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s是哪里(鲁是哪里的简称)

来源:小高教学网 作者:summer 时间:2023-05-31 14:59:49 阅读次数:0

近期不少网友都在问:鲁s是哪里(鲁是哪里的简称),小编也是查阅很多资料,整理了一些相关方面的答案,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8490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22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鲁s是哪里(鲁是哪里的简称) 文章目录:

山东省俗称齐鲁大地,简称为啥是“鲁”而不是“齐”?

山东省历史悠久,因为辖区内曾经有齐国和鲁国,所以很多人称这里是齐鲁大地。但是,奇怪的是,山东的简称是“鲁”而不是“齐”,这是为什么呢?



(先秦时期地图)


我们先说说山东为啥被称为齐鲁大地。


“齐鲁”缘起于先秦齐、鲁两国,是齐、鲁两国的合称,原是国家概念。齐与鲁是西周初年的两个封国,是西周在东方代行统治权的两个重要阵地。因为西周初建时,东部沿海地区殷人和东夷人的势力强大,不服统治,屡次发生反周叛乱。周公东征,平定武庚和商奄叛乱之后,周王便将两个最得力的人物:周公和姜太公分别封于商奄和薄姑旧地,建立鲁国和齐国,以镇抚东方殷人和夷人。


鲁居泰山之阳,也就是泰山南方,齐居泰山之阴,也就是泰山北边 。齐、鲁始封时,地方各百里,至春秋战国时期,经过数百年的兼并战争,两国疆域不断拓展扩大,基本控制’了今山东地区。随着两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民族融合,人文同化。文化的交流,齐、鲁两国内部联系逐步加强。有别于中原、燕赵、秦、晋、吴越、荆楚等的齐鲁地域文化圈逐步形成。


所以,山东的区域就称为齐鲁大地。



(山东地形图)


山东作为一个区域的名称要比齐鲁大地晚。


春秋时期,晋国居太行山以西,称太行山以东为“山东”。北魏建都平城,五代时晋亦在太行山以西,故沿用古晋称太行山以东为“山东”。但是,那时候的“山东”不是特指今日的山东。


秦统一六国后,山东地区被置为郡县,如齐郡、琅邪、东海、东郡、薛郡等都在山东范围。汉初封王,山东大部分地区封给了齐王刘肥。汉武帝时削弱封国诸侯王势力,初置十三郡州,山东置青、兖、徐三州,下置郡、国、县。之后,数朝行政区划有所变动,但基本变化不大。


唐代将全国分为十道,山东地区分属河南道和河北道;北宋改道为路,全国分为二十四路,山东分属京东东路和京东西路。金大定八年(1168年)置山东东、西路统军司,治益都(今山东青州市),统辖山东地区。至此,“山东”一名始正式成为一个行政区之名称。


元代置山东东西道肃政廉访司及山东东西道宣尉司,直隶中书省,称为“腹里”。明洪武元年(1368年),置山东行中书省,治青州,后移治济南,又改置山东承宣布政使司。至清代才将山东政区正式定名为山东省,此后沿用不变。



(孔子)


山东省和齐鲁大地,实际上是指一块区域,如今也是如此,变化不大。新中国成立后,各省都要一个简称,那么山东为啥用了“鲁”,而没有用“齐”呢?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


1、孔子文化的影响


应该说,齐国属于战国七雄之一,国力强大,地位非常重要,且还曾出现过春秋五霸。鲁国虽然不强,但是文化软实力强大,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就诞生于鲁国,如今还影响着很多人。


2、鲁国的正统地位


从远近亲疏来看,鲁国是周王的弟弟的封国,齐国最早是开国功臣姜子牙的封国,所以鲁国更亲近一些。后来,齐国已经变成田齐了,对于周朝来说就更疏远了。


3、担心读音相近


民国时期,在电报架设上,各省都需要上报自己的简称。当时的河北地区属于直隶省,地位较高,率先报了“冀”的简称。至于山东省,因为“齐”的读音和“冀”相近,为了防止混淆,所以山东采用了“鲁”的简称。新中国成立后,也延用了这种叫法。【参考资料:《新华网——山东的由来和沿革》、《中国通史》、《史记·孔子世家》】(


历史上齐国比鲁国强大,为何山东简称“鲁”而非“齐”?

“文化圣地、度假天堂”,这是山东的宣传口号。那么山东大家都知道,是一个文化大省,说到山东,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孔子。


山东自古以来,文化底蕴就非常深厚,人们常常会用“齐鲁大地”来代指山东,齐和鲁,分别指的便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和鲁国,“齐鲁大地“相对应的,当然就是齐鲁文化。


齐鲁地图


在历史上,齐国的实力,可是比鲁国要强大得多,但是呢,今天山东的简称却是“鲁”,而不是齐,这是为什么呢?


这个还得从周朝说起,周武王当时分封土地,设立诸侯的时候,将我们都熟知的姜太公封到齐国,把自己的弟弟周公,封到鲁国。


鲁国呢,大致位于今天山东的西南,齐国呢,范围相比鲁国来说比较大一些,但是鲁国的地理位置更为重要,这也是周武王为什么要将鲁国给自己弟弟的原因。


周公


周武王去世之后,周公摄政,又把自己的儿子伯禽,封到鲁国,定都曲阜,这样一来,鲁国和周王朝的关系,就比齐国要亲密得多,毕竟是自己亲儿子的地盘嘛。


然后,我们都知道,周王朝的礼乐文化对华夏的影响十分深远,那么伯禽被封到鲁国之后呢,当然也就成为了周礼文化坚定的信仰者,所以鲁国也是把周礼继承和保留得最完整的地方,有句名言叫做“周礼尽在鲁矣”。


而齐国呢,深受东夷文化的影响,采用的治国之道是“因其俗,简其礼”,可见鲁国在历史上的正统地位是非常高的,而齐国虽然强大,但是在当时的地位和文化影响力,其实完全是比不上鲁国的。


姜子牙


从这些方面来看,鲁国是正统,而齐国是臣封,在选定简称的时候,当然会偏向于选用正统的鲁,齐国就相当于“庶出”不受待见了。


还有一点很重要,因为孔子,是鲁国人。孔子,是天下第一圣人,毕生致力于恢复周礼,推行“王道”于天下,他所创建的儒家学派,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一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处于主流地位。


所以,鲁国的礼乐传统经过孔子儒学千百年的弘扬之后,鲁国的名气自然也就更加地深入人心。


周公伯禽


最后呢,还有一个比较关键的原因,就是在清朝末期,电报刚刚开始普及,那个时候呢发电报的成本很高,所以在收发过程中必须要惜字如金。


因此,在建设电报体系的时候,就要求各省申报仅有一个字的简称,当时河北就申报了冀字,等到山东申报的时候,发现这个齐字的读音和冀字差不多,容易混淆,于是山东就改用鲁字来进行申报,最后一直沿用至今。


当然,如今也有很多专家提议山东将简称由鲁改齐,原因也莫过于几点,比如齐国的姜子牙名气和地位不比孔子低,比如齐国存续的历史更长,比如齐国的地理覆盖范围较鲁更为广阔,还曾有霸主七雄的辉煌等等。


孔子


不管这些理由多么的充分,山东的简称恐怕很难再更改过来,鲁的简称已经深入人心,一旦更改势必会造成方方面面的适应成本。


其次,更改简称的意义何在,是否仅仅因为由鲁改齐就会给山东带来飞腾的发展呢?如果山东的发展不是因为一个小小的简称就可以改变,那又何必大费周章的更名呢?



鲁国起源之谜:河南许昌,还是山东曲阜?

在周朝诸侯中,鲁国地位非常独特,与周王室关系密切,还一直负责记录历史,得罪鲁国的诸侯往往会被鲁国史官狠狠地记上一笔黑料,乃至放大污点,用现在话说这是一个掌握历史话语权的诸侯。孔子之所以能编订春秋等史书,就与鲁国负责记录历史,拥有丰富的史料有关。由于鲁国的独特地位,以及孔圣人等的原因,于是后世山东简称“鲁”,而不是更能代表山东的“齐”。然而,这个地位独特、负责记录王朝历史的鲁国,却没能记录好自己的历史,以至鲁国起源一度成谜。


关于周朝鲁国的起源,《史记·鲁周公世家》中说:武王伐纣之后,“遍封功臣同姓戚者。封周公旦于少昊之虚曲阜,是为鲁公。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也就是说,周武王将周公旦封在曲阜,在此建立了鲁国,由于周公要留在中枢辅佐武王,于是就让儿子伯禽代为管理。


那么,商周之际的曲阜属于哪个国家呢?魏晋杜预解释:“商奄,国名也。少皞之虚,曲阜也。”商奄之商可能代表与商朝的关系,商奄之奄可能才是正式国名,即奄国。按照当时的政治传统,周公(或伯禽)被封在商奄之地,那么国名应该就是“奄国”,比如周国之周地、齐国之齐地、晋国前身唐国之唐地等在商朝中早已有之,甲骨文已经证实了这一点。既然如此,周公的封国为何不叫“奄国”,而称之为“鲁国”?


关于周朝之前的鲁地文献记载,主要有以下两条:


《左传》记载,刘姓始祖刘累为夏朝孔甲养龙,结果养死了一条龙,他就将这条龙烹煮给孔甲吃,孔甲大呼鲜美,但刘累担心龙死之事东窗事发,又害怕孔甲还要吃龙,于是就逃到了鲁地隐居。


《逸周书》记载:“(夏)桀与其属五百人徒于鲁,鲁士民奔汤”,夏桀率领五百部署来到鲁地之后,鲁地百姓被吓得投奔商汤。


这两段历史可不可信,见仁见智了,但甲骨文中却明确提到过鲁地,比如甲骨文中有“鲁受年”,商王祭祀时向上天询问鲁国能不能丰收,表明鲁国与殷人关系很好。可见,商朝时期已有鲁国,只是卜辞中没有说明鲁国在什么地方。(下图,甲骨文中的鲁字,上鱼下口)


武王克殷之后,大肆封建诸侯,根据史记记载,我们认为周武王册封周公旦建立了鲁国,但实际上周武王可能只给了周公旦一块采邑。


周公旦中的“周”,代表的是周地,而不是“周朝”,《史记索隐》中记载:“周,地名,在岐山之阳,本太王所居。后为周公旦(采)邑,故曰周公。”为了酬谢周公旦,周武王将老家封给了他。与周公旦一样辅佐周武王的是召公,正式名称叫召公奭,因为他的封地在“召”。闲话一句,先秦古人正式名称中的每一个字都大有深意,不能等闲视之。


清朝考古辨伪学家崔述质疑:“周公既受禄于周矣,何事又封于鲁?”崔述认为周武王给了周公旦周地酬谢其功后,没有将他在鲁地。崔述之所以这么说,与《诗经·閟(bì)宫》中的记载有关:“王曰叔父(周公旦),建尔元子(嫡子伯禽),俾侯于鲁。大启尔宇,为周室辅。”周公旦是周成王的叔父,周成王将伯禽封在了鲁地,姬姓鲁国第一次出现。当然,《诗经》中关于这件事记载也前后矛盾,很难说一定就是周成王封伯禽于鲁。总之,周武王有没有封周公旦于鲁,还真是一件历史悬案。


谁册封了谁在鲁地,这个问题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鲁地在哪呢,《诗经》中的记载或许揭开了真相。


《诗经·閟宫》中记载,春秋中期的鲁僖公想要夺回常与许二地,恢复周公封建鲁国时的庞大疆域,即“居常与许,复周公之宇”,可见常许二地应该是最初的主要的鲁国疆土。唐代张守节在《史记正义》解释“故鲁城,在许昌县南四十里”,更为巧合的是河南鲁山也在附近。学者杨朝明在《从<诗经·閟宫>中看鲁国前期历史》一文中,赞同最初鲁地在河南平顶山市鲁山县一带的结论。总之,通过古今学者解读,大约可以确定最初的鲁国在如今的平顶山市与许昌市一带,只是后来鲁国丢掉了这两块地。


但这里又出现一个问题,相传许地可以追溯到帝尧时期,高士许由在此牧耕,“尧欲召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许由恶闻其声,跑到颍水边洗耳恭听耳,因此许地是根据许由而来的。既然许地历史悠久,按照国号根据封地名称而来的原则,为何最初不叫“许国”,而叫“鲁国”呢?


其实,许地的名称可能是后来出现的,西周初期还没有许地。根据古文字记载,许字最早见于西周金文,由“言”与“午”组成,古今字形变化不大,本义大概是众人共同用力时口中发出的有节奏的喊声,或者是认可、答应。也就是说,商朝极有可能还没有许字,自然也就没有许地一说,而鲁僖公口中的“许”所在的地方,应该就是甲骨文中提到的鲁地。至于许地名称,可能是他国占据了“鲁地”之后,为了削弱鲁国在此的影响力,将之更名为许地。


既然伯禽被封在了“常许二地”,又为何跑到了山东曲阜呢?《诗经·閟(bì)宫》中还有一句话说“乃命鲁公,俾侯于东”,即将伯禽又加封了鲁国之东的地盘,给予了第二次册封。


由于东方地区不少部族是商朝的铁杆,其中以商奄之民最甚,他们反周情绪浓烈,周公旦平定三监之乱后,为了震慑东方诸部,稳固周朝的统治,一方面将很多“乱民”比如商奄之民迁徙到了西方,秦赵祖先就是这时被迫西迁的,一方面让鲁公“俾侯于东”,在此封建亲族,《左传》中说“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封于少皞之虚。”显然,“俾侯于东”目的地就是商奄之国的曲阜。


伯禽虽然被封于曲阜,但并未迁都至此,而是在彻底清除掉奄国势力之后,鲁炀公才迁都到了曲阜。《史记集解》中说“炀公徒鲁”,鲁炀公是鲁国第三代君主,他在位时迁都徙到曲阜。


也就是说,周王将周公或伯禽封在鲁地,随着局势的变化,或者为了酬谢周公旦,周成王又将商奄之地封给了伯禽,后来鲁炀公时迁都到了曲阜,继续沿用了鲁之国号,于是原本的商奄之地更名为鲁地,商奄之地就慢慢的消失在了人们记忆中。后人遗忘了这一段历史,直接以为鲁地就是曲阜地区的本来名称。


参考资料:《史记》、《诗经》等


在周朝诸侯中,鲁国地位非常独特,与周王室关系密切,还一直负责记录历史,得罪鲁国的诸侯往往会被鲁国史官狠狠地记上一笔黑料,乃至放大污点,用现在话说这是一个掌握历史话语权的诸侯。孔子之所以能编订春秋等史书,就与鲁国负责记录历史,拥有丰富的史料有关。由于鲁国的独特地位,以及孔圣人等的原因,于是后世山东简称“鲁”,而不是更能代表山东的“齐”。然而,这个地位独特、负责记录王朝历史的鲁国,却没能记录好自己的历史,以至鲁国起源一度成谜。


关于周朝鲁国的起源,《史记·鲁周公世家》中说:武王伐纣之后,“遍封功臣同姓戚者。封周公旦于少昊之虚曲阜,是为鲁公。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也就是说,周武王将周公旦封在曲阜,在此建立了鲁国,由于周公要留在中枢辅佐武王,于是就让儿子伯禽代为管理。


那么,商周之际的曲阜属于哪个国家呢?魏晋杜预解释:“商奄,国名也。少皞之虚,曲阜也。”商奄之商可能代表与商朝的关系,商奄之奄可能才是正式国名,即奄国。按照当时的政治传统,周公(或伯禽)被封在商奄之地,那么国名应该就是“奄国”,比如周国之周地、齐国之齐地、晋国前身唐国之唐地等在商朝中早已有之,甲骨文已经证实了这一点。既然如此,周公的封国为何不叫“奄国”,而称之为“鲁国”?


关于周朝之前的鲁地文献记载,主要有以下两条:


《左传》记载,刘姓始祖刘累为夏朝孔甲养龙,结果养死了一条龙,他就将这条龙烹煮给孔甲吃,孔甲大呼鲜美,但刘累担心龙死之事东窗事发,又害怕孔甲还要吃龙,于是就逃到了鲁地隐居。


《逸周书》记载:“(夏)桀与其属五百人徒于鲁,鲁士民奔汤”,夏桀率领五百部署来到鲁地之后,鲁地百姓被吓得投奔商汤。


这两段历史可不可信,见仁见智了,但甲骨文中却明确提到过鲁地,比如甲骨文中有“鲁受年”,商王祭祀时向上天询问鲁国能不能丰收,表明鲁国与殷人关系很好。可见,商朝时期已有鲁国,只是卜辞中没有说明鲁国在什么地方。(下图,甲骨文中的鲁字,上鱼下口)


武王克殷之后,大肆封建诸侯,根据史记记载,我们认为周武王册封周公旦建立了鲁国,但实际上周武王可能只给了周公旦一块采邑。


周公旦中的“周”,代表的是周地,而不是“周朝”,《史记索隐》中记载:“周,地名,在岐山之阳,本太王所居。后为周公旦(采)邑,故曰周公。”为了酬谢周公旦,周武王将老家封给了他。与周公旦一样辅佐周武王的是召公,正式名称叫召公奭,因为他的封地在“召”。闲话一句,先秦古人正式名称中的每一个字都大有深意,不能等闲视之。


清朝考古辨伪学家崔述质疑:“周公既受禄于周矣,何事又封于鲁?”崔述认为周武王给了周公旦周地酬谢其功后,没有将他在鲁地。崔述之所以这么说,与《诗经·閟(bì)宫》中的记载有关:“王曰叔父(周公旦),建尔元子(嫡子伯禽),俾侯于鲁。大启尔宇,为周室辅。”周公旦是周成王的叔父,周成王将伯禽封在了鲁地,姬姓鲁国第一次出现。当然,《诗经》中关于这件事记载也前后矛盾,很难说一定就是周成王封伯禽于鲁。总之,周武王有没有封周公旦于鲁,还真是一件历史悬案。


谁册封了谁在鲁地,这个问题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鲁地在哪呢,《诗经》中的记载或许揭开了真相。


《诗经·閟宫》中记载,春秋中期的鲁僖公想要夺回常与许二地,恢复周公封建鲁国时的庞大疆域,即“居常与许,复周公之宇”,可见常许二地应该是最初的主要的鲁国疆土。唐代张守节在《史记正义》解释“故鲁城,在许昌县南四十里”,更为巧合的是河南鲁山也在附近。学者杨朝明在《从<诗经·閟宫>中看鲁国前期历史》一文中,赞同最初鲁地在河南平顶山市鲁山县一带的结论。总之,通过古今学者解读,大约可以确定最初的鲁国在如今的平顶山市与许昌市一带,只是后来鲁国丢掉了这两块地。


但这里又出现一个问题,相传许地可以追溯到帝尧时期,高士许由在此牧耕,“尧欲召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许由恶闻其声,跑到颍水边洗耳恭听耳,因此许地是根据许由而来的。既然许地历史悠久,按照国号根据封地名称而来的原则,为何最初不叫“许国”,而叫“鲁国”呢?


其实,许地的名称可能是后来出现的,西周初期还没有许地。根据古文字记载,许字最早见于西周金文,由“言”与“午”组成,古今字形变化不大,本义大概是众人共同用力时口中发出的有节奏的喊声,或者是认可、答应。也就是说,商朝极有可能还没有许字,自然也就没有许地一说,而鲁僖公口中的“许”所在的地方,应该就是甲骨文中提到的鲁地。至于许地名称,可能是他国占据了“鲁地”之后,为了削弱鲁国在此的影响力,将之更名为许地。


既然伯禽被封在了“常许二地”,又为何跑到了山东曲阜呢?《诗经·閟(bì)宫》中还有一句话说“乃命鲁公,俾侯于东”,即将伯禽又加封了鲁国之东的地盘,给予了第二次册封。


由于东方地区不少部族是商朝的铁杆,其中以商奄之民最甚,他们反周情绪浓烈,周公旦平定三监之乱后,为了震慑东方诸部,稳固周朝的统治,一方面将很多“乱民”比如商奄之民迁徙到了西方,秦赵祖先就是这时被迫西迁的,一方面让鲁公“俾侯于东”,在此封建亲族,《左传》中说“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封于少皞之虚。”显然,“俾侯于东”目的地就是商奄之国的曲阜。


伯禽虽然被封于曲阜,但并未迁都至此,而是在彻底清除掉奄国势力之后,鲁炀公才迁都到了曲阜。《史记集解》中说“炀公徒鲁”,鲁炀公是鲁国第三代君主,他在位时迁都徙到曲阜。


也就是说,周王将周公或伯禽封在鲁地,随着局势的变化,或者为了酬谢周公旦,周成王又将商奄之地封给了伯禽,后来鲁炀公时迁都到了曲阜,继续沿用了鲁之国号,于是原本的商奄之地更名为鲁地,商奄之地就慢慢的消失在了人们记忆中。后人遗忘了这一段历史,直接以为鲁地就是曲阜地区的本来名称。


参考资料:《史记》、《诗经》等


【本文标题和链接】鲁s是哪里(鲁是哪里的简称) http://www.hzhe123.cn//n/162180.html 页面最新缓存时间: 2024年04月29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