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历史记载的小吃(特色小吃的历史故事)

来源:小高教学网 作者:本站 时间:2023-02-06 14:47:01 阅读次数:0

近期不少网友都在问:有历史记载的小吃(特色小吃的历史故事),小编也是查阅很多资料,整理了一些相关方面的答案,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6591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17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假如回到宋朝,这七种民间小吃,你一定要尝尝,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漫漫大魔兵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有历史故事的民间小吃1

如何评价一个朝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喜欢汉朝的强大,有人向往唐朝的繁华,有人崇尚明朝的气节,而我更倾向于宋朝的富庶。

有人会疑问,宋朝有着“积贫积弱”的历史定论,为何转眼间变得富裕呢。宋朝的贫弱是相对宋军的战斗力而言,宋朝的经济繁荣程度超过明清的总和。明朝的赋税从洪武到崇祯大约在1500万两左右,清朝乾隆时期的赋税也不过8000万两,北宋赋税的峰值是一亿六千万两,南宋鼎盛时期也突破一亿两。你说,宋朝到底富不富。

有钱了,生活水平自然要相对提高。尤其是要改善伙食,宋朝人的饮食非常讲究,发明出各式各样的美食。假如有幸穿越回到宋朝,七种民间小吃,你一定不要错过。

米线

米线最早起源于南北朝以前,古代有部专门讲烹饪的书籍叫《食次》,里面把米线称之为“粲”。说文解字中,“粲”的意思是精米或精致的食物。古人只能吃粗粮充饥,“粲”是一种昂贵的食品。

宋朝以后,“粲”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民间把它称为“米缆”。宋朝诗人陈造在《江湖长翁诗钞·旅馆三适》中写道“粉之且缕之,一缕百尺缰。匀细茧吐绪,洁润鹅截肪”。“米缆”一词沿用到明朝,文人李元阳所著《云南通志》写到“食有米缆”。

由此可见,在宋朝的汴梁城能吃上一碗米线不成问题。

火锅

火锅是一种拥有悠久历史的美食。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学会使用火种和制作锅盆后,首先是用开水煮食物吃。直到南宋,才出现真正的涮火锅。

南宋文人林洪撰写《山家清洪》时,曾有一段记载说,林洪出门寻亲访友,遇上大雪封山没有食物。又冷又饿的林洪,只好上山寻找食物,结果逮到一只野兔。林洪问朋友兔肉怎么做才好吃。朋友回到说,取一个小火炉,放上小汤锅,再找一些油盐酒醋,把兔肉切成片放到开水中涮熟,然后蘸着调料吃。

林洪描述的火锅,与现在的火锅极其相似,不论是吃法、流程,还是火锅的造型。基本上可以肯定,宋朝人已经开始涮火锅。

红烧肉

文人与吃货没有明显的界线。公元1079年,一位叫苏轼的大文豪来到黄州。此时的黄州是“不毛之地”,苏轼此次前来绝不是体验生活,而是被皇帝贬谪流放。

苏轼被贬黄州的经历,不但成就千古第一词人的美名,也为宋朝人带来不少美食。苏轼比较贫穷,吃不起山珍海味,巧的是黄州产猪肉,“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苏轼花非常少的钱,买来一块猪肉,再放上调料,一锅香喷喷的红烧肉就诞生了。

火腿

苏轼有才,他不但发明红烧肉,还就地取材发明出火腿。苏东坡在《格物粗谈·饮食》中明确记载火腿的制作过程,“火腿用猪胰二个同煮,油尽去。藏火腿于谷内,数十年不油”。挑选上好的猪肉和调料放在锅里煮熟,把所有的猪油全部煮出来,再储藏腌制,不但味道鲜美,而且能够长时间保存。

油条

油条的起源于宋朝一段历史故事,抗金名将岳飞遭到秦桧以“莫须有”的理由杀害。岳飞是主战派,秦桧是主和派,对于南宋“是战是和”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清道明,但是秦桧用“莫须有”的阴招,实在有些不地道。

民间知道岳飞的气节,对秦桧恨之入骨。宋朝人为了解恨,发明出一种美食叫“油炸烩”,把面团切成块抻直,放在锅里油炸。宋朝的油条非常大,宋史中记载:

油炸桧,长可一人,捶面使薄,以两条绞之为一,如绳以油炸之,其初则肖人形,上二手,下二足。

爆米花

爆米花是追剧必备。关于爆米花的起源,最早是在宋朝。南宋中兴诗人范成大在《石湖集》记载“炒糯谷以卜,谷名勃娄,北人号糯米花”。说的是元宵节时,南方吴地的人炸米花的习俗。

宋朝的爆米花叫“孛娄”,因为炸米花的时候会发出声响,吴地的人模拟声响。范成大在另一部著作《吴郡志·风俗》里说:

爆糯谷于釜中,名孛娄,亦曰米花。每人自爆,以卜一年之休咎。

所以,小伙伴穿越到宋朝,不用担心没有爆米花吃了。

酸梅汤

酸梅汤是一种解暑的饮料。不仅具有养生的功能,味道还相当不错。有酸有甜,回味无穷。古代文人除了好酒,对酸梅汤也喜爱至极。作家梁实秋在《雅舍谈吃》里写道:冰糖多,梅汁稠,水少,所以味浓而酽。

酸梅汤的历史由来已久,《礼记》里有“浆水酶滥”之说,用乌梅酿成浆汁,具有行气散瘀的功效。宋朝以前,酸梅汤是一剂药方。到宋朝时,市面上出现一种“卤梅水”的冰镇饮料,非常受到民间欢迎。

其实卤梅水就是酸梅汤,这段趣闻被记录在南宋周密的《武林旧事》,宋朝吴自牧文献的《梦粱录》中,也提到过茶馆兼卖缩脾饮的乌梅汤。

米线、火锅、红烧肉、火腿、油条、爆米花、酸梅汤都是司空见惯的食品,各位小伙伴有机会回到宋朝的话,记得要去品尝原汁原味的宋朝饮食。

有历史故事的民间小吃2

视频加载中...

封面新闻记者 谢杰 实习生 肖琪 魏明会

圆圆的酥皮面饼,内馅儿十足,皮上满是白芝麻,这便是麻饼。因制作技艺入选地方非遗名录的“弋氏麻饼”,是四川南充极具地方特色的一味美食。饼圆、色亮、味美,寓意吉祥,也是当地人的月饼,喜饼。

7月1日,《四川省非遗工坊管理办法》施行,弋麻饼非遗扶贫工坊也迎来新的发展。8月5日,封面新闻记者实地探访这处非遗工坊,非遗传承人弋志洪讲述了弋麻饼5代传承的匠心故事。

25道工艺

纯手工制作技艺成非遗

8月盛夏,位于南充主城顺庆区的小西街,一早就热闹起来。和大北街交界路口的弋麻饼店铺里,店员正在上货。

“我们的麻饼是老工艺,师傅都是技术能手,有好几位都在这做了10年麻饼了。”从传统制作工具展示柜旁离开,弋志洪走向店铺后的加工车间。5名面点师傅正忙着揉面、做馅。2018年,弋氏麻饼制作技艺被纳入顺庆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纳入第六批南充市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从传承传统手艺,到办起非遗就业扶贫工坊,弋志洪每天都会到工坊,手把手指导工人规范操作。弋志洪说,对制作技艺严格要求,能让在工坊里就业的工人扎扎实实学到真本领。目前,该工坊已经吸纳了十余名来自偏远农村的村民、脱贫户等就业,平均年收入可达4万元左右。

“弋麻饼制作最大的特点,就是坚持从制作工序、制作手法、制作模具等角度,最大力度还原老味道。”

弋志洪介绍,一个麻饼,醒面、打酥、上麻、烤制等,有25道工序,全是手工制作。在制作器具上,也沿用老一套,“从木锤到模具,都是祖辈传下来的老样子。”

老工艺的坚持传承,让每个麻饼,都保持一致的重量、模样。香酥可口、软糯回甜。

“我们的麻饼,每一个重量都在50克左右。”弋志洪随手拿起一个刚压模成型的饼放到秤上,“你看,这个是52克!”

是月饼,也是喜饼

麻饼里有老南充味道

“弋师傅,冰桔口味的来两盒!”63岁的苟婆婆是弋麻饼常客,家中80多岁老母亲喜爱这味麻饼,苟婆婆隔三岔五就会来买。“我母亲说,这麻饼里,有故事、有记忆,有老南充的味道。”

“很多顾客都说我们家麻饼,吃的是味道,品的是记忆。”弋志洪笑着说,这味道和记忆,就是饮食文化带来的沉淀。

他介绍,麻饼本就是一味传统名小吃。相传最早于北宋年间,出现在古徽州(今安徽、江西部分地区)一带,名“金钱饼”。元末时朱元璋先锋大将张德胜,为饷军特制大号“金钱饼”,取名“麻饼”,又称“蔡国公饼”,从此扬名天下,并由民间手艺人传至全国。如今,“麻饼”以安徽、江西、四川等地出名,并经过几百年改良,地方特色更为鲜明。

弋氏麻饼,结合南充本地饮食文化和口味特色进行了改良。弋志洪介绍,麻饼形圆、色亮,还有甜、咸、麻等风味,在婚嫁时也被作为喜饼,寓意吉祥。

每年中秋时,麻饼也是一种地方特色的月饼,很受欢迎。今年中秋临近,弋氏麻饼已经在筹备中秋销售旺季。“现在已经有开始预定的了。”

这些年,弋麻饼一直是一个价格:便宜的1.5元,贵的2元。多的时候每天要做5000多个。

弋志洪说, “越来越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喜欢有文化、有城市烟火气的老味道,这也给我们坚持初心和匠心,提供了信心。”

五代传承

95后新生代:“要玩出新花样”

从饱腹吃食到非遗文化,弋氏麻饼走到了第五代传承。

1885年,弋志洪曾祖父弋福广在嘉陵江码头当挑夫,每日干粮就是自己做的土麻饼,偶尔也用这些土麻饼换些散钱和土烟,那时土麻饼就受到很多人喜爱。

1904年,弋福广将制作土麻饼的手艺传给了弋志洪祖父弋来顺,随后弋来顺就靠制作土麻饼在南充走街串巷谋生。

1940年前后,弋志洪父亲弋忠诚继承了这门麻饼手艺,并进一步改良,后在大北街盘下一个店面,结束游商生活。

1980年,高中毕业的弋志洪跟随父母进南充国营糖果厂(后改为南充市华美食品)上班,经常到各车间学习糕点制作,为后来开创不同口味的麻饼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后来因为城市改造,店铺面临换址。父亲去世后,1988年,弋志洪在老铺子附近开起小西街店,后又在石油南路开了一家 。

现在,弋麻饼也有了第五代传人:1995年出生的弋飞,便是新生一代。

2021年9月,大学毕业后在重庆工作的弋飞回到家乡,传承家族手艺。用“95后”的眼光和创意,弋飞给弋麻饼带来新的思路:坚持传统,也要抓住潮流。学平面设计出身的弋飞,学以致用,对麻饼包装进行了改良,自己动手绘制设计了属于弋麻饼的独特包装。还从口味、销售、宣传等方面努力,还将着手解决纯手工制作带来的一些问题。

“最开始只有冰桔和椒盐两种口味,我父亲开发了低糖、奶黄、肉松等11种新口味,我也会再推出新口味。”弋飞说,作为新生代,他希望能玩出新花样,在传承同时,让麻饼这味非遗美食焕发新光彩。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有历史故事的民间小吃3

中新社广东茂名11月11日电 题:广东高州水煮籺:千年古郡的特色美食

作者 梁盛 梁晶晶

广东茂名高州市是一座籺文化浓厚的千年古郡,当地人对吃籺有着深情执念。在高州品种繁多的特色籺美食中,水煮籺是其中代表。

高州水煮籺又名水籺、煮汤籺,它形如半月,又似鸡冠,两头尖尖而中间饱满,像被放大了几倍的饺子。它的制作过程非常繁琐,要先将糯米碾成粉,用热水拌匀搓成团,再分成大小一致的小团团,并压扁成圆形的薄籺皮,然后将事先调好的韭菜、猪肉、白萝卜、花生、虾米等馅料放入籺皮中,最后将籺皮对开包起来,并用拇指和食指沿着缝边将籺皮捏紧实。

水煮籺用靓汤即煮即食,口感软糯润滑,荤素得当的馅料搭配香浓的汤汁,一口咬下去,回味无穷。

据高州分界镇街莫老伯11日介绍,籺是粤西地区独具特色的民间美食,高州水煮籺最重要的材料——糯米粉,便产自当地种植的上等香糯米,它不仅清香且黏性强,吃起来更有嚼劲。

莫老伯说,如今条件便利,做籺成了一件很简单的事,但在过去没有机器的年代里,做籺是相当麻烦的:

做籺前,首先得排队去村中的“对坎”(石碓)舂米,这种人力舂米法非常累,十几斤糯米需要舂大半天;做籺也全是手工活,从搓粉、到捏坯、剁馅,十几道工序下来,没点耐性和闲工夫真做不来。所以在做籺当天,人们都会放下手中农活,专心做籺。

有趣的是,即使这般耗时耗力又工序繁琐,高州人对做籺的热情有增无减。逢年过节和婚嫁、贺寿、孩子满月,又或者谁家遇事不顺,甚至是挑东西时把扁担弄断了,都要做籺来跟大家分享,以图美好愿景。

高州益盛大酒店负责人梁益盛告诉记者,小时候家里穷,要等到过年家里杀鸡才有鸡汤煲水籺。如今,水煮籺作为高州十大传统特色美食,不仅大街小巷都有卖,更成为各大酒家餐桌上的必点菜。水煮籺的做法也不再局限于煮汤吃,还可以煎着吃,煎出来的水籺不仅皮酥香脆,口感比灌汤包更为鲜香。

茂名知名企业家、广东南越文化旅游公司董事长李晓对水煮籺有深厚情怀。他在茂名建设了一条“籺村”,成为当地首个高凉非遗美食体验地。

籺村里有2000多个民间籺印,都是李晓个人多年来的收藏。人们可以在参观和品尝美食的同时,了解到更多与籺有关的本土民俗文化,以及体验亲自上场做籺的乐趣。

据了解,目前水煮籺已经加入高州预制菜项目,很快便可线上销售,走向大市场。(完)

【本文标题和链接】有历史记载的小吃(特色小吃的历史故事) http://www.hzhe123.cn//n/69530.html 页面最新缓存时间: 2024年05月2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