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兴县在哪里(兴县属于山西哪个地区)

来源:小高教学网 作者:summer 时间:2023-06-14 22:37:21 阅读次数:0

近期不少网友都在问:陕西兴县在哪里(兴县属于山西哪个地区),小编也是查阅很多资料,整理了一些相关方面的答案,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11706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30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陕西兴县在哪里(兴县属于山西哪个地区) 文章目录:

中国距离最近的两个县城,相隔300米,却属于两个省份

我国的行政区划,一般来说各个行政单位的行政中心之间都会存在一定的距离。但在陕西和山西两省交界处,有这么一个地方,两岸有连绵数公里的城市建筑,黄河从城市中穿城而过。不了解的人还以为这里属于同一个城市,其实两岸是两个县的县城,而且还分别属于不同的省份。黄河西侧的是陕西省府谷县的县城所在,而东侧的则是属于山西的保德县县城。在古代,这里甚至分属不同的国家。到了宋代因为金朝占领了河东,为了抵御河东的威胁,在河对岸建起了一座新城,并命名为保德州,保德之名沿用至今。


府谷和保德两县的县城隔着300米宽的黄河依山而建,是全国距离最近的县级行政区划,却又分属于不同省份的两个县,成为了中国行政区划上的一个奇观。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下这两个县。




府谷县

府谷县位于陕西省最北端,地处秦、晋、蒙接壤地带,与山西省河曲县、保德县隔河相望,北与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伊金霍洛旗接壤,西南与神木市毗邻,素有“鸡鸣闻三省”之称。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居全国百强、西部十强,省级民营经济转型升级试验区和中国产业百强县、全国金融生态先进县、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特色先进县、陕西省十强县位居三甲。府谷自然资源富集,是国家级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西煤东运”、“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的重要枢纽,特产有海红果。




唐(618年~907年)属麟州。初为府谷镇,开元以后县地分属银城、新秦二县。






五代后唐天佑七年(910年)升镇为县,八年(911年)升府州领府谷县。不久,因辽国侵扰迁到留得人堡,即今府谷县城。后汉初升设永安军,乾佑元年(948年)仍设府州,周显德元年(954年)复设永安军。




宋(960年~1279年),仍为府州,领府谷县。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改为靖康军。政和五年(1115年),赐郡名荣河,又改为保成军,置麟府路军马司,以太原府代州路钤辖领,属河东路,以其地处河西,便于控扼西夏。靖康元年(1126年),割让麟、府、丰三州与西夏。




绍兴九年(1139年),西夏人陷府州。


金贞元(1153年~1155年)以后,从西夏收复。正大三年(1226年),复设府谷县,增设建宁县(故城在府谷县西北七十里)。




元(1206年~1368年)初,复建府州,领府谷县。至元六年(1269年),州废,并建宁县入府谷县,隶延安路葭州(道光本《榆林府志》)。






明(1368年~1644年)为府谷县,属葭州。洪武六年(1373年)废。十三年(1380年)复置县,属延安府葭州。




清(1644年~1911年)仍为府谷县,初属延安府。雍正三年(1725年),改属葭州。乾隆元年(1736年年),改属榆林府。


民国时期为府谷县。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归陕西省第一行政督察区。






1950年5月整编时,撤销神府县,其辖地分别划归府谷、神木两县。府谷县归属陕西省榆林专区。




1958年12月,府谷县撤销,其辖地划归神木县。县委、县人委设在神木县城关,隶属仍旧。




1961年9月,恢复府谷县建置,隶属仍旧。1968年3月,府谷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属榆林地区革命委员会领导。


1981年12月,恢复府谷县人民政府,隶属榆林地区行政公署。


2000年7月,撤销榆林地区行政公署,设立地级榆林市,府谷县隶属榆林市。




保德县



保德县,隶属于山西省忻州市,位于山西省西北部,全县总面积997.5平方千米, 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截至2019年10月,保德县辖4个镇、9个乡,另辖1个乡级单位, 县政府驻东关镇。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保德县常住人口为144218人。 保德县境内有飞龙山、陈烈女庙、故城石窟等风景名胜。




宋淳化四年,析宪州(即静乐县)置定羌军。景德二年改保德军(取民保于城,城保于德也),寻立为州。管五里。与河西麟州(即神木县)、府州—府谷、丰州(今在河套)相表里,以控制夏人。属河东道。宋室南渡,金置附廓保德县,隶府州历五十余年。至辛卯复升为州。




元为保德州,属冀宁路。




明初,亦为州,洪武七年(1374年),改县,九年复为州,仍辖河曲县。洪武十四年(1381年),河曲县分出,隶属于太原府。明正德年间外敌侵扰边疆,保德州隶属山西冀宁道。


清朝时,隶属太原。雍正二年(1724年),保德升为直隶州,管辖河曲、兴县。雍正八年(1730年),兴县仍归太原管辖,保德州仍下辖河曲县。明清时还曾设有保德所、保德营(均为边防驻军建置)。


民国元年(1912年)改保德州为保德县,直属山西省。民国三年(1914年),隶属雁门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直属山西省。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阎锡山政权将全省划为七个行政区,保德隶属第二行政区管辖。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月,保德县解放,属晋西北行政公署二专署(岢岚区)领导。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11月,晋西北行政公署改名为晋绥边区行政公署。保德属二专署领导。后行政区划多次改动,保德县一直属二专署领导。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初,保德县属陕甘宁边区晋西北行署五寨专署领导。


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9月,保德县属兴县专署领导。


1952年,保德县划归忻县专署。




1959年1月1日,石塘河以北地区与河曲、偏关合并为河曲县,县政府设在河曲县巡镇,保德设督导组;石塘河以南地区与兴县合并为兴县,县政府设在兴县城关。其时,忻县、雁北两专署合并,河曲县、兴县均属晋北专员公署领导。7月,按原来建置,南、北两地区,又合为保德县,仍属晋北专员公署领导。


1961年,撤销晋北专署,分设忻县、雁北专署,保德复归忻县专员公署领导。


1970年,忻县专区改称忻县地区,保德县属之。


1983年,忻县地区改为忻州地区,保德县属之。


2000年,忻州市升地级市,保德县属之。


兴县:春节,来一次“舌尖上的旅行”!

吃货眼中的春节,必然是一个吃吃吃的节日。悄然间,兴县县城的城南街近几年演变成兴县的美食一条街啦。几年下来,在这条街上,既汇聚了兴县本土小吃,也有不少泊来品美食。不知有没有一种美食令你至今难以忘怀?


大年正月初三,那就跟随小编来一次"舌尖上的旅行"吧!(图:白夜不黑)


兴县人,你知道你家什么时候来兴县的吗?追溯兴县姓氏起源

兴县从北齐始置蔚汾县到现在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兴县旧志云:“置县于北齐,因县城地处蔚汾河谷之宽平处,故取名为蔚汾县。则兴县建置之始也”。


在兴县这1400多年的历史变迁中,有很多的姓氏,各个姓氏的


您贵姓?一生之中我们每个人都要无数次回答这个问题。姓氏,是标识一个人的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对中国人来说意义非凡;姓氏,是家族历史的承载和延续。


你知道自己姓氏的祖先来自哪里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兴县各大姓氏的


白氏




兴县的白姓,来自宁武、五台那一片。最早是在河南,迁移到陕西,后来再迁移到山西,再后来有留在山西的,有回迁陕西的,白朴就是留在山西这一支河曲的。后来又有从山西迁到河南,陕西迁到四川的。


孙氏




我孙氏为子姓之后,世居秦地。自宋末明初,始迁晋国,寄居代郡(今代县)。不数代由代抵兴(今兴县),择此于城西南黄河之浒,浩岷山前。而子孙缺乏,单传七世,所生二子,长曰柄,次曰权。其时,即在浩岷山下占卜吉地,坟茔点穴。彼时浩岷山有老僧善风水,观此坟茔曰:“此地有回龙翔凤之势,孙氏之后必大有昌荣。”嗣后,弟兄反目,权率妻子辈迁于城内北关,数世相传,科第迭兴,自清一朝取进士一十三名;官至内阁大学士,赐文定公,遂为一邑之大户,称为中户孙。而柄领其儿男,此维与宅,耕三余一,耕九余三,日积月累,遂为殷实。仅图万亿及秭,不思雁塔联辉,经史失传,绝断书香数世之久,不知谱碟为何物。十二三世时,子孙绳绳,按十二时分为十二支。其十一支仍居原籍,耕读传家。唯余(孙燮自己)一支之祖玉选公无技可依,亦迁于城内与中户往来。


字辈世系(不尽准确,从十二世为每世所用字多为字辈)


始祖:(明)孙柄、孙权(兄弟)


迁徙:孙柄、孙权,余家世本邑临河二都东豆峪(陕西)金头沟人氏上有浩明之山巅旧名圣福寨传言河西白圪碢村迁居于兴县城内,孙权居北关(十二世出吏部尚书孙嘉淦),孙柄居兴县蔡家会。是为兴县始迁祖。


孙权二子:和支、和气


我的QQ:409976420 西北地区孙氏群:227109804 (陕西山西内蒙)


一世:孙柄、孙权(五行木)


二世:和(和支、和气)


三世:士(士连)


四世:单字(端、贵、严、昙)


五世:仲(仲纪、仲纲)


六世:伦、儒、信


七世:汉(汉臣汉杰、汉卿)


八世:光(光祖、光宗、光勋、光祚)


九世:守


十世:世


十一世:奕承幼(十一世开始字辈混乱)


十二世:象淦(孙嘉淦字辈)明


十三世:孝肯云


十四世:方作嗣盈之


十五世:受奉元介


十六七:是贻景


十七世:文树登传


十八世:福捧临


十九世:元


二十世:子当


二十一世:浩


(孙嘉淦)


清朝吏部尚书孙嘉淦的家谱 (二门孙权支系的后人)


弓氏




兴县境内所居弓氏为明初从陕西省吴堡县弓家山村外迁弓氏族人后裔。祖辈口口相传(吴堡弓氏二门八世祖弓屹后人迁居山西省兴、岚二县境内,兴县弓氏先祖口传从陕西迁来,而距离他们最近的陕北弓氏聚居地仅有吴堡县,陕北包括榆林市、延安市所辖县区所居弓氏基本都是从吴堡迁徙而来)、所居村名(皆叫弓家山)及其读音(军家山)。
一世祖为弓守清、弓守业、弓守红三兄弟,迄今繁衍十七代,人口大约580多人,另外迁居内蒙地址、人数不详。兴县弓氏主要聚居地:蔡家崖乡弓家山村,人口436人,无外姓;蔡家崖乡崖腰头村,人口100人左右;奥家湾乡奥家坪村,人口近50人。




刘氏




清雍正《兴县志》载;明初,刘氏由陕西兑臼和本省洪洞县大槐树庄移民而来。 据传,刘氏宗族,也是洪洞大槐树的传人。但是。从有记载的家谱来看,刘氏宗族.从刘登云,刘登武兄弟二人起家发展的,距今繁衍生息十四代传人。




蔡氏




狮子洼蔡姓据传说是明朝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而来,与陕西省神木县蔡小沟蔡姓是同宗。祖先蔡守贵、蔡守威兄弟二人最早在狮子洼前边的芦尚坪定居。后传至大约第四、五世,一支移居陕西省神木县蔡小沟,一支在狮子洼定居。现已历十四世。


贺氏




贺氏得姓于东汉安帝年间,鼻祖贺纯,本姓庆,为避安帝父孝德帝刘庆讳,安帝诏庆纯御笔亲改,赐姓贺,更庆纯名为贺纯,贺纯即为贺氏鼻祖。贺姓已历一千八百余年,人口众多,名人辈出。经历代繁衍迁徙,支系遍布全国各地,尤以湖南、山西两省居多。以人口排行,贺姓现为全国二万二千姓氏中百大姓氏之一,居第九十七位,占汉族人口的0.18%。兴县贺姓人口为5091人,居全县242个姓代之第十位(1993年版《兴县志》)。


相传,我族南耳上贺姓为明初本省洪洞县大槐树移民




吕氏




山西吕梁兴县蔡家会庄头村吕氏一族,由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来,与陕西佳县吕岩村一脉同宗。


先祖是弟兄三个,老大老二世居蔡家会庄头村,老三后迁至陕西榆林佳县吕岩村。


流传辈字有德、玉、光、富、成。




尹氏


山西吕梁兴县尹氏始迁祖:尹暹,祖籍南京凤阳府寿州安丰(今安徽寿县安丰镇),明洪武二年(1730)调任山西兴县知县,三年政绩斐然,升平阳府(今临汾市)同知,后定居于兴县瓦塘镇郑家塔村,为兴县尹氏开基祖。




兴县栅栏门康氏


始祖康思铭, 妣王夫人,携子萧九自陕西怀安卫迁徙太原府清源县南社村。二世祖康萧九,随父思铭公自陕西怀安卫迁徙太原府清源县南社村。


三世祖荣有、登有(登有公为兴县栅栏门康之祖)明建文元年1399年,公始由清源迁于今山西太原府之兴县,旧名合河(合河即现在的兴县)


兴县衙门前康氏


据传,明成祖永乐年间,陕北屡遭荒旱,人民无以维生。有康氏兄弟三人于明成祖永乐十八年,带领全家十几口人,由陕西米脂县出外逃荒。辗转流离,东渡黄河来到山西兴县谋生,这便是康氏家族在兴县最早的祖先。他们擅长石工,替人佣工度日,维持全家生活。以后定居在县城西门内,县衙门对面。年长日久子孙繁衍,人们习惯上即称之为“衙门前康家”。




牛氏


兴县牛氏于明末清初从陕西米脂迁来时,家境比较贫寒,直到牛友兰的父辈才富裕起来。牛友兰的父亲叫牛锡瑗,他不仅雇了长工,还让五个儿子读书,其中除长子早逝外,次子牛照荃、三子牛照藻都在外面做过县官,寄回来的钱由四子牛照藩投资土地和工商业。抗日战争前夕,牛家除五座宅院、一所花园和两千多垧土地外,还在城里开了“复庆永”、“福兴永”等商号,成为当地首屈一指的富户。


牛友兰排行第五,他1906年考入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开始接触新思想,逐渐“认识到中国贫穷落后是因为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清政府的腐败所致,为使中国能富强,遂立志追随孙中山先生的**主义**,从事社会改革和发展新文化教育事业。”




孟氏


在山西省兴县康宁镇刘家曲村,居住着一支孟氏后裔,历代口传,祖籍是河西陕西神木县孟家沟,根据记载,始祖孟养元,生三子,长子孟应芳,后继传人。次子孟正芳,得子孟登第,第生祖堂。三子孟桂芳,得子希良,良生二子,长子登云,次子登雾。云生二子,长子祖汉,次子祖泰。雾生一子祖晋。此“芳”字两门之后迁何处定居,待考。


闫氏


闫姓出自姬姓。周初分封诸侯,周武王封伯祖父泰伯的曾孙仲奕于阎郷,仲奕的后代就以祖先的封地阎为姓。到了春秋时期,唐叔虞的后裔公子懿,被封于阎,他的后代子孙也以祖先的封地阎为姓。


兴县闫氏,团枣墕村闫氏来自陕西省神木县沙峁镇闫家堡村,至今三百多年。




郭氏




郭氏兴县小善村郭氏::思明运昌君开廷凤(维守)(选章)(态曾)怀。


本村800多口全属郭氏族人。繁衍13代。先祖字:思明、运、昌、君、开、廷、凤、(维、守、)、(选、章)、(态、曾)、怀。据老人们说,是从陕西迁移到此,大约在清中后期有一支迁往本省的偏关一带,有知道这支或与本族同宗同脉的请与QQ1076914304联系。


杜氏




兴县瓦塘镇前、后石门杜氏


口传来自洪洞县 原有挂谱一幅。世系分明,后被石门族人遗失,后人无谱可依。到了现代更是无人承担修撰谱牒。


分支:龙耳会杜氏,目前的家谱 就五代人


字辈:克、玉、青


前石门 后石门 龙耳会 贺家会杜氏 是一族


马氏




都甲是山西省兴县罗峪口“龙里九甲”。


罗峪口马氏有山马家和川马家之分,我们属于山马家。经查访证实,马氏老祖先是陕西秦川人,因古代兵荒马乱而流入山西罗峪口居住。


任氏




陕西迁壁村始迁祖:任光前


元字辈从壁村黄河坪迁入兴县任家湾字辈:光、教、发、世、元、瀛、锦、维、鹏、子绶长、学增巨、乃依根气团布


任家湾的4l户184个居民中,只有一户是异姓的.其他均为“本地户”,在血统上可以“排”起来“任”姓同宗。谁家同谁家属于哪一支,谁比谁大几辈或小几辈,他们都能说清楚,而且在取名上都看得出来。据他们说,他们的祖先原是陕西人.因为那里自民国以来军混战和土匪袭扰频繁,天灾人祸不断,生存环境恶劣,所以才逃到山西。而任家湾村的建立,就是他们“父子们”历代勤劳经营的结果。1940年代初.本村任姓共有五支,据说这就是其祖先的五个儿子的分支。 1940年代任家湾村的辈数关系是这样的:“鹏”字辈是最高的一辈:“鹏”字以下为“子”、“绶”、“长”辈:“子”字辈下面是“学”、“增”、“巨”字辈;“学”字辈下为“乃”、“依”、“根气“团”、“布”等辈,乃即为当时1942年最小的一辈。


高氏




迁入时间不详待考,只知是从陕西神木迁入的。


王氏




有始祖大约是是明代的世系谱。口传一说从陕西酒坊坡迁徙来,又说是陕西兑臼圪坨迁来。兴县有九甲王、六甲王、五甲王。九甲、六甲、五甲都是不同居住地的同宗王氏。


兴县魏家滩镇九元坪王氏


第一代 和郷 第二代 唤居 国寳 珎寳 第三代 得孝 得贵 孝忠 贵忠 嗣忠 允忠 已忠 翼忠 玠忠 友忠 真忠第四代 锜 钊 鉴 铭


贾氏




贾氏于明代由陕西贾家沟迀来弟兄三人,名曰:儒梅、儒配、儒张。先定居于西川常家墕,后因官司从内蒙出走一人,历朝各代才人辈出,现今兴县贾氏在兴县为望族,主要分布在白家沟,水油塔一带,族内至今流传“天下贾是一家”。严禁通婚。至今兴县各领域贾家涉足。优其手工制造,在县邑无与比肩者。



兴县从北齐始置蔚汾县到现在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兴县旧志云:“置县于北齐,因县城地处蔚汾河谷之宽平处,故取名为蔚汾县。则兴县建置之始也”。


在兴县这1400多年的历史变迁中,有很多的姓氏,各个姓氏的


您贵姓?一生之中我们每个人都要无数次回答这个问题。姓氏,是标识一个人的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对中国人来说意义非凡;姓氏,是家族历史的承载和延续。


你知道自己姓氏的祖先来自哪里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兴县各大姓氏的


白氏




兴县的白姓,来自宁武、五台那一片。最早是在河南,迁移到陕西,后来再迁移到山西,再后来有留在山西的,有回迁陕西的,白朴就是留在山西这一支河曲的。后来又有从山西迁到河南,陕西迁到四川的。


孙氏




我孙氏为子姓之后,世居秦地。自宋末明初,始迁晋国,寄居代郡(今代县)。不数代由代抵兴(今兴县),择此于城西南黄河之浒,浩岷山前。而子孙缺乏,单传七世,所生二子,长曰柄,次曰权。其时,即在浩岷山下占卜吉地,坟茔点穴。彼时浩岷山有老僧善风水,观此坟茔曰:“此地有回龙翔凤之势,孙氏之后必大有昌荣。”嗣后,弟兄反目,权率妻子辈迁于城内北关,数世相传,科第迭兴,自清一朝取进士一十三名;官至内阁大学士,赐文定公,遂为一邑之大户,称为中户孙。而柄领其儿男,此维与宅,耕三余一,耕九余三,日积月累,遂为殷实。仅图万亿及秭,不思雁塔联辉,经史失传,绝断书香数世之久,不知谱碟为何物。十二三世时,子孙绳绳,按十二时分为十二支。其十一支仍居原籍,耕读传家。唯余(孙燮自己)一支之祖玉选公无技可依,亦迁于城内与中户往来。


字辈世系(不尽准确,从十二世为每世所用字多为字辈)


始祖:(明)孙柄、孙权(兄弟)


迁徙:孙柄、孙权,余家世本邑临河二都东豆峪(陕西)金头沟人氏上有浩明之山巅旧名圣福寨传言河西白圪碢村迁居于兴县城内,孙权居北关(十二世出吏部尚书孙嘉淦),孙柄居兴县蔡家会。是为兴县始迁祖。


孙权二子:和支、和气


我的QQ:409976420 西北地区孙氏群:227109804 (陕西山西内蒙)


一世:孙柄、孙权(五行木)


二世:和(和支、和气)


三世:士(士连)


四世:单字(端、贵、严、昙)


五世:仲(仲纪、仲纲)


六世:伦、儒、信


七世:汉(汉臣汉杰、汉卿)


八世:光(光祖、光宗、光勋、光祚)


九世:守


十世:世


十一世:奕承幼(十一世开始字辈混乱)


十二世:象淦(孙嘉淦字辈)明


十三世:孝肯云


十四世:方作嗣盈之


十五世:受奉元介


十六七:是贻景


十七世:文树登传


十八世:福捧临


十九世:元


二十世:子当


二十一世:浩


(孙嘉淦)


清朝吏部尚书孙嘉淦的家谱 (二门孙权支系的后人)


弓氏




兴县境内所居弓氏为明初从陕西省吴堡县弓家山村外迁弓氏族人后裔。祖辈口口相传(吴堡弓氏二门八世祖弓屹后人迁居山西省兴、岚二县境内,兴县弓氏先祖口传从陕西迁来,而距离他们最近的陕北弓氏聚居地仅有吴堡县,陕北包括榆林市、延安市所辖县区所居弓氏基本都是从吴堡迁徙而来)、所居村名(皆叫弓家山)及其读音(军家山)。
一世祖为弓守清、弓守业、弓守红三兄弟,迄今繁衍十七代,人口大约580多人,另外迁居内蒙地址、人数不详。兴县弓氏主要聚居地:蔡家崖乡弓家山村,人口436人,无外姓;蔡家崖乡崖腰头村,人口100人左右;奥家湾乡奥家坪村,人口近50人。




刘氏




清雍正《兴县志》载;明初,刘氏由陕西兑臼和本省洪洞县大槐树庄移民而来。 据传,刘氏宗族,也是洪洞大槐树的传人。但是。从有记载的家谱来看,刘氏宗族.从刘登云,刘登武兄弟二人起家发展的,距今繁衍生息十四代传人。




蔡氏




狮子洼蔡姓据传说是明朝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而来,与陕西省神木县蔡小沟蔡姓是同宗。祖先蔡守贵、蔡守威兄弟二人最早在狮子洼前边的芦尚坪定居。后传至大约第四、五世,一支移居陕西省神木县蔡小沟,一支在狮子洼定居。现已历十四世。


贺氏




贺氏得姓于东汉安帝年间,鼻祖贺纯,本姓庆,为避安帝父孝德帝刘庆讳,安帝诏庆纯御笔亲改,赐姓贺,更庆纯名为贺纯,贺纯即为贺氏鼻祖。贺姓已历一千八百余年,人口众多,名人辈出。经历代繁衍迁徙,支系遍布全国各地,尤以湖南、山西两省居多。以人口排行,贺姓现为全国二万二千姓氏中百大姓氏之一,居第九十七位,占汉族人口的0.18%。兴县贺姓人口为5091人,居全县242个姓代之第十位(1993年版《兴县志》)。


相传,我族南耳上贺姓为明初本省洪洞县大槐树移民




吕氏




山西吕梁兴县蔡家会庄头村吕氏一族,由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来,与陕西佳县吕岩村一脉同宗。


先祖是弟兄三个,老大老二世居蔡家会庄头村,老三后迁至陕西榆林佳县吕岩村。


流传辈字有德、玉、光、富、成。




尹氏


山西吕梁兴县尹氏始迁祖:尹暹,祖籍南京凤阳府寿州安丰(今安徽寿县安丰镇),明洪武二年(1730)调任山西兴县知县,三年政绩斐然,升平阳府(今临汾市)同知,后定居于兴县瓦塘镇郑家塔村,为兴县尹氏开基祖。




兴县栅栏门康氏


始祖康思铭, 妣王夫人,携子萧九自陕西怀安卫迁徙太原府清源县南社村。二世祖康萧九,随父思铭公自陕西怀安卫迁徙太原府清源县南社村。


三世祖荣有、登有(登有公为兴县栅栏门康之祖)明建文元年1399年,公始由清源迁于今山西太原府之兴县,旧名合河(合河即现在的兴县)


兴县衙门前康氏


据传,明成祖永乐年间,陕北屡遭荒旱,人民无以维生。有康氏兄弟三人于明成祖永乐十八年,带领全家十几口人,由陕西米脂县出外逃荒。辗转流离,东渡黄河来到山西兴县谋生,这便是康氏家族在兴县最早的祖先。他们擅长石工,替人佣工度日,维持全家生活。以后定居在县城西门内,县衙门对面。年长日久子孙繁衍,人们习惯上即称之为“衙门前康家”。




牛氏


兴县牛氏于明末清初从陕西米脂迁来时,家境比较贫寒,直到牛友兰的父辈才富裕起来。牛友兰的父亲叫牛锡瑗,他不仅雇了长工,还让五个儿子读书,其中除长子早逝外,次子牛照荃、三子牛照藻都在外面做过县官,寄回来的钱由四子牛照藩投资土地和工商业。抗日战争前夕,牛家除五座宅院、一所花园和两千多垧土地外,还在城里开了“复庆永”、“福兴永”等商号,成为当地首屈一指的富户。


牛友兰排行第五,他1906年考入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开始接触新思想,逐渐“认识到中国贫穷落后是因为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清政府的腐败所致,为使中国能富强,遂立志追随孙中山先生的**主义**,从事社会改革和发展新文化教育事业。”




孟氏


在山西省兴县康宁镇刘家曲村,居住着一支孟氏后裔,历代口传,祖籍是河西陕西神木县孟家沟,根据记载,始祖孟养元,生三子,长子孟应芳,后继传人。次子孟正芳,得子孟登第,第生祖堂。三子孟桂芳,得子希良,良生二子,长子登云,次子登雾。云生二子,长子祖汉,次子祖泰。雾生一子祖晋。此“芳”字两门之后迁何处定居,待考。


闫氏


闫姓出自姬姓。周初分封诸侯,周武王封伯祖父泰伯的曾孙仲奕于阎郷,仲奕的后代就以祖先的封地阎为姓。到了春秋时期,唐叔虞的后裔公子懿,被封于阎,他的后代子孙也以祖先的封地阎为姓。


兴县闫氏,团枣墕村闫氏来自陕西省神木县沙峁镇闫家堡村,至今三百多年。




郭氏




郭氏兴县小善村郭氏::思明运昌君开廷凤(维守)(选章)(态曾)怀。


本村800多口全属郭氏族人。繁衍13代。先祖字:思明、运、昌、君、开、廷、凤、(维、守、)、(选、章)、(态、曾)、怀。据老人们说,是从陕西迁移到此,大约在清中后期有一支迁往本省的偏关一带,有知道这支或与本族同宗同脉的请与QQ1076914304联系。


杜氏




兴县瓦塘镇前、后石门杜氏


口传来自洪洞县 原有挂谱一幅。世系分明,后被石门族人遗失,后人无谱可依。到了现代更是无人承担修撰谱牒。


分支:龙耳会杜氏,目前的家谱 就五代人


字辈:克、玉、青


前石门 后石门 龙耳会 贺家会杜氏 是一族


马氏




都甲是山西省兴县罗峪口“龙里九甲”。


罗峪口马氏有山马家和川马家之分,我们属于山马家。经查访证实,马氏老祖先是陕西秦川人,因古代兵荒马乱而流入山西罗峪口居住。


任氏




陕西迁壁村始迁祖:任光前


元字辈从壁村黄河坪迁入兴县任家湾字辈:光、教、发、世、元、瀛、锦、维、鹏、子绶长、学增巨、乃依根气团布


任家湾的4l户184个居民中,只有一户是异姓的.其他均为“本地户”,在血统上可以“排”起来“任”姓同宗。谁家同谁家属于哪一支,谁比谁大几辈或小几辈,他们都能说清楚,而且在取名上都看得出来。据他们说,他们的祖先原是陕西人.因为那里自民国以来军混战和土匪袭扰频繁,天灾人祸不断,生存环境恶劣,所以才逃到山西。而任家湾村的建立,就是他们“父子们”历代勤劳经营的结果。1940年代初.本村任姓共有五支,据说这就是其祖先的五个儿子的分支。 1940年代任家湾村的辈数关系是这样的:“鹏”字辈是最高的一辈:“鹏”字以下为“子”、“绶”、“长”辈:“子”字辈下面是“学”、“增”、“巨”字辈;“学”字辈下为“乃”、“依”、“根气“团”、“布”等辈,乃即为当时1942年最小的一辈。


高氏




迁入时间不详待考,只知是从陕西神木迁入的。


王氏




有始祖大约是是明代的世系谱。口传一说从陕西酒坊坡迁徙来,又说是陕西兑臼圪坨迁来。兴县有九甲王、六甲王、五甲王。九甲、六甲、五甲都是不同居住地的同宗王氏。


兴县魏家滩镇九元坪王氏


第一代 和郷 第二代 唤居 国寳 珎寳 第三代 得孝 得贵 孝忠 贵忠 嗣忠 允忠 已忠 翼忠 玠忠 友忠 真忠第四代 锜 钊 鉴 铭


贾氏




贾氏于明代由陕西贾家沟迀来弟兄三人,名曰:儒梅、儒配、儒张。先定居于西川常家墕,后因官司从内蒙出走一人,历朝各代才人辈出,现今兴县贾氏在兴县为望族,主要分布在白家沟,水油塔一带,族内至今流传“天下贾是一家”。严禁通婚。至今兴县各领域贾家涉足。优其手工制造,在县邑无与比肩者。



【本文标题和链接】陕西兴县在哪里(兴县属于山西哪个地区) http://www.hzhe123.cn//n/163242.html 页面最新缓存时间: 2024年05月0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