化景观,当代艺术家更偏重于 利用水墨材质进行观念性表达。 这是 否意味着当代艺术环境中,水墨作为 创作材料的媒介性正在被强调,而其 中曾沉淀下的中国传统美学观也正随 之被重构? 你认为水与墨在中国传统 艺术中有着怎样的精神内涵?


雒三桂 :当代艺术家偏重于用水 墨材质进行观念性表达只是一种艺术 形式的改变,而且这种改变是否真正 具有艺术价值还值得商榷,起码有待 观察。当代艺术家之所以走上用水墨 材质进行所谓观念性表达的道路有两 个原因 :首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断 裂,其次是中国传统艺术之艰难。中 国书法与中国绘画互相生发,又以丰 厚的文化修养为根基,注定了要达到 中国书画艺术的高层次是一件极其艰 难的事情,需要一个人毕生的努力与 学习,绝不可能在十年八年中取得什 么成绩。如果天赋不够,文化修养不 够,即使苦练数十年也可能只是个门 外汉。因此,许多从事艺术的人开始 走捷径。当然,理由看上去很充分, 也很高大上 :创新!但艺术之新绝不 可能凭空而生,必须建立在对前代艺 术的充分理解与消化吸收上。没有根 据的创新只是海市蜃楼。而且“新” 只是时间概念,“美”才是目的。形 式的新并不难,难的是经得起历史考 验的新。基础越牢靠,楼也能建的越 高。没有牢靠的基础而想修高楼,根 本不可能。所以,单纯强调材料的媒 介性毫无意义,也不可能对中国传统 美学形式“重构”。无论形式如何的 “新”,如果没有丰厚的、经得起历史 考验的内涵,这种“新”也必然被历 史所淘汰。




艺术品鉴:在这样的心理景观与艺术 环境下,比起艺术的审美效果,人们 似乎更加注重作品的阐释效果。 对此 您怎么看?


雒三桂:所有的阐释都基于被阐 释的对象有丰富的、与阐释文字相符 合的思想内涵。如果不是这样,阐释 就毫无意义。艺术家必须有丰富深厚 的思想,才可能创作出有丰富内涵的 作品。一个基本不读书的人不可能有 深刻的艺术创造。因此,我们所常见 的现象,是将实际上毫无意义的形式 通过过度的阐释使其变得有“意义”。 制造一般人读不懂的新名词,故意将 本来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就变成了一种 常见现象。用古人的话说,就是以高 深掩浅薄,如此而已。各行各业都有 这个问题,而艺术界尤其突出。




雒三桂 书法




雒三桂 书法




艺术品鉴:这些年来,一直有着所谓的国学热,您为何 又说似乎中国传统文化在近几十年来被轻视? 您认为现 下所谓的国学热是否仅仅是流于表面? 如何才能向更深 层探入?


雒三桂 :近几十年来,由于特殊的社会环境与文化 政策,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 战,最明显的例子,是今天能够读懂中国基本文化经典 的人大为减少,甚至凤毛麟角。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我 们的教育政策严重轻视传统文化教育。但随着近年来中 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百姓生活水平日渐提高,人们的文 化自信在逐步恢复,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播也日渐兴起。 但到目前为止,“国学”热还基本停留在非常初级的表 面,不能进一步深入。比如几乎所有的“国学”训练班, 其所教授的内容都局限在《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 《幼学丛林》一类古代的少儿入门读物上,好一点的宣讲 一些《史记》《三国》等史书中的故事。这些东西根本不 能代表国学,甚至连入门都算不上。




雒三桂 书法




真正的“国学”即 中国传统学术文化是一整套的文化思想体系,包括儒家、 佛教与道教等。一部《四库全书》就收录了中国历代文 化经典三千多部,分经、史、子、集四部。即使如此,《四 库全书》所收录的也只是浩如烟海的中国历代典籍的一 小部分,当然是最经典的部分,但不包括佛教经典,也 不包括乾隆以后至今的上万部各种经典著作。要想真正 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从小学教育抓起,真正让孩子从 入学时起就接触文言文,学习历代文化经典。白话文的 推行可能是中国文化史上最大的一次错误,白话文根本 就不用学,以白话文为基础的中小学语文教育严重割裂 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实际上,文言文的学习 与现代社会发展根本不冲突,传统诗文经典的生动鲜活、 含蓄蕴藉可以大大提高人的表达能力,提高人们的想象 能力。中国传统的诗文书画本质上还是一种美育教育, 在使人们学到文化的同时,还大大提高人们的艺术审美 能力。因此,我们的“国学”教育 任重道远。




艺术品鉴:您在《文化才是书法的灵 魂》一文中提到: “美育教育的核心 是书画教育。 数十年来的书画教育, 特别是中国画与书法教育,基本上是 失败的。 ”那么书画教育的核心是什 么? 对于不同阶段的人群,教育的侧 重点是否会有所不同?


雒三桂 :书画教育的核心是审 美教育。汉字书写的点画形式与结 构形式训练,使人在笔墨学习实践 中体会到汉字点画的形质之美,以 及典雅、中和、雄峻、壮阔、淡泊、 均衡、高古等一系列审美,在享受 书写过程的流畅的同时,使自己的 心灵得到美的陶冶。因此,中国传 统书法绘画的学习与传播是最好的 美育教育手段。中国传统书法绘画 的难度如此之高,在具体的实施过 程中必须注意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 而设置不同水平的教材,在照顾大 众水平的同时还要注意因材施教。 而在传播专业技能的同时,文化教 育更不能或缺,否则事倍功半。




艺术品鉴:现在的艺术考试招生文化 课分数线很低,这是否能够保证现下 科班出身的书法艺术生对书法的深刻 体会?


雒三桂 :现在各专业艺术院校和 综合性大学的艺术学院招生存在严重 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艺术生的文化 课分数太低,其文化素质根本不能支 撑艺术教育的需要。我在数年前就讲 过,艺术是第一等聪明的人才能从事 的事业,但我们的高考政策却与这种 艺术规律恰好相反,艺术生的文化课 分数普遍低于一本分数线。这种状况 不改变,就很难提高艺术教育的水平。 目前的书法专业就存在这个问题。由 于录取分数线较低,学生素质不高, 入校之后又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书写技 巧的练习上,没有多少时间认真读书, 因此未来的发展空间十分有限。艺术 并不神秘,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有一定 的艺术天赋,只要有恰当的训练,就 能很快入门。而学习能力的高低决定 了学生未来的发展空间。因此,我希 望文化基础好的学生能多关注艺术专业,多多报考。




雒三桂 《山水扇面》




艺术品鉴:请您谈谈未来的创作和研究方向。


雒三桂 :我未来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中国书法史与 古代艺术理论的研究上。笔墨实践也不能落下,需要花费 很多精力。但由于杂事缠身,真正能够将精力转移到艺术 实践得退休之后了,非常遗憾。但我比较有信心的是多年 的学习心得最终都会转化为笔下的优雅与流丽。六十岁以 后,才是我的艺术生命真正开始绽放的时候。




雒三桂 《老松图》








:
【本文标题和链接】艺术品鉴属于什么期刊类别(艺术品鉴属于什么期刊) http://www.hzhe123.cn//n/149108.html 页面最新缓存时间: 2024年05月2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