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革命故事的书籍有哪些(有关中国革命故事的书)

来源:小高教学网 作者:本站 时间:2023-02-12 12:45:01 阅读次数:0

近期不少网友都在问:关于革命故事的书籍有哪些(有关中国革命故事的书),小编也是查阅很多资料,整理了一些相关方面的答案,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24074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61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2022长安街好书」长安街读书会年度推荐干部学习书单,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中国青年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革命故事的书籍有哪些1

“2022长安街好书”由长安街读书会综合组牵头,根据一年来各出版单位、媒体部门推送的千余期好书新书专栏内容在“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表现数据和“长安街读书会”党建阅读合作机制所在的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等单位部门意见,并经出版组、媒体组、干教组、博士团等专家联合评议和参考党建组、中直组、京直组、政法组、企干组、健康组、地方组、宣传组、活动组、新书推荐中心、英才中心等成员反馈,特发布如下年度推荐干部学习书单(经典篇)、(热门篇):

《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

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

作者: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全书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卷,共86万字,图片455幅。集政治性、思想性、权威性、学术性、可读性于一体,是全国迄今为止公开出版的读物中,全面系统反映中国共产党历史时间跨度最长、内容最系统最完整的一部党史正史著作。

《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的出版发行,为全党全社会学习党的历史提供了权威教材,为建立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提供了重要基础,也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了良好氛围。

《自我革命: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甄占民 等

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解答好的重大政治课题。作为第一本集系统性、学理性、实践性研究阐释于一体探讨党的自我革命的著作,本书着重从“自我革命”与“历史周期率”关系角度进行深入思考,围绕自我革命的科学内涵、理论依据、成功实践、历史经验、主要挑战以及伦理自觉、体系构建、战略遵循等进行研究分析,意在系统阐发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加强对党的自我革命的历史探索与当代实践的理论分析,深入回答百年大党的常青之道。

《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思想史论》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作者:洪银兴、杨德才 等

本书系统回顾了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对党在各个阶段的经济思想及其发展演进进行了深入研究。根据中国革命、建设及改革开放的时代特征,将党的百年经济思想史分为五编,重点突出对各个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经济思想的研究。对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史的阐述与总结,一方面以大量详实的史实资料为基础,充分体现“史”的底色;另一方面突出对经济思想的提炼与分析,充分体现“论”的特征。全书资料详实、史论结合、阐释深刻,是一部研究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思想史的力作。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专题研究》

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作者:胡振良、孟鑫

本书立足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整个历史,抓取其中的重要节点事件、重大理论问题等进行分析、解读和阐释,以总结它们给人们留下的丰富且宝贵的经验教训,为回答20世纪以来尤其是21世纪以来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深层次理论与实践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启示。本书坚持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相统一,以史为据,立场鲜明,论说深刻,对推进21世纪社会主义发展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启发意义。本书可作为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的参考用书,还可供广大干部群众深化社会主义发展史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习时阅读参考。

《向实求学:政治学方法五讲》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房宁

向实求学,用脚底板做学问。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读大地之书、社会之书、人性之书。研究政治学先要分清政治哲学与政治科学。社会发展“在路口”——政治哲学大繁荣,“在路上”——政治科学大发展。能写政论、策论、文论是政治学的“全能选手”,否则只是个“蓝领”。

田野调查:魔鬼在细节,现场有神灵。

比较研究:差异性中发现问题,重复性中寻找规律。

典型调查:以小见大、滴水映日。

成オ规律:勤于实践、善于总结,熟能生巧、巧中出妙。

《组织工作道与行》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作者:于涛

本书以改革亲历者的视角,原汁原味地记录了作者在工作中的所思、所悟,使读者身临其境,了解党组织带领群众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探索历程,感受改革攻坚中的思想碰撞,体会如何将党的创新理论讲进干部群众的心坎里,如何创造性地付诸实践,如何使“党建融入一切工作”令人心悦诚服地落地生根,感悟一位严肃的组织部长、可亲的邻家大姐春风化雨、娓娓道来的思想工作。全书以基层工作的视角阐释了新时代党的创新思想,是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了解党的组织工作、求索乡村振兴、开展党建创新的鲜活样本和生动读物。

《老龄经济》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作者:党俊武

《老龄经济》一书系统化解读未来老龄社会的经济新范式,全方位阐释该经济体系下产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帮助政府、企业、个人构建老龄经济思维框架,为推动老龄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本书从老龄社会的基本规律出发,前瞻性地提出,老龄经济并不是在当前经济的底盘上增加一个服务老年人的新板块,而是适应老龄社会的新的经济体系,涉及全龄人口、全生命周期、全行业。

《党员的样子》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作者:刘朋

优秀的共产党员应该是一种什么样子?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诉读者党员应有的样子:立场坚定的信仰者,令行禁止的执行者,引领时代的改革者,求真务实的担当者,团结共事的表率者,大公无私的奉献者,淡泊名利的清廉者。全书采用夹叙夹议的写作方式,辅以生动的原创漫画和丰富案例,真实呈现了新时代党员的精神面貌,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吸引力,对人们更好了解党员党性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党员教育培训的优秀辅导读物。

《科学与忠诚:钱学森的人生答卷》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作者:吕成冬

本书以博考原始材料为基础,以传记文学的表现手法,聚焦讲述钱学森为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而奋斗的故事。在故事里,有他在中国科学、技术、工程以及教育等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在故事里,有他勇于自我锤炼和敢于自我突破的心路历程;在故事里,有他在上下求索过程中坚守知行合一的治学方法;在故事里,有他不断绘制个人思想坐标和构建个人思想体系而结出的理论果实。这些故事深深地内嵌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创业的伟大征程之中,因为故事主人公身后屹立的,是秉持“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执政理念的中国共产党。本书叙事简洁,描写生动形象,每位读者或许都能从钱学森的故事里受到启发、获得感悟,激励自己前行。

《晚夏殷商八百年:大历史视野下的早中国时代》

出版社:研究出版社

作者:李琳之

本书叙述的早中国时代范围,大致在公元前1800年至公元前1046年之间。从考古学上讲,这段时间正是史前中国由古国时代跨入王国时代的早中期。从传统的中国古史体系讲,这段时间是晚夏至商末时期。作者主要运用考古学成果和众多专家学者对甲骨文、金文释读所取得的成就,对照文献记载,修正了文献中一些不实之词和模棱两可的说法,厘定了晚夏和商代早中晚三期都邑城址的具体所在,系统地还原、展现了早中国时代那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注:授权发布,本文已择优收录至“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北京日报、新华网、央视频、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北京时间、澎湃政务客户端“长安街读书会”专栏同步),转载须统一注明“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出处和作者。

来源:长安街读书会

革命故事的书籍有哪些2

写在前面:

大家如果想看更多有关历史及中国史方面的书籍推荐,请点开左上方头像查看更多文章。

今日书单:(详情请向下阅读)

近现代:

185.《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豆瓣:9.4分

186.《国文的创生》

187.《中国近代史大纲》

188.《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89.《李鸿章传》豆瓣:9.2分

190.《甲午海战》

191.《上学记》豆瓣:8.9分

192.《盛世危机》

193.《从晚清到民国》豆瓣:8.2分

194.《清末民初的思想和人物》

195.《晚清之后是民国》

196.《清末变局中的袁世凯集团》

197.《蒋介石与现代中国》豆瓣:8.5分

198.《叫魂》豆瓣:9.2分

199.《州县官的银两》

200.《江南的早期工业化》

201.《党员、党权与党争》豆瓣:9.3分

202《怀柔远人》

203.《大门口的陌生人》

204.《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豆瓣:8.3分

205.《华北的叛乱者与革命者》

206.《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豆瓣:9.3分

207.《义和团运动的起源》

208.《军绅政权:近代中国的军阀时期》

209.《姐妹们与陌生人》

210《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豆瓣:8.7分

211.《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

212.《叶落知秋》

213.《张学良口述历史》

214.《西安事变》

215.《笔杆子》

216.《立宪派与辛亥革命》

★★★★★★

近现代:

185.《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

1944—1946年间,国共两党关于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的争论,是两种对立的国家政体的争论,是争取一个怎么样的抗战结果的争论,因而也是国共两党政治对立全部历史关系的最高表现形态。本书对这一场长达两年的政争的发生、发展和终结,进行了全程的跟踪考察,集中论述了国共两党是如何由政争走向战争的。

186.《国文的创生》

187.《中国近代史大纲》

本书是蒋廷黻关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代表作。从19世纪起,西方现代化的脚步逐渐迈近中国,面对以现代科技和文化装备起来的西方世界,庞大的中华帝国明显地落伍了。中国近代百余年的落后挨打历史,令无数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开始思考中国的出路。本书对19世纪到20世纪早期的中国历史进行了审视和省思,试图对中国近代的历史作一梳理,探究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历程。

188.《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作者认为,“近代中国是我们祖国刚刚走过来的昨天,与我们的生活如此亲切,它的遭遇和前进更不能不使我们百回千转地思之了”。新旧杂陈,新陈代谢,是中国近代社会的基本特点,也是其复杂性所在,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作者对近代中国的重要命题,进行了具体而有说服力的辨析,在在发人深省。分析精当,文笔生动。相信通过《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者可以更加真切而深入地感受近代中国的历史脉动,进而增进对这段屈辱与奋斗的认知度。

189.《李鸿章传》

《李鸿章传》是梁启超先生所撰人物传记中最著名的一种。梁先生没有采取中国传统传记“类皆记事,不下论赞”的写作模式,而是“全仿西人传记之体,载述李鸿章一生行事,而加以论断”,全书在叙述李鸿章生平事功的同时,对于李鸿章之才识、功过、地位等进行了客观公正的评价。这部书让人耳目一新,开一代传记写作之新风,成为人物传记的典范之作。

190.《甲午海战》

陈悦在本书中以海军史的研究为基础,通过大量独家资料档案,揭秘清朝海军在这场惨烈海战中的技术战术状况,以大量详细细节和数据,还原战争中中日双方的实际军事力量对比以及战术运用情况,深刻揭示了120年前北洋水师惨败的真相和奋力一搏的无畏勇气。作者赴日本搜集了众多第一手史料,包括震撼的老地图、老照片、战舰解析图等,以众多细节还原历史,澄清事实。当我们重温历史,昔日的衰败和没落,必定是今日重建和振兴的起点。

191.《上学记》

何兆武教授的这部口述浓缩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史。它叙述的尽管只是1920年代-1940年代末不足30年间他学生时期的陈年往事,却蕴含着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对整个20世纪历史的反思,对我们重新认识过往、观察现在以及展望未来都有着重要的启迪,这大概是这本书能够激起读者广泛共鸣的原因。

192.《盛世危言》

《盛世危言》是中国思想界中一部较早地认真考虑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著作。就其对当时许多问题的思考,百年之后仍然不能抹杀其具有现实意义的光辉。《盛世危言》是一个全面系统地学习西方社会的纲领,它不讳言中国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落后于西方。提出了从政治、经济、教育、舆论、司法等诸方面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的方案。

193.《从晚清到民国》

长江三峡的曲折动荡,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中国自然史上的潮信地带。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二千年一遇的“社会文化大转型”的序幕。在史学大家唐德刚的慧眼中,“人文史观”一如“自然史观”,1840年的一场战役不仅掀起了中国社会政治形态的大变革,也使历史潮流中的长河,尤需历时百年的诡谲动荡,方能进入壮阔的太平洋。唐德刚交融三峡史观与人文探索于本书,成就一部客观而深入的中国近代史书。

194.《清末民初的思想和人物》

这是一本关于清末民初重要思想人物研究的学术论集。晚清中国,中西交冲,新旧消长。时势逼迫下,李大钊、陈独秀、蔡元培等得风气之先的人士直面内忧外患的交迫,数十年强毅力行,行走在中国人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的蹒跚路程上。全书共收入十余篇文章,涉及当时政治、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本书尽可能多地使用新近公布的档案、书信、日记乃至国内外报刊,解决了许多史学界关注却未作深入研究的问题。长篇考证发掘出大量沉睡的历史秘辛,从深度和广度上,大大丰富了今人对晚清的认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195.《晚清之后是民国》

古老的东方帝国,在一跃成为亚洲最早的共和国之后,不但没有新生,反而陷入内斗的泥淖,一切都在崩溃:政治和军事,经济和文化,信心和信仰……最后不得不以再度集权的方式,画了一个简单的句号。 真实的北洋民国是怎样一种状态?内外各种势力如何博弈?世道人心如何演化?历史走向是否可以掌控?这一切与国民性有何关联?作者从容织出一张历史的网,其间,偶然与必然交错,变幻与恒定交织,振奋与悲怆交替。

196.《清末变局中的袁世凯集团》

本书研究了袁世凯集团从地方性的军事政治集团到攫取中央政权的经过。作者从军事、政治、文化教育、金融、实业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涉及袁世凯集团众多人物,多方面、多角度剖析袁世凯集团从形成、发展、扩张到兴盛的过程,聚焦于探讨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说明它成为军事政治集团的历史原因及其所产生的广泛、深刻的历史影响。

197.《蒋介石与现代中国》

通过近几年公开的蒋介石日记以及一系列难得一见的档案,在历史还原到那个风雷激荡的年代,以第三方视角还原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政治家。他一方面敌视中共,却敬佩他们的纪律与效率;他多次受史迪威侮辱、冒犯,但训斥后便不再记恨;他年少时曾经风流,却对宋美龄情有独钟;他思念儿子却谨守家国分际,不愿用条件与斯大林换回蒋经国。他要求属下忠诚至上,却也会行径残暴,运用一些拙劣的外交手腕。本书是一本紧扣时代、贴近人物的蒋介石传记。不论你怎么看待蒋介石一生动荡岁月的功过,这本书里他的故事大有可观。

198.《叫魂》

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盛世妖术”的故事。在中国的千年帝制时代,乾隆皇帝可谓是空前绝后的一人。他建立并巩固起来的大清帝国达到了权力与威望的顶端。然而整个大清的政治与社会生活却被一股名为“叫魂”的妖术搅得天昏地暗。在1768年由春天到秋天的那几个月里,这股妖风竟然冲击了半个中国,百性为之惶恐,官员为之奔命,连乾隆也为之寝食难安。作者孔飞力细致入微的描写令人颤栗,他生动地再现了各省的恐慌是如何演变成一场全国性的除妖运动。 本书也表现出了一种更为宏大的学术视野,在构建以“叫魂”案为中心的“大叙事”的过程中,在方法论的层次上将社会史、文化史、政治史、经济史、区域分析、官僚科层制度分析以及心理分析等研究方法结合在一起。

199.《州县官的银两》

本书写的是“西方到来”之前的中国。18世纪的中国不是“不变”,而是存在着生机勃勃的“变革”,是对于潜在发展成为强大的、近代的中国有重要意义的改革时期。然而“耗羡归公”并不能一劳改永逸地解决清朝财政存在的所有问题,改革从一开始就受到抵制,加上集权国家的财政要求,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传统经济结构的根本性制约,后来的“耗羡归公”政策辉煌不再。 这是一部“在中国发现历史”的作品,是利用档案细致探讨中国历史的代表作。

200.《江南的早期工业化》

在过去的“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研究中,一个基本的默认前提是明清中国经济的发展必定会像西欧(特别是英国)一样,自行发展为资本主义的经济近代化(即近代工业化)。这种把西欧经验普遍化的西方中心主义史观,近年来在国际史坛上受到越来越强烈的质疑和批判。因此如何实事求是地看待中国的过去,探索真正的“中国特色”,也成为当前中国史研究的首要任务。

201.《党员、党权与党争》

讲述了国民党政权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党治政权。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政治形态在漫长的王朝帝制崩溃后,开始向一种新的党国体制转型。中国从此步入党治时代。

蒋介石多次公开强调,国民党组织内部的“涣散松懈之弊”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这种“涣散松懈”,源于它的“以军统党”的组织形态;源于基层建设的薄弱:城市有党,农村无党;源于党派的纷争离析:西山会议派、CC系、力行社、政学系、三青团等组织不断“火并”。最后,这个弱势独裁的政党无法逃脱尴尬悲凉的历史命运……

202《怀柔远人》

1793年,由英国王室派遣,东印度公司资助,马嘎尔尼勋爵率领的英国访华使团抵达中国,目的是觐见清廷的最高统治者乾隆皇帝。此即清王朝和海上霸主大不列颠这两个欧亚帝国在18世纪晚期的初次正式接触。本书从历史角度审视了两大帝国的这次具有象征意义的会面。作者摒弃了传统针对此类问题的欧洲中心观,代之以一种对称性的叙述,通过详细考察中英礼仪冲突的表象和实质,旨在打破文化中心论及现代性宏大叙述对历史研究的垄断。

203.《大门口的陌生人》

用讲故事的方式,在历史中注入血肉和生命解读时代变迁中易被忽略的底层百态从“地方视角”到“世界视野”重现中西文化碰撞下的社会裂变。

204.《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

19世纪中国发生了巨大变革。这本书从分析中国社会的内部结构及其制度入手,强调了中国地方名流的作用,论述了在其影响下的地方组建武装活动的形成和发展,并就此对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

205.《华北的叛乱者与革命者》

作者运用环境学、生态学等方法,阐释淮北的地理环境;从社会结构、社会心态及人类学等视角入手,对淮北农民的生存策略展开分析;并对捻党、红枪会进行了细致探讨。作者试图理解农民革命,即农民为什么造反与如何造反这个问题。作者创见性地揭示了地方环境在引发和形成农村动乱的重要性,并进而得出结论,中国农村叛乱的历史事实极大地鼓舞了共产主义革命者发动农民的决心。这些观点的提出对于我们理解近代中国的国家与社会、地主与农民、革命与叛乱等关系提供了具有开创新意义的视角。

206.《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

历史的三调:事件、经历和神话。本书的主要目的不在于讲述义和团的历史,而在于探讨与历史撰述有关的一系列问题,“义和团只是这项工作的‘配角’。”因此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部史学理论著作,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历史的方法。

207.《义和团运动的起源》

长期以来,有关义和团运动起源的问题一直扑朔迷离,众说纷纭。美国学者周锡瑞在本书中以详尽的史料、独特的视角和崭新的方法将这一问题的研究推到了新的高度。作者对19世纪山东的社会、经济结构做了区域性分析,对中西文化的冲突进行了深入的历史溯源,尤其是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对鲁西北地区的民间文化,如社戏、话本、民谣、尚武精神等都做了细致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作者进行了宏观历史概括,认为鲁西北的社会结构、中西文化冲突和独特的社会文化心理间的“互动”,最终导致义和团运动的爆发。

208.《军绅政权:近代中国的军阀时期》

本书为北洋军阀史研究的经典论纲性著作,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军绅政权的形成及军阀时期社会的种种变迁,重点讨论了政治的离心力、军阀的地区与派系斗争、宪法与传统、财政与军费等问题。作者认为,1895年以前,中国是绅军政权,这之后到1949年以前,是军绅政权。军绅政权因为派系与地区两方面的矛盾,不能统一中国。在思想上,他们对近代文化最大的让步不过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行动上,互相混战,横征暴敛,摧残新兴事业,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发展。

209.《姐妹们与陌生人》

把女工放到上海经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探讨纱厂女工的生活状况、工作情形及30年间女工参与劳工运动的发展和转变情况。《姐妹们与陌生人》是妇女史、劳工史、社会史、口述史的综合研究成果,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术界关于中国劳工史研究的代表性著作。

210《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

适度拉开一点距离,以一种“去熟悉化”的眼光来重新检视,也许能引发新的认识和新的思考。本书的思考即就此而展开。

本书从社会文化的角度考察民国政治,其突出特点在于“去熟悉化”,即对民国史的一些传统观点提出挑战,譬如关于民国县长和保长的政治、生活情境、关于国民党在西南联合大学的活动、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发展等等,都有新的诠释,也更接近历史的真实。

211.《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

从作者对下层民众公共空间与日常生活关系细致入微的分析中,不难看出他对于下层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作者拨开层层覆盖的历史法埃,让后人看到在那些变幻炫目的旗号和悦耳动听的口号下,下层民众是怎样一步步丧失了他们的生存空间和文化传统的,同时又揭示了民众是怎样拿起“弱者的武器”为自己的命运而抗争的。

212.《叶落知秋》

本书主要涉及胡适、陈寅恪、严复、刘师培、梁启超等晚清民初的学界“大师”。作者从晚清民国的各种报纸、档案、日记及后来的回忆录中,钩沉索隐,考证出这些著名人物不为人知的一些行动或文字,如讨论胡适早年在上海读书时的一些经历和发表的文字、陈寅恪到底是不是复旦大学的毕业生、严复在复旦公学时期的所作所为、刘师培如何为袁世凯称帝张目、康有为梁启超与袁世凯的关系等,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清末民初历史和这些重要人物的认识,揭示了过去那段历史的另一面。

213.《张学良口述历史》

张学良的口述主要围绕其一生及其经历的事与人展开。他在口述中充满了对祖国、对中华民族的深挚情感,对中国共产党及其成就也是发自内心的钦佩,对蒋介石等众多历史人物都有冷静、客观的认识评价,对自己的一生也有坦诚的叙述。他口述的一些历史细节,许多是鲜为人知的,对于人们了解历史,解开一些历史谜团,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我们认为,从整体上看,这部口述历史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是研究张学良和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史料。

214.《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涵盖从事变发生至东北军、西北军被强行改编,以及张学良被扣押、杨虎城被迫出国,从高层决策到民众反响,许多罕见鲜闻的事实,在七十余年后读来,仍然如在现场。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扣留了督战“剿共”的蒋介石及其随行的重要官员,逼迫蒋介石联共抗日,是为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收辑了当年各大小媒体围绕此事进行的持续报道,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张杨兵谏并不为当时大多数人所理解,自始至终,呼吁张学良放蒋拥蒋一直是主流声音。

215.《笔杆子》

该书由何兆武倾力推荐,谢泳作序,通过对近三十位业已逝去的大师之人生素描,讲述了大量文人间不为人熟知的隐秘故事,是一部再现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知识分子群体悲情与无奈的心灵史诗。

216.《立宪派与辛亥革命》

本书探讨立宪运动对革命之影响及立宪派在辛亥革命中的地位。著者用政党原理去分析立宪派的背景、信仰、组织,用群众运动的眼光去剖视他们的群众基础和活动的方法,及其所发生的影响,用群众心理推测他们的心理变异。对于他们卷入革命之后的活动,则以个案研究方式,探讨他们对革命反应的类型。

将此书单献给想要阅读与中国史方面有关书籍的小伙伴们,预祝大家在书海的旅途中愉快畅游!

大家如果对我推荐的书单还满意,

记得点赞收藏加关注~♥

革命故事的书籍有哪些3

巨笔著鸿篇,血脉永赓续。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之际,由蒲元、曹唯溪主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发行的《血脉——人民的抗战》上、下册,付梓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

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五千多年,中国人民以非凡的创造力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1840年以后,由于列强的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腐朽,中国饱经沧桑磨难,中国人民遭受深重苦难。日本对华持续侵略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尤其是1931年策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全境,1935年制造华北事变,1937年7月7日以炮轰宛平县城和进攻卢沟桥为标志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空前巨大的灾难,激起了中国人民的顽强反抗。七七事变后,抗击侵略、救亡图存成为中国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以及海外华侨华人的共同意志和行动,中国由此进入全民族抗战阶段,并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全体中华儿女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社会动员之广泛,民族觉醒之深刻,战斗意志之顽强,必胜信念之坚定,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殉国将领,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国民党军“八百壮士”等众多英雄群体,就是千千万万抗日将士的杰出代表。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以前仆后继赴国难,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

《血脉——人民的抗战》一书,策划编撰团队就是以中国人民14年的浴血抗战为历史背景,克服诸多困难,走遍祖国大地各处抗战红色遗址和抗战纪念馆,遍访抗战亲历者和抗战英雄的后代,收集大量珍贵的资料和照片,最终历时一千多个日夜,呕心沥血,秉烛成书。作为编委会顾问之一,每次捧读该书,烽火连天的峥嵘抗战岁月,都会带着悲壮、英勇、豪迈、宏阔的气息,铺天盖地而来……

《血脉——人民的抗战》共分五章。第一章《大地坚韧——全民抗战》开宗明义:大地坚韧,万千民众同仇敌忾。大地,拥有无穷的力量,孕育着希望和生命;最可爱可敬的中华民族,就是最宽广雄浑的大地,就是中国抗日战争伟力最深厚之根源。本章主要叙述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人民以不同的方式抵御外侮的光辉历史。以“血肉长城”为题,记叙东北民众与日寇进行艰苦抗争的事迹;以“奋起迎敌”为题,记叙中原民众与日寇进行艰苦抗争的事迹;以“并肩而战”为题,记叙敌后根据地广大民众与抗日军队携手杀敌的事迹;以“死字旗飘”为题,记叙了四川青年王建堂义勇从军,其父赠旗壮行的事迹;以“‘献金’与‘献机救国’”为题,则主要记叙了各界人士、各族群众捐款抗日救国的事迹。

现代战争在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之前,工业化是其基本的物质技术依托。第二章《隆隆机声——工业抗战》指出,工业化发展程度越高的国家,其军队在战争中就越具有优势,否则就居于劣势。完全没有现代工业的国家,要打赢现代战争是令人难以想象的。在淞沪战场上,中日双方军队激战正酣的时候,考虑到抗日战争可能的长期性,特别是中国中西部地区严重缺乏足以支撑持久抗战的现代工业基础,为保留长期抗敌的工业种子,国民政府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工业内迁运动。“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期间,隆隆的机器声,曾经在大后方和敌后根据地的很多地方响起,这是中国军民工业救国为抗战输送动力的声音。”

“要致富,先修路”,改革开放初期这一妇孺皆知的口号,深入浅出指明了交通是国民经济及社会生活的“命脉”和“经络”的质朴真理,同时也揭示交通在国防战备和行军作战中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军事交通线更成为中国军民打赢战争的重要保证。第三章《纵横贯通——交通抗战》侧重讲述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之所以能够在大后方顽强斗争八年,除全国上下齐心协力、誓死抗战的决心外,来自海外的物资补给也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因素。在日军利用制海权和制空权严密封锁中国的情况下,通向海外的交通线就成为名副其实的“抗战输血管”。不仅如此,抗战期间国内的大量军事活动及工业生产,如果离开了交通运输,也是举步维艰、难以为继的。因而,抗战期间中日双方围绕着交通运输线展开了殊死搏斗:中国竭尽全力建设并确保它的畅通,日本则动用大量军事力量想尽办法企图摧毁之。广大中国人民为巩固军事交通阵线作出的巨大贡献,必将永远被历史所铭记。

以笔为剑,以墨为锋,以字为刃……抗日战争期间,中国文学界、艺术界、新闻出版界等文化群体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纷纷以不同方式参战、援战、抗战。第四章《笔墨投枪——文化抗战》以“文人的抗争”为题,介绍文化领域人士以文章、报刊、剧本等为阵地,宣传抗日救亡的实况;以“以画为矛”为题,介绍绘画领域人士以漫画、版画等形式开展抗日宣传的实况;以“鲁艺之光”为题,介绍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开设的鲁迅艺术学院教学、服务抗战的相关实况;以“消失在战场”为题,则以新闻领域的杰出代表——战地记者方大曾为重点,讲述其奔赴抗战前线、不惧危险、敏锐采访的真实史事。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华侨身虽远,齐心为抗战。在空前惨烈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前仆后继、浴血奋战,面对敌人的炮火勇往直前,面对死亡的威胁义无反顾,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在这一铸造不朽功勋的抗战英雄群体中,同样没有缺失全球华人华侨的伟岸身影。第五章《血脉深情——华侨抗战》主要介绍抗日战争时期世界各地华侨华人对祖国母亲的巨大支持。以“输财·输血”为题,介绍海外华人华侨以捐款、捐物、购债、投资等方式支援祖国抗战的义举;以“关山万里赴战场”为题,介绍海外华人华侨归国参战、慰劳的感人故事;以“驰骋盘山路”为题,介绍南侨机工不惧艰险奔赴祖国西南大通道,抢运战略物资的英勇事迹;以“侨领风范”为题,介绍华侨团体特别是华侨领袖在抗战救亡运动中的突出贡献,生动阐释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习主席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强调指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血脉——人民的抗战》巨笔如椽、引经据典,以历史大视野贯穿百年沧桑,以世界大格局阐释胜战意义,以时代大笔触刻画峥嵘岁月,以家国大情怀感悟民族大义……细细品读该书,能够更加清晰感受到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帮助我们进一步认清当代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

鉴往事,知来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努力。读懂《血脉》,自觉成为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播者和实践者;赓续血脉,在重温和加深红色记忆的过程中,不忘我们从哪里走来,于“初心”中牢记使命,于“知行合一”中接过先辈旗帜,在新的历史征程下,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让革命薪火、红色血脉赓续相传。

一叶知秋,尝鼎一脔,透过《血脉——人民的抗战》,我们坚信,中华民族创造了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灿烂文明,也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加辉煌的灿烂明天。

作者丨军旅作家王毅

来源丨中国军网

监制丨欧灿 张晓辉编审丨刘建伟 严珊 钱宗阳责编丨周舟 曹春耀

【本文标题和链接】关于革命故事的书籍有哪些(有关中国革命故事的书) http://www.hzhe123.cn//n/76138.html 页面最新缓存时间: 2024年05月21日 星期二