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庞统为什么称为凤雏(庞统为什么叫凤雏)

来源:小高教学网 作者:本站 时间:2023-05-15 09:00:01 阅读次数:0

近期不少网友都在问:庞统为什么称为凤雏(庞统为什么叫凤雏),小编也是查阅很多资料,整理了一些相关方面的答案,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12376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31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目录:

野史:庞统为什么叫凤雏?仔细了解其中原因,诸葛亮差的还远呢

庞统,身为三国名士,人送外号“凤雏”,与当时的诸葛亮齐名,是荆州襄阳人,早年在东吴,之所以没被重用,是因为丑陋,可以看出来古代的“外貌协会”也是相当了得啊。


庞统出生在一户农家院内,靠打渔为生。当时庞统的母亲正在怀孕,而庞统的父亲就去江边打渔,那天夜里月亮极圆,亮如白昼,突然庞统的母亲感觉肚子好饿,想吃鱼,庞统的父亲见状就赶紧收拾渔具,出去打渔了。



说来也怪,平时一网下去总会有鱼,大小不说,却不会空网,哪知道今日一条鱼不见,记得庞统父亲满头大汗,正在焦急之时,突然狂风大作,一时间江面波涛四起,烟雾缭绕,江水出现一个漩涡来,庞统父亲赶紧伏在了船上,死死的抓住船舷,不敢有丝毫松懈。


只见一动银光,一条大鱼从漩涡中飞天而起,映衬着天空的圆月让这一幕惊呆了庞统的父亲,正在震惊的时候,突然一只凤凰从漩涡中飞出,直奔大鱼而去,凤凰虽然凶猛,却不占地利,与大鱼斗在一起,隐隐有一丝不敌,两只大兽斗了半个时辰,终于筋疲力尽的浮在了水面,一时间竟然动弹不得了。庞统的父亲见状,想起了家中的妻子,就拿起鱼叉,鼓起勇气向大鱼投掷过去,一下将精疲力尽的大鱼击杀了,庞统父亲赶紧划船过去,将大鱼绑在船尾,然后向岸边驶去。



到家以后,庞统父亲举起刀具就要砍大鱼,大鱼突然口吐人言:“汝敢杀吾,吾乃河神!”庞统父亲大惊,正在不知所措之时,突然一到金光闪过,庞统父亲睁眼看时,大鱼已经一刀两半了,原来是旁边的凤凰所为,这凤凰看着庞统父亲,他们对视的时候,庞统的母亲独自疼了就大叫,庞统父亲赶紧进屋去了,小凤凰眼神露出坚定,一道光直接飞入了庞统母亲的肚子内,庞统母亲当即昏死过去,庞统的父亲确实极为震惊,他明白发生了什么。



后来庞统顺利出世,果然是聪明过人,庞德公见庞统时大惊,说道:“此子不凡,乃凤雏转世,日后成为凤凰,当凤舞九天之上,卧龙怕是也不能及其半数。”说罢,又轻咦了一声,叹息道:“可惜,如此佳人,却不得地利,可惜。”


庞统果然死在了落凤坡,没能凤舞九天,终为“凤雏”谢幕,没能成长到一统天下的奇才,令人惋惜。


庞统既没有什么好计谋,又没建什么战功,为何能与诸葛亮齐名

庞统之所以受到后世怀疑,是因为生前时人对他的评价太高了。而他因为早逝,没有机会证明自己。因此,庞统究竟行还是不行,似乎谁也说不清楚。


时人对他的评价真的非常高。庞德公、司马徽把他和诸葛亮并举,称他两人为“伏龙”“凤雏”。鲁肃赞他:“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诸葛亮赞他:“楚之良才,当赞兴世业者也。”


(庞统)


他虽然获得这么多的赞誉,但都是在他出道之前获得的。他出道之后,并没有建立更多的功绩,因此,并不能通过像诸葛亮那样实际的例证,来证明他自己。


那么,庞统究竟有没有真才实学呢?


我的观点是,庞统有才能,但未必是大才,更不可能是诸葛亮那样的济世之才。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庞统从来没有给刘备献过“整体战略规划”。


有没有“整体战略规划”,应该是一个谋士是不是大才的硬指标。我们看看历史上,这种“整体战略规划”,诸葛亮给刘备献过,张良给刘邦献过,刘伯温给朱元璋献过。他们都是当世公认的大才。就算在三国时期,同样作为大才的,郭嘉给曹操献过,周瑜给孙权献过。而历史上并没有记载庞统给刘备献过这样的战略规划,因此,其“大才”的成色是严重不足的。


第二,庞统唯一可称道的计谋受到后世广泛质疑。


(刘备)


庞统唯一可称道的计谋,就是他给刘备献上的,袭取益州的上中下三策。对于这个策略,后人有不少质疑的评价。比如方孝孺就说:“徽以孔明、庞统并称,吾窃有疑焉。论者惜统早死,故功业不及孔明;余谓使统不死,终非孔明比也。孔明之学,庶乎王道;而统之言,皆矫诈功利之习。”裴松之也说:“谋袭刘璋,计虽出于统,然违义成功,本由诡道。”


方孝孺和裴松之是从儒家正统思想的角度,来质疑庞统给刘备献这个计策的正当性。因为刘备夺取刘璋的益州,有点巧取豪夺的味道。因此,给刘备献计谋的庞统,给人的感觉就是“诡道”,而非济世之才。


不过,抛开方孝孺和裴松之道德说教的成分,就纯计谋来说,庞统这也算不得有什么了不起。因为袭取益州,并把益州作为刘备的根据地,是诸葛亮在“隆中对”的时候,就给刘备提到过的策略,并不算庞统的独创。庞统唯一增加的,就是提了个上中下三策。这“三策”,其实也就是从时间上快一点还是慢一点夺取益州而已。也就是说,庞统唯一值得说的,不过是拾人牙慧罢了。


第三,庞统的早逝证明其实战能力不行。


(诸葛亮)


庞统是在率众攻打雒城的时候,被密集的飞箭射中而死的。孙武早就说过:“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庞统作为一个谋士,却率兵硬攻,最后还会被飞箭射死,只能说明他实战能力非常一般。


既然庞统的谋略才能比较一般,为什么他获得那么高的评价呢?


我们可以注意到清朝名臣李光地说的一句话:“庞士元论人才,不肯求全责备,这个心胸,便可以称‘凤雏’。”


李光地的意思是说,庞统之所以被称为“凤雏”,是因为他有一个很大的“心胸”。什么“心胸”呢?就是“论人才,不肯求全责备”。


什么叫“不肯求全责备”呢?原来是说庞统在出道之前,经常高度夸赞周围的人才。后来,别人在使用这些人才的时候,发现这些人才其实并没有什么才能,庞统言过其实了。于是就问他,为什么要这样猛夸别人。庞统说,我是想让人才都受到重视,从而更快地结束乱世罢了。


庞统这话是有问题的。没有才能的人,把他推荐到重要岗位上,不是误大事吗?误了大事,还能结束乱世吗?


看到这里,我忽然就明白了。庞统为什么能获得那么多人的好评呢?原来是因为他曾经无原则地好评别人,别人也无原则地回报他罢了。


(参考资料:《三国志》)


诸葛亮称卧龙,庞统称凤雏,姜维称幼麒,而司马懿的外号则很吓人

中国五千年漫漫历史中,三国这段历代地位尊崇。三国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这段只有60年的历史,发了无数经典历史事件以及家喻户晓的人物。走在如今中国大街小巷,随便问一位路人,即便他不知道三国这段历史,可三国里面的人物都能说上几个。


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三国这段历史对中国人影响,因为这段历史中的人物在小说《三国演义》的加持下,鲜活起来。今天笔者给大家介绍三国风云人物绰号的故事,比如大家都知道诸葛亮有个外号,卧龙先生。


水镜先生司马徽曾对刘备说:“卧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这里面的凤雏就是庞统。凤雏、庞统这两个外号大家都比较熟悉,姜维作为诸葛亮亲自选择的接班人,他的外号也非常霸气,幼麒,寓意幼小的麒麟,他一旦成长起来将势不可挡。


诸葛亮对姜维也刮目相看,多次在公开场合称赞姜维,“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姜伯约甚敏於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於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


等等,是不是忘记了一个人,司马懿的外号是啥?司马懿的外号鲜为人知,可并不妨碍他成为三国最后的赢家,他的外号叫“冢虎”。冢虎即蛰伏在坟墓里的老虎,它隐忍、伺机而动,这点确实像极了司马懿。


司马懿有狼顾之相,曹操在世就对他小心防范,一直没有重用他。电视剧《三国演义》曹操临终前对曹丕说:“司马懿这个人你可以用,但一定要防备他。”曹操死后,曹丕对司马懿很倚重,可同样对他忌惮,没直接让他掌握军权。


司马懿怎么做的呢?依旧不急不躁,一直在等待机会一击致命,如同蛰伏在乱坟岗的老虎。曹丕死后,多年蛰伏的司马懿终于走上了三国最后的舞台,也终结了三国这段历史。司马懿以73岁高龄去世,这在当时绝对是高龄。有不少人据此调侃,司马懿是把所有对手熬死了。


令颇为遗憾的是,如此重要的人物,陈寿在撰写《三国志》时竟然没有为他作传。查阅《三国志》,陈寿只是在《三国志·魏书·王毌丘诸葛邓锺传》中一笔带过,“故相国懿,匡辅魏室,历事忠贞,故烈祖明皇帝授以寄讬之任。懿戮力尽节,以宁华夏。又以齐王聪明,无有秽德,乃心勤尽忠以辅上,天下赖之。”


不仅如此,司马懿在很长时间里都是被丑化的对象,即便到了清朝也是如此,比如史学家王鸣盛对司马懿的评价就很不客气,“少壮则为魏画篡汉策,及老又为子孙定篡魏策,兴亡若置棋,亦可叹矣!”


参考资料:《三国志》、《晋书·宣帝纪》


庞统没有特别著名的功劳,为什么能与蜀汉重臣诸葛亮齐名?


“卧龙、凤雏,得其一可安天下”。


众所周知,卧龙先生诸葛亮,是刘备身边的第一谋臣。《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空城计”,一番操作如神仙转世,就算在《三国志》中,诸葛亮仍旧以杰出的功勋,成为蜀汉集团耀眼的政治明星。


而这句广告词中提到的凤雏,则是协助刘备入川的军师中郎将庞统,可惜雒县一战,庞统不幸身中流矢,英年早逝。


庞统在刘备集团效力的时间有限,也并没有特别著名的功劳,可他却能与蜀汉重臣诸葛亮齐名,这又是为什么呢?


一、蜀汉国策


曾经有人说:“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度,而在于厚度”,对于庞统来说,也是这样。


庞统的一生虽然短暂,可他却能以发展性的眼光,一针见血地指出蜀汉集团的一个战略性错误。


这个错误,还得从诸葛亮的《隆中对》说起。


当年,刘备与诸葛亮在草庐中畅谈天下事,定下了以益州和荆州作为大本营,等到时机成熟时,两路人马北伐中原的根本性国策。


此后,蜀汉集团一直依照着《隆中对》中的规划,刘备入西川,关羽守荆州,一切按部就班的发展,并取得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蜀汉江山。


或许是蜀汉集团的发展太过顺利,又或许是诸葛亮的名号太过响亮,总之,整个蜀汉集团中,唯有庞统,一直坚定地认为,《隆中对》中的规划,可能从一开始就是错的。


二、隆中对的错误


这处错误,用一位伟人的话来说就是:“刘备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想要同时占据了益州与荆州,再两路大军北伐,这个看起来很美好的策略,其实并没有实际操作性。因为益州与荆州相隔千里,蜀国本人的实力又不强,一旦分兵,想要安稳地守住根据地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了,根本无法再北定中原。


那么,既然“跨有荆、益”两路齐出的想法不现实,单独占据荆州一处地方怎么样呢?


当初,诸葛亮在《隆中对》里说的很清楚,他看好荆州的理由是“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


诚然,荆州虽然地理位置绝佳,但这也注定了荆州是兵家必争之地。这样的一块地方,以蜀汉集团在三国中处于弱势的地位,想要占据住只怕是分外艰难。


更何况,诸葛亮还一心设想着占据荆州后“结好孙权”,试问你蜀国占据了长江上游,直接扼住了长江下游吴国的命脉,那孙权如何能够坐视不管?可以说,一旦蜀国占据荆州,就注定了吴蜀之间必有一战。


这一切,作为荆州襄阳人的庞统看得很清楚。正因如此,初到蜀汉阵营的庞统,就以他过人的智慧,向刘备提出了另一版的“隆中对”。


三、庞统的智慧


“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这是庞统来到蜀汉阵营后,给刘备的谏言。


在庞统看来,与其费尽心思守荆州,不如一举拿下益州。正如《隆中对》所说“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而荆州则常年战乱不休,各方势力混杂,就在庞统建议刘备入川的时候,荆襄九郡便处于魏蜀吴三国瓜分的状态。


如果蜀国的实力注定只能拿下一个根据地,显然益州更合适。


于是,庞统以战略性的眼光,建议刘备将蜀汉集团的重心从荆州转向益州,这样一来,虽然会让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荆州派损失不少人脉,但却能让蜀汉集团拥有更安稳的发展环境。


如果说诸葛亮以《隆中对》成为了三国版萧何,那么,同样为蜀汉制定根本性国策出谋划策的庞统,无疑就是三国版的张子房。


确定入川的策略后,庞统又以过人的智慧,为刘备入蜀制定了上中下三条妙计,最终让刘备成功定鼎西川,为蜀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虽然庞统的一生很短暂,但他做出的贡献对蜀国的影响却很深远。单凭庞统为蜀汉设计的战略性规划,亦足以青史留名了。


参考资料:《三国志》《九州春秋》《隆中对》


汉代最该位列“凌烟阁”的人,却因和皇帝沾亲被踢了出去?


《那年花开月正圆》的女首富周莹,到底有怎样的传奇一生?


庞统到底是凭什么跟诸葛亮并称卧龙凤雏?他是否被高估了呢?

在三国时期,诸葛亮相对于蜀汉,可谓是灵魂一般的存在。可是,同为刘备的谋士,与诸葛亮齐名的庞统,不但死的早,存在感也比诸葛亮差太多了。那问题来了,庞统到底是凭什么跟诸葛亮并称卧龙凤雏?他又是否被高估了呢?


借大V引流,早年“名声鹊起”即有很强的炒作成分


庞统成名很早。三国时期,士人之间的人物品评非常流行,在那个看重评议的时代,不仅被评议者可以踏上仕途,评议者本人也能轻松踏上仕途。如许靖和许劭,就是当时声名远播的专业评议人士,属于自带流量的超级大V。


当时,颍川司马徽素有识人之名,人称“水镜”先生,也是一个自带流量的超级大V,庞统这时还没什么名气,很想出名,就去找司马徽,希望能引点流量。去的时候司马徽坐于桑树上采桑,而庞统坐在树下,俩人相互交谈,一直从白天说到黑夜,司马徽竟对庞统大为惊异,说是南州士子没有人可以与庞统相比的。有了超级大V的举荐,庞统的名声开始渐渐传播了开来。司马徽后来避难荆州,刘备正好在招贤纳士,司马徽更是把庞统与诸葛亮相提并论,称赞二人为卧龙、凤雏,都是旷世奇才,并将俩人一并推荐给了刘备。(《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刘备访世事于司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备问为谁,曰:‘诸葛孔明、庞士元也。’)


庞统有了名气之后,俨然成为了评议界的新生代大V,开始与东吴陆绩、顾劭等人品评人物,相互吹嘘,并自称有辅佐帝王的才能。等到庞统为周瑜送丧至东吴的时候,庞统已经在东吴很是有名,陆绩、顾劭、全琮等人一并为庞统送行,庞统知道他们的来意,于是又和他们相互吹捧一番:“陆绩可以说是一匹驽马,有逸足之力,顾劭可以说是一只驽牛能负重远行。”对全琮说:“你好施慕名,好像汝南樊子昭,虽然智力不足,但也是一时佳人。”陆绩、顾劭也对庞统说:“如果天下太平了,希望和你一起品评四海之内的名士。”于是东吴陆绩、顾劭、全琮等人和庞统都结下了深厚的交情。(瑜卒,统送丧至吴,吴人多闻其名。及当西还,并会昌门,陆勣、顾劭、全琮皆往。统曰:“陆子可谓驽马有逸足之力,顾子可谓驽牛能负重致远也。”谓全琮曰:“卿好施慕名,有似汝南樊子昭。虽智力不多,亦一时之佳也。”绩、劭谓统曰:“使天下太平,当与卿共料四海之士。”深与统相结而还。《三国志·蜀书·庞统法正传》)


热衷于“斩首行动”,计策并不高明


刘备入川时,将诸葛亮和庞统一并任命为军师中郎将。庞统的职位变化,也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因为军师中郎将不是一般的军师,后者止绝军谋,而前者既参谋决策,又统御兵权。刘备设两个军师中郎将,意味着要将兵力分成两部分,去执行两个大的任务,诸葛亮负责留守荆州、巩固后方,庞统负责辅佐刘备,进占益州。


也许是建功立业的心情过于强烈,庞统的计策急切且不高明,当时在刘备和刘璋的宴会上,庞统就主张来一场“鸿门宴”,在宴会上就直接把刘璋除掉。这个计策可谓很不高明,看起来直中要害,但是刘璋下面还有大大小小各个军头,多股势力,纵然杀了刘璋,结果可能是局面更乱了。所以刘备立即否定了这个计策,他认为他刚入益州,还没有收获人心,建立威信,不能这样做,于是这个计划就失败了。(益州牧刘璋与先主会涪,统进策曰:“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先主曰:“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三国志·蜀书·庞统法正传》)


然后庞统又向刘备提出上中下三条计策:挑选精兵,昼夜兼行直接偷袭成都,可以一举而定,此为上计;杨怀、高沛是蜀中名将,手下有精锐部队,而且据守关头,我们可以装作要回荆州,引他们轻骑来见,可就此将其擒杀,而后进兵成都,此为中计;退还白帝,连引荆州,慢慢进图益州,此为下计。(璋既还成都,先主当为璋北征汉中,统复说曰:“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闻数有笺谏璋,使发遣将军还荆州。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若沈吟不去,将致大因,不可久矣。”先主然其中计,即斩怀、沛,还向成都,所过辄克。《三国志·蜀书·庞统法正传》)纵观这三个计策,上计仍是斩首行动,千里偷袭成都,很难不被发现,一旦被发现,就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境界;即便没有被守军发现,还需要有内应的配合,可谓风险极大。中计是一个缩小版的斩首行动,但风险相对可控。下计等于退回荆州,全无用处。刘备采取了中计,果然擒杀杨、高二将,占领了涪陵。可以说,这三条计策相对于法正的运筹帷幄,料敌于先,其本质还是属于险计和诡道,总体并不高明。


性格有缺陷,处事不圆滑


  庞统其人,可以说是相当的自负、倔强。刘备任命他为耒阳县县令,却在任上什么事都不愿意做,直至被刘备免官。可能是因为先前刘备以初来四川、恩信未立为由,没有采用庞统鸿门宴的计策的原因,在刘备占领涪陵后的庆功宴上,刘备喝多了,开口就说:“今日之会,真是快乐啊!”庞统却出言讽刺:“以进攻别人国家作为快乐,这不是仁者之师呀!”醉酒的刘备大怒。庞统见势便起身告退。一会儿后,刘备清醒后悔了,又请他回来。庞统回到原来的位置坐下,却死不认错,还和原来一样正常吃喝。刘备实在看不下去了,反问他道:“军师啊,刚才我们谁错了?”庞统回答:“大家都有错!”刘备虽然大笑,心中恐怕也是多半不快吧。


总而言之,庞统能够最终得到刘备的赏识并委以重任,说明还是有一定能耐的。但是,作为刘备的军事参谋,料敌预判、出奇制胜均远不如法正,最后自身又死于军事,最如果说和诸葛亮同为经天纬地之才,的确是高估了。凤雏,毕竟还是个“雏”啊!


在三国时期,诸葛亮相对于蜀汉,可谓是灵魂一般的存在。可是,同为刘备的谋士,与诸葛亮齐名的庞统,不但死的早,存在感也比诸葛亮差太多了。那问题来了,庞统到底是凭什么跟诸葛亮并称卧龙凤雏?他又是否被高估了呢?


借大V引流,早年“名声鹊起”即有很强的炒作成分


庞统成名很早。三国时期,士人之间的人物品评非常流行,在那个看重评议的时代,不仅被评议者可以踏上仕途,评议者本人也能轻松踏上仕途。如许靖和许劭,就是当时声名远播的专业评议人士,属于自带流量的超级大V。


当时,颍川司马徽素有识人之名,人称“水镜”先生,也是一个自带流量的超级大V,庞统这时还没什么名气,很想出名,就去找司马徽,希望能引点流量。去的时候司马徽坐于桑树上采桑,而庞统坐在树下,俩人相互交谈,一直从白天说到黑夜,司马徽竟对庞统大为惊异,说是南州士子没有人可以与庞统相比的。有了超级大V的举荐,庞统的名声开始渐渐传播了开来。司马徽后来避难荆州,刘备正好在招贤纳士,司马徽更是把庞统与诸葛亮相提并论,称赞二人为卧龙、凤雏,都是旷世奇才,并将俩人一并推荐给了刘备。(《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刘备访世事于司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备问为谁,曰:‘诸葛孔明、庞士元也。’)


庞统有了名气之后,俨然成为了评议界的新生代大V,开始与东吴陆绩、顾劭等人品评人物,相互吹嘘,并自称有辅佐帝王的才能。等到庞统为周瑜送丧至东吴的时候,庞统已经在东吴很是有名,陆绩、顾劭、全琮等人一并为庞统送行,庞统知道他们的来意,于是又和他们相互吹捧一番:“陆绩可以说是一匹驽马,有逸足之力,顾劭可以说是一只驽牛能负重远行。”对全琮说:“你好施慕名,好像汝南樊子昭,虽然智力不足,但也是一时佳人。”陆绩、顾劭也对庞统说:“如果天下太平了,希望和你一起品评四海之内的名士。”于是东吴陆绩、顾劭、全琮等人和庞统都结下了深厚的交情。(瑜卒,统送丧至吴,吴人多闻其名。及当西还,并会昌门,陆勣、顾劭、全琮皆往。统曰:“陆子可谓驽马有逸足之力,顾子可谓驽牛能负重致远也。”谓全琮曰:“卿好施慕名,有似汝南樊子昭。虽智力不多,亦一时之佳也。”绩、劭谓统曰:“使天下太平,当与卿共料四海之士。”深与统相结而还。《三国志·蜀书·庞统法正传》)


热衷于“斩首行动”,计策并不高明


刘备入川时,将诸葛亮和庞统一并任命为军师中郎将。庞统的职位变化,也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因为军师中郎将不是一般的军师,后者止绝军谋,而前者既参谋决策,又统御兵权。刘备设两个军师中郎将,意味着要将兵力分成两部分,去执行两个大的任务,诸葛亮负责留守荆州、巩固后方,庞统负责辅佐刘备,进占益州。


也许是建功立业的心情过于强烈,庞统的计策急切且不高明,当时在刘备和刘璋的宴会上,庞统就主张来一场“鸿门宴”,在宴会上就直接把刘璋除掉。这个计策可谓很不高明,看起来直中要害,但是刘璋下面还有大大小小各个军头,多股势力,纵然杀了刘璋,结果可能是局面更乱了。所以刘备立即否定了这个计策,他认为他刚入益州,还没有收获人心,建立威信,不能这样做,于是这个计划就失败了。(益州牧刘璋与先主会涪,统进策曰:“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先主曰:“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三国志·蜀书·庞统法正传》)


然后庞统又向刘备提出上中下三条计策:挑选精兵,昼夜兼行直接偷袭成都,可以一举而定,此为上计;杨怀、高沛是蜀中名将,手下有精锐部队,而且据守关头,我们可以装作要回荆州,引他们轻骑来见,可就此将其擒杀,而后进兵成都,此为中计;退还白帝,连引荆州,慢慢进图益州,此为下计。(璋既还成都,先主当为璋北征汉中,统复说曰:“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闻数有笺谏璋,使发遣将军还荆州。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若沈吟不去,将致大因,不可久矣。”先主然其中计,即斩怀、沛,还向成都,所过辄克。《三国志·蜀书·庞统法正传》)纵观这三个计策,上计仍是斩首行动,千里偷袭成都,很难不被发现,一旦被发现,就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境界;即便没有被守军发现,还需要有内应的配合,可谓风险极大。中计是一个缩小版的斩首行动,但风险相对可控。下计等于退回荆州,全无用处。刘备采取了中计,果然擒杀杨、高二将,占领了涪陵。可以说,这三条计策相对于法正的运筹帷幄,料敌于先,其本质还是属于险计和诡道,总体并不高明。


性格有缺陷,处事不圆滑


  庞统其人,可以说是相当的自负、倔强。刘备任命他为耒阳县县令,却在任上什么事都不愿意做,直至被刘备免官。可能是因为先前刘备以初来四川、恩信未立为由,没有采用庞统鸿门宴的计策的原因,在刘备占领涪陵后的庆功宴上,刘备喝多了,开口就说:“今日之会,真是快乐啊!”庞统却出言讽刺:“以进攻别人国家作为快乐,这不是仁者之师呀!”醉酒的刘备大怒。庞统见势便起身告退。一会儿后,刘备清醒后悔了,又请他回来。庞统回到原来的位置坐下,却死不认错,还和原来一样正常吃喝。刘备实在看不下去了,反问他道:“军师啊,刚才我们谁错了?”庞统回答:“大家都有错!”刘备虽然大笑,心中恐怕也是多半不快吧。


总而言之,庞统能够最终得到刘备的赏识并委以重任,说明还是有一定能耐的。但是,作为刘备的军事参谋,料敌预判、出奇制胜均远不如法正,最后自身又死于军事,最如果说和诸葛亮同为经天纬地之才,的确是高估了。凤雏,毕竟还是个“雏”啊!


:
【本文标题和链接】庞统为什么称为凤雏(庞统为什么叫凤雏) http://www.hzhe123.cn//n/150822.html 页面最新缓存时间: 2024年05月2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