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扬州在哪里哪个省(扬州)

来源:小高教学网 作者:summer 时间:2023-06-16 22:47:48 阅读次数:0

近期不少网友都在问:扬州在哪里哪个省(扬州),小编也是查阅很多资料,整理了一些相关方面的答案,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7951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20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扬州在哪里哪个省(扬州) 文章目录:

“淮左名都”扬州市,一座因京杭大运河兴起,也因运河衰落的城市

我国的历史十分悠久,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所以我国的许多城市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我国许多城市的发展历史,都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历史剧。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由于城市区位条件的不同,有时候城市会迎来发展期,而有时候则会迎来衰落期,正所谓“人无百日好,花无百日红”。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一座历史十分悠久的城市,以及它的兴衰历史,这座城市就是江苏省“扬州市”。


“淮左名都”扬州市的兴衰


我们先来看看扬州市的现状,扬州市是江苏省的一个地级市,地处长江和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位于江苏省陆域地理几何中心,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遗产城市、世界美食之都、东亚文化之都、风景旅游城市,被称为“淮左名都”。目前,扬州市的总面积约为6591平方千米,2019年常住人口数量约为459万人。2019年扬州市的GDP总量约为5850亿元,同比增长6.8%,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5550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3333元。




扬州位置图


从江苏省的各城市来看,扬州市的GDP总量排在苏州市、南京市、无锡市、南通市、常州市和徐州市之后,位列江苏省第七位。如果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排名,那么扬州市就在三十多名开外,在我国城市体系划分中,扬州市属于二线城市这一梯队,前面还有4座一线城市,15座新一线城市。因此,客观的讲,扬州市位于我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也较高,是一座经济较为发达的中等城市,也是可圈可点的。


扬州


不过,我们如果对扬州的历史有所了解的话,那么对于扬州的当下是不甚“满意”的,因为曾经扬州在中国拥有像现在上海那样的地位,古诗有云“烟花三月下扬州”,当时的扬州是另多少人向往的一座城市。我们回到历史中来看看扬州市的发展,扬州的建成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86年,至今扬州的建成时间已经超过了2500年。在春秋时期,扬州称“邗越”,秦、汉时期称“广陵”及“江都”,北周时期改广陵为吴州,隋开皇九年改吴州为扬州。


明代扬州府


唐高祖武德八年(公元625年),将扬州治所从丹阳(今南京)移到江北,至此,完成了历史上的扬州和今天的扬州在名称区划、地理位置上的基本统一,至此开启了历史上“繁华的扬州城”。扬州的发展源于交通条件的改善,我们知道在古代内河航运是最为高效的交通运输方式,而扬州刚好位于我国的天然“黄金水道”长江和“人工运河”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所以扬州的发展源于京杭大运河的开凿。


京杭大运河


我国位于亚洲东部,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所以我国的许多大江大河都是自西向东流动,比如黄河、长江、珠江、淮河等河流都是自西向东流动,而这些河流之间彼此缺乏天然的河道沟通,所以我国南北方向的航运是十分困难的。为了沟通我国南北方的交通,我国自春秋时期就开始开凿运河,到了隋代时开凿了直达我国北方洛阳的运河,到了元朝弃洛阳而直取北京,贯通“京杭大运河”。到如今,京杭大运河不仅依旧在发挥作用,而且已经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


扬州古运河


扬州作为长江沿岸的城市,本身可以依托长江航道进行东西方向的航运,而随着南北方向的大运河不断开凿拓展,扬州的交通地位不断加强。因此,扬州的发展开始于隋唐时期,而鼎盛于京杭大运河完全修通后的明清时期。扬州的兴起得益于“漕运”的发展,大量的货物在扬州集聚转运,扬州的商业迅速发展,这里成为全国一半食盐集散地,一时间扬州商贾云集,城市快速发展,成为富甲一方的超级城市,当时扬州的交通地位不亚于当今的上海,甚至更甚于上海。不过,随着铁路交通的兴起,以及海运的不断发展,内河航运的运输地位不断下降,扬州的交通地位也不断的降低,从而也从曾经的“超一线城市”退而成为了“二线城市”。


京杭大运河扬州段


“发扬光大”的扬是扬州,发是立发,立发在哪里?

“发扬光大”这一成语,有《周易·坤》、宋代黄毚《黄勉斋文集》、清代黄遵宪《人境庐诗草·辛未校刊后记》等不同出处。但苏中人却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发扬光大”一词,最早源于苏中的两座交通重镇——立发和扬州。扬州是古九州之一,现在是江苏省的地级市,扼守着长江和大运河交汇的咽喉,在古代的交通和战略地位自不必言说。立发在何处?在古代交通史上有何重要的地位?怎么又和扬州扯上了关系?立发,是苏中海安见诸史册最早的地名,古称发阳,又称发繇口,是苏中如皋县最早的县城,现在是海安市一街道的名称。立发曾有一座古石桥,清代同治年间立发桥石桥碑文记载:“立发桥,在如皋县北四十五里,春秋时为发繇口。鲁哀公十二年,公会卫侯于郧,建发繇亭于其上,即此地也。宋朝于发繇口建立石桥,名曰立发桥。载志可考。”东晋义熙七年(411年),分广陵(扬州)境置海陵郡,辖建宁、宁海、如皋、蒲涛、临江五县。其中如皋县治设在立发桥畔。隋唐时,如皋县被撤。唐文宗太和五年(831年)设如皋场,辖五个乡。南唐保大十年(952年),如皋场升为如皋县,县治迁至如城,所以,海安、如皋的村夫野老都说:“先有立发桥,后有如皋城。”1914年,重修立发桥,里人刻石柱联:“西迎淮委水,东锁海天潮”;“发繇亭指千帆影,捍海堤横万灶烟”。这两则对联既浓缩了立发桥在苏中千年交通史上的贡献,又交代了与西部二百余里另一座交通枢纽——扬州城的关联。细品苏中的交通史,江北走廊的水运图犹如一个横放的“工”字:西边的京杭大运河和东边的串场河就是古代苏中的两条“水上高速”,而连接东西两条高速的是另一条高速——东西走向的通扬河,即上官运盐河。西汉时,吴王刘濞为富国强兵,大力发展煮盐业。为了迅速将东部沿海各大盐场的食盐销往全国各地,遂下令开挖上官运盐河,西起扬州茱萸湾,东经立发至如皋的蟠溪。开上官河的目的本为运盐,但客观上也起到泄洪(导淮入海)与加速运粮等物流的功能。隋代沿古邗沟南北向延伸,开挖了京杭大运河。南宋咸淳五年(1269年),两淮制置使李庭芝利用范公堤下的复堆河,加工开凿了串场河,串联起淮南十大盐场,在海安与上官河相交。至此,苏中古代水上交通东西南北全线贯通。古书云:立发为“三十六盐场咽喉,数十州县之要道”。苏中里下河的粮食及沿海各大盐场的食盐经立发口,过上官河,发往扬州,古籍记载为“分发扬州”,于是便渐渐地产生“发扬”一词,进而产生“发扬光大”这一成语。在以水运为主的古代,苏中的交通十分发达,物产富饶,特别是盐业赫赫有名,有“自古吴盐甲天下”的美誉。然而,社会发展节奏不断提速,地处大江大河要冲的苏中,过去水运发达,近代却成交通末梢,故有“南通即难通”的说法。清朝末年,津浦铁路修建,避开苏中,这段大运河逐渐淤塞,运输功能淡化。又因淮北晒盐业的兴起,苏中东部的煮盐业迅速萎缩、消亡,串场河和上官河失去功能,苏中三条“水上高速”雄风不再。从张謇起,苏中人不断兴办实业,复苏经济,但因陆路交通不畅,物流受限,苏中与苏南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改革开放后,苏中人逐渐找到了自身经济发展的短板。于是上下联动,顶层设计与地方奋斗互动,大投入兴建多条过江通道,融入苏南,融入上海、南京都市圈。于是,江阴大桥、润扬大桥、苏通大桥、崇启大桥、泰州大桥飞越大江,配套设施宁启铁路、新长铁路及各条高速、国道、省道迅速修通,再加上扬泰机场、南通机场的建成,动车飞驰,海、陆、空,公、铁、水无缝对接。有趣的是,历史有着惊人的巧合。如今苏中西有扬泰机场,东有海安火车站(二级编组站,设在立发),立发、扬州再次成为交通枢纽、节点地标。历史的长河中,苏中交通不断提速。


栏目主编:孔令君 文字编辑:陈抒怡 题图



上古地理解读(系列08)-九州之扬州

相关链接:


上古地理解读(系列01)-济水


上古地理解读(系列02)-九州之兖州


上古地理解读(系列03)-九州之冀州


上古地理解读(系列04)-九州之雍州


上古地理解读(系列05)-九州之梁州


上古地理解读(系列06)-九州之青州


上古地理解读(系列07)-九州之徐州


【注】:建议按系列顺序阅读



前文说了徐州(余州),本文说说扬州。按照前文的解读,徐州占据东南长江之南,是过去一度被认为是扬州的地方,那么扬州又在哪里呢?


《尔雅·释地》:「江南曰扬州」。


《禹贡》:「淮海惟扬州」。【疏】「江南之气躁劲,厥性轻扬,故曰扬州。亦曰:州界多水,水波扬也。」


《诗·王风》:「扬之水,不流束薪。」【传】「扬,激扬也。」【疏】「谓水急激而飞扬,波流疾之意也。」


《释名》云:「扬州多水,水波扬也。」


按照以上传统资料记载,出现了解释扬州名字由来,以及地理位置。《尔雅》说在江南,《禹贡》说在淮海之间,这就出现了第一处矛盾了,到底在江南还是淮海之间?


第二处矛盾是,扬州之名意思是多水,水波扬动,所以叫扬州。而这个所谓的「」《诗经》【传】解释为激扬,水流很湍急。而《禹贡》【疏】又解释成厥性轻扬,舒缓一样。这不是完全相反嘛。


而且在传统解释徐州的时候,也说徐州舒缓徐徐缓慢,而传统认为徐州、扬州要么和淮水一水之隔,要么与长江一水之隔,仅仅一水之隔,一个徐缓,一个激扬?与地理实际也不符合。


故传统的此种解读法,不可取。


再看地形地貌,所阐述的所谓扬州江南地区,那是浙江、福建、江西等高山区,哪来的「扬州多水,水波扬也」?


故,传统解读的上古扬州,无论名字


那么,真正的扬州在哪么?名源又是什么呢?


其实,扬这个字最早就与昜同,没有手字旁,最早出现手旁(丮旁)是在金文中。


昜甲骨文(注意是昜yáng,不是易)


换言之,最早上古所谓的扬州,本应叫昜州。而昜本身也有扬之意。


《说文》:「昜,开也。从日一勿。一曰飞扬。一曰长也。一曰彊者,众貌。」


昜有飞扬之意,证明扬的初文就是昜,只是到了后来分化书写而已。


昜的本义当然不是飞扬,按照字形,是太阳在正上方的意思。也就是阳的古字。《说文解字·勿部》「侌」字·清·段玉裁·注:「此阴阳正字也。阴阳行而侌昜废矣。」


这说明,阳、扬二字的初文都是昜,由昜分化形成昜、阳、扬三个含义有区别的字。


阳字加阜字旁,表示山,中国传统向阳而居,「山南、水北谓之阳」。故加阜字旁表示阳在南方。


按照四象方位对照,南方为正阳(太阳),所以昜的本义就表示日在正上方时,所处的方向,就是南方。


《淮南子》中九州也有个阳州,但他认为阳州在东方。《淮南子·地形训》:「正东阳州曰申土。」至于为什么东方为阳州,因为淮南子的九州版本本身就不同,但以四象方位解释,则阳州一定是在南方。因为正东为少阳,并非正阳。


《周礼·职方》:「正东曰青州土居少阳,其色为青。」


所以,扬即昜,昜即南方之阳。


又,《尔雅·释地》:「江南曰扬州」,在本系列【青州】篇说到过,江水其实是后起之名,且局限于岷江至云梦泽之间,并不包括长江下游。


重庆旧名江州,今荆州旧名江陵,江陵者,江之陵墓(终结),江陵为上古地名遗留,楚文王时定都江陵,改称郢都。凡此种种证据,皆表明,江水在上古仅指现长江的中游部分。故江南曰扬州其实也在正南方向。


昜地南方边界在哪呢?最保守也得超过北回归线,因为只有向南超过北回归线,太阳才会在头顶正上方。


而在南方,恰好有以昜为地名命名的地方。


《水经·叶榆水注》:「其水又东径曲易县,东流注于浪郁。」「《笺》曰:孙云,曲昜作当由昜。《汉志》,交趾郡有由昜县。」


由昜县,汉朝在交趾郡设的县。治所在今越南海兴省海阳县附近。


另外,湖南湖北之地,以往叫湖广,湖泊很多,上古云梦泽未消失之前更是如此,故「扬州多水,水波扬也」反而更符合以云梦泽为代表的多湖之地。所谓「万里长江,险在荆州(荆州)」,江水到江陵一带也呈现出「水急激而飞扬」的解释。


终上所考,上古扬州本名应为昜州,在正南,保守范围在北回归线与长江之间,扩大范围包含交趾(今越南)北部。


根据以上论证,可得出上古九州之扬州(昜州)大概范围





相关链接:


上古地理解读(系列01)-济水


上古地理解读(系列02)-九州之兖州


上古地理解读(系列03)-九州之冀州


上古地理解读(系列04)-九州之雍州


上古地理解读(系列05)-九州之梁州


上古地理解读(系列06)-九州之青州


上古地理解读(系列07)-九州之徐州


【注】:建议按系列顺序阅读



前文说了徐州(余州),本文说说扬州。按照前文的解读,徐州占据东南长江之南,是过去一度被认为是扬州的地方,那么扬州又在哪里呢?


《尔雅·释地》:「江南曰扬州」。


《禹贡》:「淮海惟扬州」。【疏】「江南之气躁劲,厥性轻扬,故曰扬州。亦曰:州界多水,水波扬也。」


《诗·王风》:「扬之水,不流束薪。」【传】「扬,激扬也。」【疏】「谓水急激而飞扬,波流疾之意也。」


《释名》云:「扬州多水,水波扬也。」


按照以上传统资料记载,出现了解释扬州名字由来,以及地理位置。《尔雅》说在江南,《禹贡》说在淮海之间,这就出现了第一处矛盾了,到底在江南还是淮海之间?


第二处矛盾是,扬州之名意思是多水,水波扬动,所以叫扬州。而这个所谓的「」《诗经》【传】解释为激扬,水流很湍急。而《禹贡》【疏】又解释成厥性轻扬,舒缓一样。这不是完全相反嘛。


而且在传统解释徐州的时候,也说徐州舒缓徐徐缓慢,而传统认为徐州、扬州要么和淮水一水之隔,要么与长江一水之隔,仅仅一水之隔,一个徐缓,一个激扬?与地理实际也不符合。


故传统的此种解读法,不可取。


再看地形地貌,所阐述的所谓扬州江南地区,那是浙江、福建、江西等高山区,哪来的「扬州多水,水波扬也」?


故,传统解读的上古扬州,无论名字


那么,真正的扬州在哪么?名源又是什么呢?


其实,扬这个字最早就与昜同,没有手字旁,最早出现手旁(丮旁)是在金文中。


昜甲骨文(注意是昜yáng,不是易)


换言之,最早上古所谓的扬州,本应叫昜州。而昜本身也有扬之意。


《说文》:「昜,开也。从日一勿。一曰飞扬。一曰长也。一曰彊者,众貌。」


昜有飞扬之意,证明扬的初文就是昜,只是到了后来分化书写而已。


昜的本义当然不是飞扬,按照字形,是太阳在正上方的意思。也就是阳的古字。《说文解字·勿部》「侌」字·清·段玉裁·注:「此阴阳正字也。阴阳行而侌昜废矣。」


这说明,阳、扬二字的初文都是昜,由昜分化形成昜、阳、扬三个含义有区别的字。


阳字加阜字旁,表示山,中国传统向阳而居,「山南、水北谓之阳」。故加阜字旁表示阳在南方。


按照四象方位对照,南方为正阳(太阳),所以昜的本义就表示日在正上方时,所处的方向,就是南方。


《淮南子》中九州也有个阳州,但他认为阳州在东方。《淮南子·地形训》:「正东阳州曰申土。」至于为什么东方为阳州,因为淮南子的九州版本本身就不同,但以四象方位解释,则阳州一定是在南方。因为正东为少阳,并非正阳。


《周礼·职方》:「正东曰青州土居少阳,其色为青。」


所以,扬即昜,昜即南方之阳。


又,《尔雅·释地》:「江南曰扬州」,在本系列【青州】篇说到过,江水其实是后起之名,且局限于岷江至云梦泽之间,并不包括长江下游。


重庆旧名江州,今荆州旧名江陵,江陵者,江之陵墓(终结),江陵为上古地名遗留,楚文王时定都江陵,改称郢都。凡此种种证据,皆表明,江水在上古仅指现长江的中游部分。故江南曰扬州其实也在正南方向。


昜地南方边界在哪呢?最保守也得超过北回归线,因为只有向南超过北回归线,太阳才会在头顶正上方。


而在南方,恰好有以昜为地名命名的地方。


《水经·叶榆水注》:「其水又东径曲易县,东流注于浪郁。」「《笺》曰:孙云,曲昜作当由昜。《汉志》,交趾郡有由昜县。」


由昜县,汉朝在交趾郡设的县。治所在今越南海兴省海阳县附近。


另外,湖南湖北之地,以往叫湖广,湖泊很多,上古云梦泽未消失之前更是如此,故「扬州多水,水波扬也」反而更符合以云梦泽为代表的多湖之地。所谓「万里长江,险在荆州(荆州)」,江水到江陵一带也呈现出「水急激而飞扬」的解释。


终上所考,上古扬州本名应为昜州,在正南,保守范围在北回归线与长江之间,扩大范围包含交趾(今越南)北部。


根据以上论证,可得出上古九州之扬州(昜州)大概范围





【本文标题和链接】扬州在哪里哪个省(扬州) http://www.hzhe123.cn//n/163592.html 页面最新缓存时间: 2024年05月2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